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国强  李之俊  米卫杰  刘茂 《体育科研》2010,31(6):55-57,64
分析自行车运动员在场地1 km计时赛和竞速赛中的专项数据变化规律,并与常用的速耐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个项目的专项速度耐力特征,为指导专项训练提供实验依据。1 km计时赛中,运动员往往在最后300 m左右出现体能的明显降低、专项速度耐力下降的现象。竞速赛中三道队员如果不能在前两圈跟骑过程中有效的节省体力,会在第三圈的后半圈出现耐力降低的专项特点。在短距离自行车专项训练中,专项速度耐力应当作为训练重点常抓不懈,并使用合适的传动比和贴近专项的训练方法,使专项训练强度能够保证比赛要求。  相似文献   

2.
男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1KM计时赛训练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6名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2年的训练实践,根据1KM计时赛项目特点和青少年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围绕专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能力和专项技术训练的方法进行探索,取得良好进展。青年运动员刘亚东经过2年训练获全国青年1公里冠军,成年比赛第3名,并打破200M俯冲全国纪录。  相似文献   

3.
唐琪 《体育科研》2017,(2):50-53
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自行车队场地短距离项目组重点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奥运会前一年的备战训练中,采用SRM系统对场地专项爆发力、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进行监测,并对运动员阶段训练前后不同专项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成绩与训练后血乳酸综合分析的方法,对运动员奥运赛前专项速度和力量耐力训练的完成强度进行评价,为建立场地自行车专项训练强度的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自行车短距离阶段训练中不同专项训练比例可决定专项能力的变化,功率是评价自行车短距离项目专项能力和训练强度的有效指标,结合乳酸变化可分析专项能力变化与供能比例、代谢产物清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上海市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在10运会前一年的比赛、训练情况进行连续追踪,应用SRM训练系统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情况进行分析,对SRM训练系统在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使用SRM训练系统可以监测自行车运动员比赛或训练中的实时情况,通过功率、速度以及频率等指标,可以反映自行车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变化情况。(2)自行车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取决于专项力量的大小,而不是绝对力量的高低。(3)自行车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是在自行车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频率的踏蹬力量。  相似文献   

5.
杨小军 《新体育》2023,(22):52-54
中长跑体育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均具有较高的要求,比赛成绩的好坏与运动员的天赋能力具有密切关系,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内脏功能和身体比例是其能够获得良好成绩的基础条件,而后天的专项素质训练则是运动员不断提升自我的必经途径。在业余体校中长跑专项素质训练中,应充分重视专项训练的基本属性,培养运动员竞争能力,科学规划训练内容等,在训练中关注运动员的耐力、速度训练,合理安排阶段性训练,适当使用领跑和牵引跑等训练手段,在科学的规划和引导下,促使运动员提升自身素质水平,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能够正确乐观的面对比赛,发挥最优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自行车是一项集速度、力量和耐力于一身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特别是专项体能要求较高。自行车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主要包括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和专项力量,以及骑行技术与有氧、无氧能力的关系等。对国内外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赵磊 《精武》2014,(36):28-29
全能田径运动是一个多项目的组合运动,所以要求运动员在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要协调发展,训练过程也更加复杂,需要制定更加系统和科学的训练方案,而在比赛过程中也常常会因为一项运动的失败影响到其他项目比赛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针对全能田径运动的训练与比赛特征,探讨全能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8.
男子场地自行车1000米计时赛专项耐力训练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延伟  于洪 《精武》2012,(19):27-27,29
场地自行车男子短难离项目专项耐力训练是指培养运动负在速比稳定的情况下保证较高的速度和耐力的能力。我们分析了男子1km计时赛的专项耐力和能量供应特征,对现阶段我国运动员自行车项目运动的情况进行了解,提出了针对男子场地1km计时赛的专项训练方法,从强化ATP—CP系统供能、机体耐受乳酸、机体消徐乳酸这三方面的能力入手,不断提高运动受的速度耐力。  相似文献   

