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其科幻小说《千万别让我走》中,描述了一群克隆人悲剧的一生。他们自幼年时在海尔舍姆接受教育,16岁后在农舍进行过渡生活,最终在风华正茂之时成为器官捐献者直至死亡。从福柯"凝视"视角来探讨文中所蕴含的权力机制和话语机制,揭示了正常人与克隆人之间凝视与被凝视、克隆人自我凝视的视觉关系。小说中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人皆处于他人的凝视之中,而被凝视者,无论成功与否,也在竭力颠覆这种视觉关系,获取自由与平等。  相似文献   

2.
“凝视”的概念描述了一种与眼睛或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的视野里,以影片和观众的凝视为中心,电影实际上满足了男性-父权世界一种相互认同的“窥淫”的快感。香港电影《功夫》与《霍元甲》中,两位美丽善良的女性(阿芳和月慈),同样摆脱不了作为“花瓶”而被看、被凝视的宿命。不仅如此,透过影片对其“残缺美”(一哑、一瞎)的着意渲染,凝视似乎还格外承载着回归后的香港电影人一种原道、归宗的“自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3.
“凝视”的概念描述了一种与眼睛或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的视野里,以影片和观众的凝视为中心,电影实际上满足了男性-父权世界一种相互认同的“窥淫”的快感。香港电影《功夫》与《霍元甲》中,两位美丽善良的女性(阿芳和月慈),同样摆脱不了作为“花瓶”而被看、被凝视的宿命。不仅如此,透过影片对其“残缺美”(一哑、一瞎)的着意渲染,凝视似乎还格外承载着回归后的香港电影人一种原道、归宗的“自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蓓蓓 《文教资料》2011,(14):36-37
本文主要以约翰.班维尔作品《海》为分析文本讨论凝视与自我建构之间的关系。凝视分为"那喀索斯式"凝视和承载欲望的窥视。马科斯凝视镜中自我、凝视他者,并窥视他者,同时也被他者凝视。所有这些凝视都是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马科斯在凝视中努力建构自我,但重塑身份之路并非平坦,他始终未能摆脱迷茫与空虚,自我身份仍旧破碎。  相似文献   

6.
在《耻》这部作品中,库切对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投去了关切的目光。首先,小说中卢里在凝视动物客体时主观地赋予了动物羞耻的情感,但凝视也使卢里注意到人类与动物在衰老与死亡之下存在共同的羞耻,由此促成了他与动物之间的共情。其次,衰老所带来的羞耻颠覆了男性主体对女性客体的凝视,以露茜为代表的年轻女性勇于反抗传统权力关系,对男性投以具有压迫感的凝视。最后,小说中黑人的凝视摧毁了白人的自我,他者凝视所带来的羞耻最终导致自我行为意义的失序。  相似文献   

7.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成名之作.本文以凝视理论为出发点来解读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 小说中“凝视”场景分析,揭示了男性试图通过“凝视”达到对女性的规训,探讨了新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反凝视的,又是怎样在反凝视中无奈地妥协,以此解读在视觉文化中隐藏的权利运作.  相似文献   

