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人类发明、创造的文化,是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而非物质文化则是发明、创造物质文化的心理、意识、民俗及技艺。因此,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文化中包含着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物质基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共同的文化时空内才能保持其原真的文化内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在现代社会文化急速变迁的状态下,应着重采取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政府、学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程琳  刘丽华 《时代教育》2013,(13):126-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载体,蕴含着特殊而丰富的德育资源。近些年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研究逐渐升温,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遗产教育为研究视角,对三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遗产认知状况调查,通过SPSS13.0对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特征,并详细分析其影响因素,结合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特征和课程与教学的相关问题,文章进一步提出了高校教育传承、提升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的范围,分析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方法的特点,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困境,进一步探讨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方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和形式,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摸索、革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路。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措施、合理有效利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存活、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承、传统的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和与上述表现相关的文化空间与背景六大类型;具有久远的历史、清晰的传承、活态的存在、鲜明的特色四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开发的途径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调查和描述三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增强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兴趣尤显重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通过民间文学教学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结合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8.
河南这个承载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大省,其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却在迅猛发展的市场化经济浪潮中濒临湮没。据调查结果显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滞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将成为河南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辽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辽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于建设和谐辽宁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新形势下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建立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必要性,提出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声像档案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动性、民族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旅游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与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它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措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十大类.可谓是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确给安徽省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使得许多游客了解了安徽的地域特色.但是旅游开发也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措施不力.开发困难、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处理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发展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社会文化人类学对于人类文化形成的一些理论认识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作者认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对背景知识的认识、对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的认定、对于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人类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保护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人类学可以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出它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宝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天土壤",群众较高的文化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养分",政府统筹规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动力牵引车",传承人积极响应与配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出"枝头硕果"。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给我们的启示是:以民族节日为载体的活动性保护;以传统工艺为产业开发的生产性保护;以乡土教材进校园的教育传承性保护和以政府为主导的机制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贵州彝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但是面临着流失、毁损的危险。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建立多层保护机制,切实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进行保护,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对侵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行为进行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5,(4):68-71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同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就皖南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如何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重点保护,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其"活的灵魂"的保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化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是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的主力军,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传播学的角度,以"5W"传播模式为框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传者等四个方面分析如何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高校教育的效果:政府文化教育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传播者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介.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方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时要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精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结民族感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必须不断完善保护措施和开发新的思路。本文以曲阳石雕作为个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观点、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贵州彝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但是面临着流失、毁损的危险.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建立多层保护机制,切实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进行保护,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对侵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行为进行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