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本取向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确立"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持续成长与发展"的评价观;重视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人文化;扩展科研评价的内涵,立足采纳切合高校自身办学定位的科研评价内容和方式;以凸显教师主体性的自我评价为主导,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评价的反馈环节,赋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效果是由教学评价主体来评析和判定的.评价主体主要由领导、同行、自我、学生及家长组成的.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视角、能力的不同,评价角度、评价结果也具有差异性.学校应根据实际,建立和发展多元的、切合于本校的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的实用性,改善教师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包括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以及评价方法,即评价什么、谁来评价以及如何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三个维度来考察,学校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维度赋予不同权重;在评价主体方面,应主张多元主体参与,建立以同行评价为主,学校领导、教师本身、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方法方面,提倡多维评价,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提倡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实践中,在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种种人文失落现象,严重制约着教学评价最终目标的实现.为改变现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为根本目标,确立教师评价主体地位,突破单一和封闭的量化评价模式,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学设计应注意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要注意教学评价.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6.
陈伟国 《职教论坛》2006,23(3):20-22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试论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主体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学生评教、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以及领导评价等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主体的分析,指出评价主体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结果和效果,强调应充分发挥各评价主体评教的优势,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科学地选择适当的评价主体组合.  相似文献   

8.
姚开芳 《考试周刊》2012,(76):149-150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调和剂,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学校和教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评价的主体由教师拓展到学生及其学习伙伴也是大势所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由教师的统一包办发展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本文通过教学实例浅议了课堂评价的不同主体及课堂评价在生物教学中几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科生科研作为一种高影响力的教育实践,融科研与教学于一体,被认为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本科生科研在我国的发展,对本科生科研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对国外几种本科生科研评价方式的比较分析,对本科生科研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客体、评价性质这几个本科生科研评价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按照评价主体来分,本科生科研评价有自我报告式量表和专家测评;评价内容包括研究技能及一般素养等;评价客体包括学生、教师、课程项目等;评价性质有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之分。在进行本科生科研评价的时候,应该根据评价目的、评价资源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去行政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评价机制的“去行政化”是“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最为切合实际的着力点.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到评价方式,现行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行政化”表现十分突出,并且对教学、科研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而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去行政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多元的评价主体系统;确定均衡的评价内容体系;采用内涵式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