8.
宋钰颖 《林区教学》2014,(2):105-107
在审视存在于不同时期女性的图像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图像再现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视觉隐喻,认为女性的图像形象集中体现了男性基于文化优势而拥有的视觉霸权。在女性图像中,女性是被动的受凝视的对象,她们被设定为适合任何人的凝视,而无法选择自己"看"还是"被看",也无法选择"看"的对象。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女性这个角色被缩减为一个"物品",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只有在依附于男性的视线时,她们的图像形象才具有可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西方凝视理论对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熟悉黑夜》进行重新解读,揭示出作品中所蕴含的视觉文化内涵,即主体意识在权力监视下的必然沉沦、在铿锵有力的声响中的顽强抗争和在灵魂视野延伸中的自觉超越。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9,(3):94-100
梳理了从古希腊"视觉至上"原则到萨特、拉康思想,再到穆拉维的电影"凝视理论"发展过程;以"凝视理论"分析影片《乱世佳人》的女性主义,从三个角度——多层凝视下斯嘉丽的反凝视,男性角色的边缘化和批判,女性团结合作友谊重建等来构建,可知经典电影《乱世佳人》中反男性凝视甚至女性凝视的存在。电影体现了女性个性的解放,在困难面前男性的失语,女性的合作,也进一步鼓励女性打破凝视,寻找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青年作家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因对儿童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的书写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凝视理论,从权力的规训、欲望的凝视和失语的个体三个维度剖析主人公房思琪遭受的侵害,并在层层凝视困境之下不堪重负,使得主体性分崩离析,导致其最终走向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的死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沪上创意园区也渐渐在旅游业中走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0年2月,田子坊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而近几年流行起来的网络博客也是蓬勃发展,博客中“图文并茂”的内容,为关于游客的旅游体验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文章通过对田子坊游客博客内容的研究,得出田子坊游客的“旅游凝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弄堂风情的凝视、对创意元素的凝视和对开放氛围的凝视。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和《苍老的浮云》以寓言式的建构,喻示人的主体性在自我“凝视”之下的衰竭,自我“凝视”在基督教和儒家的文化传统中是美善自律的精神之根,但在文明进程中受社会权力的“规训”,产生了丑恶自控的位移,转变为自我监控。“自我凝视”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引发我们去思考人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保存和发展主体性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14.
徐莉 《武陵学刊》2024,(1):90-96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在中国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在五十年的殖民历史和复杂权力演绎中,一种裹挟了殖民霸权和帝国主义殖民意识形态的看与被看的二元关系在近代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形成。日本作家对中国台湾主要采取了三种凝视视角:傲视、盯视和卑视,这三者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体现了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的侵略本质,也反映了当下台湾右翼集团宣扬的“日本对台殖民有功”“日台一家亲”等言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15.
凝视的美学表明,日常经验中的凝视,其目的在于世界的明晰化;而诗化的凝视,其目的则在于世界的神秘化。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作中,戴望舒的《雨巷》与卞之琳的《断章》展现了凝视的神秘性。其共同的构造逻辑在于,诗语一直在隐秘的寻求交互凝视,但最终却走向了交错凝视,从而迷失在重重镜像之中。但《雨巷》通过凝视,将外在空间自我化,而无意使自我封闭在无限循环的时间幻象中;而《断章》则经由凝视,将内在自我空间化,却无意使自我陷入多重局面的空间幻象中。总而言之,基于对凝视的想象性建构,《雨巷》与《断章》分别开启了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尤瑞的"游客凝视"理论,分析了目前旅华外国游客现状及趋势,对游客凝视理论在入境接待旅游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凝视概念下,关注了背凝视问题,从而将主体关注引向了客体对象,进一步发现了连续宾现象,这一逻辑的形成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关。研究发现,人的前身是功利的,后身具有精神意义,因而在旅游中要给予后身以关怀,而背就是后身的典型代表。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来,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拍照的机会,其恰逢人们萌生出对背产生敬意之际,因而诱导了对前行者后背的关注与凝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还发现,可将旅游凝视与舞台真实两种理论结合起来,由舞台猜疑走出去,鼓励人们来到后台,来到地域后身,做深度的思考型旅游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美国当下最受欢迎的剧集《汉尼拔》中的经典人物“食人魔”汉尼拔·莱克特进行了关于男性凝视的颠覆解读,笔者试图从现代观众群体所关注的影视作品中“被凝视”对象的转变这一现象,来分析汉尼拔·菜克特这类的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人物是怎么成为现代观众群体的集体消费对象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有关关公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仰生成、演化、传播、影响、功能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关公信仰问题进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时期。通过引入"凝视理论"对关帝故里关公信仰"在地化"问题进行阐析,发现"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构建了关帝故里特殊信仰场域,呈现出多重信仰主体和复合的信仰观念。同时,"凝视"的结果是关帝故里信仰空间的建构,完整序列祭祀仪式展演和不同权力脉络解读。最终,完成了关公信仰"在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作品,也是一部南方家庭小说。它描述康普生夫妇几个子女所受的家庭教育状况,展现了美国南方旧的家庭传统对孩童身心的戕害,深刻揭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没落。福柯认为家庭在西方规训社会中是规训权力运作的机构,父母通过各种规训技术来控制儿童,而凝视机制贯穿于规训权力的整个运作之中。文章通过解析昆丁、凯蒂、杰生、班吉以及小昆丁的家庭生活,深入探究他们如何在父母的规训权力凝视下,沦为南方旧传统道德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