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的祖籍在江苏盐城,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家里,我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祖母和一位残疾的叔叔同我们生活在一起,大家庭全靠父母种地为生。父亲患了肺结核病,又没钱得到很好的医治,40岁就去世了,那年我才11岁。父亲去世后,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到了母亲的身上,虽然我和姐姐都帮着母亲干农活,但毕竟不是强劳力,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除了贫穷,我们还要逃难,日本鬼子经常到我的家乡  相似文献   

2.
父亲多年前就去了德国,去世时在法兰克福为我留下了两套房产。我带着妻儿去德国继承房产时,把其中一套80平米的市区公寓以每月320欧元出租以补贴家用。  相似文献   

3.
宋玉红 《档案天地》2012,(12):10-10
父亲虽然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地定格在我生命的记忆里。为纪念父亲去世三周年时,我精心地把父亲生前的照片,一一整理成一本本专辑照片档案,每当看到父亲生前的照片,便使我不由地追  相似文献   

4.
每逢清明,子女都会扫墓拜祭去世的亲人,可是我无法敬祭父亲蓝名卓,1937年12月13日父亲在南京惨遭日军杀害,没有找到遗体,所以他没有墓碑,不知他魂归何处?五六十年来,我和妹妹虽然对父亲十分怀念,却找不到寄托哀思之处.  相似文献   

5.
蓉儿 《湖北档案》2006,(8):31-31
近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 父亲去世已半年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有露过一丝笑容.她下班后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我很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这风风雨雨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有关父亲的话题,惟恐自己不经意碰破母亲心灵的伤口.但是沉默也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大姨和小姑常常焦急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6.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7.
吴清源,是日籍华人围棋圣手,1914年5月19日出生在福州。原名吴泉,排行老三,同年移居北平。父亲是北京北洋政府平政院科员。吴清源7岁学棋,在父亲的支持下,棋艺提高极快。不料1924年他11岁时,父亲因患肺病治疗无效去世。家中生活一时极为困难。  相似文献   

8.
爸爸是扇门     
这扇门颓然倒了。时间是2005年6月12日23点15分。“父亲去世,我才知道父亲像一扇屏风把死亡和我隔开;父亲去世,我才看见了自己前途上死亡的海面。”十九年前,我翻译过井上靖写的《怀亡父》一文,里面的这段话我一直记得,只是把他说的屏风记成了是门。爸爸是在5月30日下午住进医院的,当时天上下着小阵雨。120救护车开到家里,把他像粽子一样地捆在担架上,哥哥和我送他住进离家最近的民航总医院。一去就住进了监护病房,那时谁也没想到,爸爸此去就再没有回来。爸爸的毛病是在肺上。他的肺年轻时就不好,经年地咯血,老年后似乎反而好些,好多年没有…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10,(36):24-24
“我本该埋在这里,却要埋在台湾。”这是1988年柏杨回故乡河南时摸着父亲墓碑含泪所言,在去世两年后,家人帮他实现了遗愿。颠沛流离大半生的著名作家柏杨,其部分骨灰近日终于在河南新郑市龙湖镇的福寿园陵园入土。  相似文献   

11.
得新 《新闻世界》2006,(5):35-36
被狠心父亲抛弃 今年19岁的史惠恩的家在河南武钢市八台镇老虎村。记忆中的童年对于他来说,充满了苦难。在他刚刚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缺少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比这更不幸的是,在母亲去世后不久,狠心的父亲又丢下了他和奶奶,到一位寡妇家做了“倒插门”,对他和奶奶根本不管不问。  相似文献   

12.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3.
不老的硬汉     
杨在葆 《档案天地》2011,(11):8-11,29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14.
陈阿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是1954年出生的。我生在龙泉,我的上一代是温州永嘉桥头人。我4岁时父亲犯了错误劳改去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母亲改嫁了,改嫁时她没有把我带去,留下我孤身一  相似文献   

15.
父亲去世前两年,给了我一只小提箱,里面装着他的作品、手稿和笔记本。他用一贯的玩笑、嘲弄的口气对我说,他希望我在他走之后——也就是指他死之后——读一读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6.
从小就帮父亲扎花灯我今年76岁,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扎花灯花轿的手艺是我从小跟父亲学的。我父亲程德贵,是农村花灯艺人,制灯制轿有一手。13岁开始,我就给父亲做帮手,动手学扎花灯。小时候我就喜爱画画,记性也好,花灯一看就会做。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但通过不停的看、不停的摸索,二十来岁时,就掌握了学扎花灯的看家本领,能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龙灯、人物灯……做的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演戏经历让我受益匪浅1954年,18岁的我就进了村里的业余剧团,开始"跑龙  相似文献   

17.
一九九八年的洪灾中,人民解放军某部在洪水中救出两个小女孩。小孩的母亲和另外两个弟弟和妹妹却不幸遇难。孩子的父亲没有在家保护他们,也没在抗洪战线,而是在省城『打工挣钱』。当政府把解放军救下的孩子交给这位父亲时,他却说:『我没能力养活她们!交给国家吧!』在新闻界炒作下,孩子被北京一个学校免费接收了下来,并且要吃穿住包到十八岁。  相似文献   

18.
<正>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通过纪实文学、日记、书信以及口述历史等文体,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位忠厚勤劳又具传统美德的中国农民的精神肖像。今年是父亲去世四十周年,岁月倥偬,惊心动魄。父亲远行时,得年五十,我尚是一个懵懂的十七岁少年,尽管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始终志行高洁、容止可法,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农民和可亲可敬的父亲。  相似文献   

19.
陈文昭板话     
“幼年放牛羊,十岁进学堂。十四为农耕,十八闹革命。党的书记四十载,一生为民两袖清。六十二岁离了休,革命传统没有丢。晚年余热办实体,以劳为乐度春秋。”这是陈文昭2006年8月在撰写的回忆录中对自己的总结。陈文昭,舞钢市武功乡首帕陈村人,现年78岁,中共党员,离休干部。他幼年时就跟着父亲给地主种地、放牛羊。在他10岁那年,父亲劳累成疾,不幸去世。11岁时,哥哥和弟弟相继因病早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毅然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在那个年月里,他给国民党拉过兵车、给日本鬼子挖过战壕,耳闻目睹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惨状和日本鬼子侵略我国烧…  相似文献   

20.
我是河南油田钻井管子站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却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以来,已在40余家报刊发表新闻、艺术摄作品近500幅,30多幅作品获奖,现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回顾8年来业余摄影经历,我的摄影之路苦辣酸甜、坎坷不平。我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在油田工作近30年,当全家从农村迁到油田实现团聚的第二年(即1989年),父亲就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17岁的我,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