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想创新体育赛事经营方式,充分挖掘体育的无形资产,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机制,就必须把体育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经营一个品牌就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需要同其他商品一样进行市场营销,承担市场风险。体育营销究其实质就是利用体育赛事聚积财富,国外在这方面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系统的新学科。我国在此领域涉足较晚,才刚刚起步,需要很好地学习借鉴并研究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2.
摘要:体育赛事版权的价格近年一路飙升,由此出现的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特别是中超版权5年80亿人民币,震惊了国内体育界人士。为探寻当前体育赛事版权市场规律以及内在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从经济学视角对优质体育赛事版权的供需状况、价格趋势、资本循环、影响因素4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体育赛事版权市场供需失衡、供少需多,体育赛事版权价格持续增高,膨胀率居高不下;就我国而言,由于政策原因大型综合赛事版权市场动力欠缺、活力不足,而单项职业赛事版权市场竞争局面已经形成,市场活力尽显。从资本循环角度分析,得出体育赛事版权供方应合理配置资本,形成稳定良性的闭合系统;体育赛事版权需方应拓展渠道,形成全方位的资金回收路径。体育赛事的质量、国家政策和科技进步几个方面影响体育版权市场的发展。由此得到以下启示:加快培育国内赛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自主品牌;传统体育媒体应及时转型应对新媒体挑战;全付费观赛模式是我国体育传媒产业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体育赛事版权市场外围环境。以期为体育赛事版权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3.
大型体育赛事赞助对品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型体育赛事赞助对品牌的影响研究是我国近年来体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研究以上海高校学生为对象,采用文献、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型知名体育赛事的商业赞助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与形象,从而最大限度占领市场,达到赞助目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对08奥运会具有极高认同度,国际知名大型体育赛事赞助对中国消费市场而言,品牌和品牌资产具有极大的潜在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体育品牌与体育强国的内涵、外延,认为体育品牌是体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据此提出了体育强国建设视角下的体育品牌建设思路:创建体育用品品牌,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创建体育赛事品牌,打造世界知名体育赛事;创建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提高俱乐部竞争力;创建体育经纪品牌,大力发展体育中介业;创建体育明星品牌,打造世界级体育明星;创建城市体育品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持续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迎来发展的新契机。在此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目前存在文化功能缺失、赛事同质化明显、品牌建设滞后、运营效果不佳等多方面困境。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文化为根本、管理为关键、市场为动力的办赛理念;坚定文化自信,从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体现民族特色与文化特征的品牌建设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传承推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保险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当前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保险政策进行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体育保险政策表现为;三重保险为主,赞助为辅,涉及的保险单一,法制不完善,赔费少,立法程序复杂,缺少专门机构、人才;大型体育赛事所具有的属性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是制定其体育保险的依据;应加强体育保险的立法、研发险种、构建品牌、加强国际竞争与合作,建立科学、实效的体育赛事体育保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文化输出推广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体育赛事品牌获得发展的全新契机."一带一路"政策带来了其沿线国家广阔的体育市场腹地,为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对我国实体体育产业有着优秀的辅助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也存在着:缺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赛事项目与品牌;国内商业资本对体育赛事品牌走出去的关注度不足;国内体育赛事文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等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走出去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文献、比较、访谈等研究方法,得出可以从立品牌、分析需求、营造特色、虚实结合四点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开展现状,迎接"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体育赛事品牌"走出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品牌是一种产品,体育赛事品牌的推广是把体育赛事作为综合产品推向市场并为利益个人或群体赢得收益的社会过程。本文从体育赛事品牌的产品属性出发,以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对体育市场细分必要性的探讨为立论起点,提出我国体育赛事品牌推广的九大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借助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统计法和模型构建测试法三种研究方法,调查了体育品牌和体育赛事个性的一致性,揭示出体育品牌和体育赛事的最佳组合及消费者对于品牌赞助的反应.通过结构关系的测试,证实不同的体育品牌和体育赛事受到了人们态度的影响,赞助品牌和体育赛事个性与人们对赞助体育赛事的积极态度的关联性,赞助品牌和体育赛事之间的一致性是人们对赞助品牌态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传媒产业融合对电视与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并提出体育部门应更多地利用技术进步和体育赛事本身独特的差异化特征,通过打造更多品牌赛事、利用多种交易机制、对转播权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割销售以及利用多种传输渠道实现全媒体转播等策略进行转播权的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1.
体育标志产品经营为体育组织和标志产品生产商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和扩大自己品牌影响力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营销活动。我国的体育标志产品的市场潜力很大,但市场开发尚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分析了体育标志产品经营的重要性并为我国体育标志产品经营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品牌公司的上市路径、价值体现及效应进行研 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体育品牌公司中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的路径宽泛,如在国内A股、 东南亚、香港联交所以及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等上市融资;体育制造及消费类公司占据多数;品牌上市后在 国际市场上销路较好;公司品牌价值和投资价值比较理想;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蝴蝶效应也较为显 著。由于上市整体数量较少,与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和前景不相匹配,显示出行业发展不均衡。但这些公 司为我国体育品牌拓宽了的融资之路,与资本市场融合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体验经济新理论对体育营销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验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描述,它把体验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能够满足当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体验经济新理论为企业的营销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体育经济更典型地体现了体验经济的特点,适时融入体验经济新理论,对于全面促进和提升中国体育的营销水平,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著名体育品牌的比较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认可度,即买、卖两个方面对国内、外部分著名体育用品品牌的差距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从其发展历程、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对差距原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社会,体育活动必然打上商品的烙印,也为体育营销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我国企业应该抓住当前有利的体育商机,选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的营销活动。同时,体育营销要着眼于公众和社会的利益,注重品牌形象的长期塑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广告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营销理念、营销结构、营销渠道三个层面对国内外著名体育用品品牌的营销活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耐克、阿迪达斯以消费者心智为中心,采用"定位营销";李宁、安踏以生产者为中心,以"产品营销"为主.②耐克、阿迪达斯建立了立体的三级营销结构,实现了上至国际大型赛事和一线明星,下至街区、学校的青少年群体的全覆盖;李宁、安踏营销呈现扁平结构,主要覆盖国家、区域性赛事和国际二线明星及国内明星.③耐克、阿迪达斯的营销渠道是在"产销分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体现为重"销"管"产"的特点;李宁、安踏的营销渠道也显现为"产销分离"的特点,但重"产"倾"销".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为我国体育用品品牌营销活动变革和民族体育品牌建设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打造无障碍体育旅游市场、形成标志性体育旅游项目、策划和运作体育旅游品牌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品牌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大空间,然而"民工荒"现象在我国各区域不同程度凸显,似乎预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殆尽。目前我国劳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品牌信号引入劳务市场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以品牌信号甄别劳务市场中的劳动力质量是可行且必要的;劳务品牌信号甄别机制发挥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雇主雇佣高质量劳动力与雇佣低质量劳动力获得的效用之差界于低质量劳动力与高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之间。因此,加大低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和减小高质量劳动力以品牌形式转移的成本,都有利于品牌信号更好地发挥对劳动力质量的甄别功能,更有效地解决劳务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与长效性。要积极扶持劳务品牌建设,重视劳务品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劳务品牌的行业协会和输出基地,加大对假冒劳务品牌的惩罚和查处力度,并加快品牌劳动力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