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肖林桓 《大观周刊》2011,(21):119-120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自谓“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以此在唐宋以来“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上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对诗、禅、人、乃至时代的因缘关系的忽视,今作解读,以期正确把握严羽诗禅说之正义。  相似文献   

2.
禅诗是一种高品位的哲理诗。它既具备诗歌的美学特征,有诗趣美,又包蕴禅宗的哲理内含,有禅趣美。唐宋以后,佛教中衰,禅诗不现于世久矣。散存于卷帙浩繁的佛学典籍之中的禅诗,虽有逾万之数,但如断线之珠,尘封泥垢,幽光难显,鲜为人知。台湾学者杜松柏先生潜心内典,遍览禅籍,于禅诗情有独钟,不忍心这些禅苑花锦彩散色凋,集得禅门开悟诗二百首,用慧心妙笔,详加析论。禅诗高境,复现于兹。一册在手,犹如睹古锦一段,五彩逼目,诚研习禅学诗学之大助也。 全书分为四十一章,每章都是一篇或长或短的论文,围绕一个专题,先介绍禅宗人物,禅门公案以及其他背景材料,再引出一首或一组与之有关的禅诗予以解说,以帮助一般读者理解和欣赏禅诗。论文涉及禅宗的特征、禅宗的五宗二派的大师级人物、三十多则著名公案以及禅与诗词的关系等方面,合而观之,严然是一部自成一体的禅宗史。 禅诗常以比兴为体,曲喻多方,举凡山川风物、花鸟虫鱼、世情百态均无不可纳之入诗。这与禅宗悟道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禅师讲究绕路说禅,最忌一语道破,所谓“言语道断”是也。初入禅门的僧众,往往不谙此理,动辄刨根问底,想弄明白什么是佛,结果总是碰壁。禅师不是以拳脚相赠,便是答非所问,什么  相似文献   

3.
陈燕侠 《传媒》2015,(2):77-78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相似文献   

4.
从逻辑上说,以诗明禅和以禅喻诗,是相互并行不悖的——前者是为了禅而借用诗的形式,后者是为了诗而引申禅的思想。正是这样两个方面,构成了禅与诗学的双向运动。所以,皎然所以要作《诗式》的意义,就需要我们的追问了。 皎然为什么要写《诗式》?或者说,他说《诗式》的动机是什么?唐释福琳《唐湖州杼山皎然传》记御史中丞李洪移官湖州:  相似文献   

5.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你,意指“思维修”式“静虑”即“静其思虑”,“静中思虑”。禅,作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是人与宇宙冥合的智慧,曾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以诗谈禅、以禅趣入诗,自六朝以来就有很多尝试,支遁、慧远、谢灵运等人作出了一定  相似文献   

6.
开拓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评《中国诗学通论》朱欣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的诗学研究,几乎和诗歌创作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尚书》里,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此后,关于诗的论述十分繁富,大多散见于历代经、史...  相似文献   

7.
佛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研究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都绕不过佛教这座桥梁。近年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引起国内学者的热情关注,佛教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美学的影响已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在这种背景下,一批研究成果纷纷面世,张伯伟的《禅与诗学》便是其中之一。 该书由相对独立的八篇论文组成。前四篇为理论篇,后四篇为创作篇。理论篇对禅学与诗格、诗话、论诗以及意象批评之关系作了相当精细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论证了佛典的形式与内容对诗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影响。创作篇主要论述了佛学与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和僧人寒山诗之间的关系。作者无心作宏观  相似文献   

8.
唐音宋调向为诗学研究中的两个持久热点,同时由于受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术背景和文化心态的影响,历来的学术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崇唐、宗宋的两大支脉,由此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唐宋诗之争。治唐诗者排斥宋调,治宋调者却始终以唐诗作为参照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吴嵩粱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佛”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吴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之正,对清代诗歌与清代诗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禅宗茶道悟的是“中国禅”,突出直觉智慧,落脚到肯定生命(道)和肯定人生(儒),释、道、儒统一于茶道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日本茶道流派虽多。本质上仍属禅宗茶道,但悟的是“日本禅”.其思想特征是追求空寂、轻生喜天、以死为关和“物之哀”等。仅就“禅”而言.中国禅传入日本已经形成了日本禅.日本禅比中国禅更地道.就“禅宗茶道”  相似文献   