9.
乳酸阈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因此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广为教练员和运动所采纳用以评定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将乳酸阈应用于速度滑冰的运动训练当中,对个体乳酸阈值在速度滑冰训练中应用进行评定,并分别对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有氧和无氧耐力训练强度都进行了评定。提出实例来说明速滑专项耐力素质训练中利用乳酸阈训练提高速滑有氧耐力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和达到的效果,使乳酸阈训练方法更加有效地指导运动员的冬夏季各项训练,为提高速滑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以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速度耐力是决定400m跑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选用科学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400m跑优秀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和速度耐力的能力,这对提高湖北省400m跑优秀运动员比赛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09--2010级运动训练师资方向跆拳道专业班的学生体能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文章根据跆拳道项目的机能代谢特点和腿法、步法以及拳法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对跆拳道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进行研究,为合适的体能训练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认为,在跆拳道专项体能训练中身体体能训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速度力量柔韧耐力各个方面的结合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跆拳道专项学生素质训练、速度训练、灵敏训练方法多样占有很大比重,而灵敏训练、耐力训练则需要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杨明祥 《体育科研》2012,33(6):80-83-92
摘要:目的:旨在观察不同训练目的的4周高原训练对不同水平优秀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对8名优秀男子中长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进行4周高原训练,内容包括公路专项力量、速度和公路有氧耐力,健将级组(c1)组以专项训练为主,一级组(C2)组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每天监测晨脉;分别在高原训练2、3、4周和下高原1周后测试血常规;分别在大负荷训练后、休息后和下高原后2周测试血尿素(BU)、肌酸激酶(CK);分别在高原训练前后测试身体成分。结果:两组晨脉均随运动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并表现出高原训练早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两组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均在高原训练期间有所降低,结束1周后回升,C1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在4周高原训练期间持续升高,并维持到结束后1周;C1组BU和CK变化与训练负荷相一致;高原训练后,C1组脂肪和C2组骨骼肌质量分别降低4.5%和3.9%.结论: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会受到高原训练经历和运动训练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钢 《冰雪运动》2007,29(5):1-5
研究目的:探究高住低训法(HiLo)对提高运动员身体耐力要素的效果和机理,掌握HiLo实施过程中血象指标在不同暴露期的真实释放情况,认识HiLo时的血象指标的变化规律,为HiLo应用训练提供应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测定优秀耐力性项目运动员(HiLo)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实验表明,中等强度训练的低氧暴露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蛋白含量(MCH)及血球压积(Hct)水平,明显提高短道速滑、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张勇  李之俊 《体育学刊》2005,12(5):111-114
就高水平耐力自行车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最优化的研究加以总结和展望.高水平自行车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优化的研究主要涉及训练强度、持续时间、组数,间歇恢复形式(主动或被动)、间歇恢复时间,踏车节奏和成绩模型.这些变量需要根据训练时期、训练状态、个体身体反应来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5.
对女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45 s全力冲刺骑行进行下肢运动学分析,探讨不同水平运动员速度能力的特点,筛选可评价下肢踏蹬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使用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及SRM自行车测功仪,采集上海自行车队4名女子短距离运动员场地车滚筒练习台上45 s全力冲刺骑行中的下肢运动学参数和踏频。结果表明,钟××速度能力较好,45 s全力冲刺骑行各阶段平均速度较高,但下肢踏蹬"圆滑度"还需进一步提高;顾××和姚××后程速度下降明显,速度耐力明显不足。在全力冲刺骑行后期,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钟××)踝关节活动度下降明显小于运动水平较低的运动员(顾××和姚××),提示踝关节活动度下降是影响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速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对体能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更是掌握冰上专项技术的重要基础。认为我国速滑运动员在近6个月的冰上训练阶段忽视力量的训练,致使已获得的力量能力产生消退,是我国速滑运动员虽具有优良的力量能力却不能在比赛当中发挥出来的重要原因之一。阐述了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应遵循互补性、均衡性和全面性原则,促进滑行技术提高的原则,符合专项需要的原则,符合个性化发展等力量训练的原则;提出结合速滑专项特点制定专项力量训练计划,根据周期特点合理安排力量训练负荷,科学化安排力量耐力、速度力量、爆发力量、最大力量等发展力量的方法、手段的途径。对促进速滑教练员力量训练理念的更新,创新力量训练方法、手段和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运动学指标分析,对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几种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训练方法的专项性和有效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上海自行车队短组3名男子优秀运动员为对象。选择2011年全国比赛8场1km计时赛,以及期间分别进行的8节原地750m和蓝线行进750m训练课进行力量耐力训练方法分析;选择同期进行的12场争先赛200m资格赛,以及12节大坡行进200m和牵引125+200m训练课进行速度力量训练方法分析。采用德国SRM系统采集运动学指标,分析数据包括各训练比赛中的功率、频率、速度,同时记录运动成绩。结果:(1)原地750m训练的前两个250m分段及总平均功率(Pmean)和平均频率(Cmean)均显著低于1km计时赛;蓝线行进750m各分段Pmean、Cmean和即刻速度均高于原地750m,且总Pmean和Cmean与1km计时赛相比无明显差异。(2)牵引125+200m训练的两个100m分段的Pmax和Cmean、200m总Cmean和50m分段即刻速度均显著高于大坡行进200m训练和争先资格赛。结论:蓝线20km/h行进出发750m和摩托车牵引125+200m训练方法可能是更加符合专项要求的自行车短距离专项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8.
SRM系统在短距离自行车专项能力测试与评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应用场地SRM系统对上海自行车队重点队员6人的场地专项训练分阶段进行跟踪测试,以便筛选有效指标评价短距离自行车主要专项能力。结果表明,在短距离自行车爆发力评价中,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最大频率和平均频率是反映运动能力的有效指标;平均功率和平均频率是反映力量耐力的有效指标;在对短距离自行车专项最大速度的评价中,最大频率和平均频率是反应运动能力的有效指标;而平均频率是反映高速耐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