11.
许总先生的新著《唐宋诗宏观结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杜诗学发微》、《宋诗史》、《唐诗史》等论著后在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代表性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诗史嬗递》主要考察诗史的发展进程,将唐宋诗史作为一个宏观整体去把握,探究其内在嬗变轨迹;下编《诗潮整合》主要探讨交织在唐宋诗史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12.
始以风概卓识震动学界,今犹生意盎盎、魅力灼灼,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名家说”丛书的显著特点。首辑已出四种:《朱自清说诗》、《俞平伯说红楼梦》、《童书业说瓷》和《顾随说掸》。虽然,四位著者均已作古,而大半世纪以来,他们以各自美好的人格精神,精湛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四“说”,即为实实在在的名家高谈。朱自清先生为人、治学风范,皆向为人所称羡。其诗文创作,显示厂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许多作品至今脍炙人口。这部《说恃》,则是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含其研究诗史诗学力作《…  相似文献   

13.
宋元之际遗民于济、蔡正孙编集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下简称《诗格》)二十卷,融诗格、选本及评点等多种批评方式于一体,是一部研究宋元之际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该书选取唐宋诗人1000余首七言绝句,分为300余格,每一首诗都有蔡正孙本人的评释。此书元代以后在中国本土失传,但在日、韩两国流传不替,据日人山本信有《新刻唐宋联珠诗格序》称此书有"爱日楼所藏元刻本、绿阴茶寮朝鲜本、平安翻刻元版本、朝鲜版翻刻本、活字本、正德本、巾箱本、别版巾箱本",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朝鲜的古刻本。朝鲜时代的书目,如《考事撮要册板目录》全罗道罗州下及庆尚道庆州下就著录有此书的刻板。李仁荣《清芬室书目》卷二和卷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部集艺术性与史料性、欣赏性与学术性、历史性与现代性等诸位一体的佳作。《扬州八怪》多媒体光盘借助多媒体技术,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八怪”诗、书、画、印等方面的艺术,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八怪”以扬州园林为中心的社交和各种艺术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交互阅读欣赏功能,以高科技载体承继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光盘内容分为三大版块:一为“八怪与园林”,运用视频手段展现“八怪”与扬州园林密切相融的画卷;二为“八怪与艺术”,以人物为单元介绍“八怪”的生平及诗、书、画、印的艺术特征,并辟“精品赏析”栏目,将他们流传于世的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蕴挖掘梳理;三为“拍卖  相似文献   

15.
以装帧精美、内容浩繁、立论新颖、文笔生动为其特色的“禅的世界丛书”(第一批书目是《禅与文化》、《禅与艺术》和《禅与西方世界》),于1988年出版后,立即得到国内出版界、书评界、新闻界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书林》、《博览群书》、《黑  相似文献   

16.
<正>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传统。古人对作为诗学批评概念的“怨”的重视由来已久。孔子提出“诗可以怨”,被汉儒解释为怨刺上政,说明那时的诗教观;屈原以芳草美人自况,以自慰失意,他可说是“哀怨起骚人”的典型;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提出“诗缘情”的纯文学主张,而这“情”自然包括了怨情。于是诗歌创作渐渐离开儒家诗教,摆脱对政治的依附而独立发展。刘勰亦有“蚌病成珠”的说法,认为好的诗歌是郁结和发愤的结晶。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歌批评家钟嵘在其素有“百代诗话之祖”之称的著作《诗品》中,极大地拓展古来诗“怨”的传统。孔子认为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四者排列中“怨”只是排列在最末位的作用,而钟嵘重视诗可以排解怨情作用,把怨诗置于较高品位;且发展“怨”的内涵及其外延。钟嵘发挥了诗“怨”的观点,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并把它贯彻到具体的作家批评之中。本文我们试以《诗品》以“凄怨”批评的各家作品为例,体会钟嵘以“怨”评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海娟 《今传媒》2016,(6):151-152
时至今日,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友好关系依然相当突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评。这其中蕴藏着美学的价值,基于此而提出“诗画互补”,并对此作出一些尽可能深入的思考,以凸观诗画关系的重要性。破除长期以来建立在人们思想中诗与画之间的壁垒,达到诗、情、画、意并存,情气相宜,气韵相和。  相似文献   

18.
姚鼐《今体诗钞》是一部著名的近体诗选。《今体诗钞》是选家出于教学需要,续补王士禛《古诗选》而作,也是为了彰扬其唐宋诗并举的诗学观念。弟子、诗友们的群体需求,选家自身高水平的创作与评注,为此选的广泛流传与经典化进程奠定了详实的基础,也张扬了姚鼐诗学、光大了桐城诗派。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德本诗学》)是一部对中国诗学溯源探本,为诗立则的锐意创新之作,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高度结合。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作品丰赡。随着诗作的发展与提高,也  相似文献   

20.
提起《唐宋诗醇》,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武、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人们迄今尚未发现《唐宋诗醇》有内府本(以及翻刻本)与四库全书本之不同。由于四库馆臣所撰的《唐宋诗醇》提要中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