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向及融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机理及融合的方向,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五种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吉林省省情特点,提出吉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思路,融合模式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剖析我国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研究现状以及二者相互作用机制,提出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概念包含战略融合、体系融合、组织融合、工作融合、资源融合等多个方面,并根据作用范围将相关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基于此构建包括融合路径、内部能力、外部影响、绩效及评价等四方面的企业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概念模型,作为各类企业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模式的基础。最后,主要从政府参与角度,对推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融合是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分析技术融合的深度与宽度特征对于引导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基于专利的技术融合分析的方法框架,既包括技术融合的静态分析,也包含技术融合的动态分析。在此方法体系下,基于1991年到2013年全球7894项生物芯片产业专利,考察了生物芯片产业技术融合的结构、矩阵以及技术融合程度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生物芯片产业由生物与信息产业领域的10项核心技术融合而成,且核心技术间的融合紧密度较高;1998-2008年间生物芯片产业技术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2009年后逐步趋于稳定,技术融合轨道日趋稳定,新的融合型产业形成。  相似文献   

4.
技术融合分析方法研究对于有效揭示技术发展格局、展现技术融合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专利共类分析、语义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一套测度技术融合态势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定义并应用语义距离、融合强度和融合广度等指标,经过规则过滤、语义过滤、聚类可视化等步骤,能够更为有效地识别典型融合关系,进而完成技术融合网络的构建和技术融合程度的测度。基于该方法,本文利用全球2014-2018年申请的四方专利家族数据中记载的专利MC共类信息,对全球该时间段内的技术融合态势进行了分析,最终聚类得到172项融合技术,研究发现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技术的融合强度更强,新材料产业的融合广度更广。  相似文献   

5.
目前,图像融合算法大多利用源图像信息进行融合,融合模型的建立和融合参数的配置主要依赖于经验,存在随意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图像边缘融合算法:首先对源图像进行多尺度边缘检测;然后利用边缘相关性作为目标函数,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搜索融合参数;最后利用融合后的多尺度边缘重构出融合图像。该算法克服了融合模型对经验的依赖性,使得源图像边缘信息最大量地保留在融合图像中。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算法得到的融合图像能够有效包含源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8—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从融合行为与融合效果两个维度构建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不同维度来看,当前二者的融合行为表现优于融合效果,融合行为与融合效果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由严重失调趋于轻度协调。提出我国今后应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与应用,提升科技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成效,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网络视频企业信息载体、社交媒介和营销工具三种本质功能的基础上,借鉴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构建网络视频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三维融合模型,认为该过程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三个层面,并具体分析在不同层面网络视频企业可以融合的内容及方向,提出在融合背景下企业经营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国际产业出现了融合化发展趋势。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正面临着有利的宏观环境。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可划分为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农业内部子产业之间的整合型融合、农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综合型融合等四大类型。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9.
针对未来本体与自由分类法的融合趋势,剖析两者的异同及互补性,总结当前国内外两者融合的现状和不足,并将两者融合的瓶颈归结于融合机理的缺失,最终构建两者的融合机理模型,并提出两者融合的4条详细机理及相应的15个典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王宏起  夏凡  王珊珊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09-1017
技术融合已成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重要趋势与必然选择,准确把握未来技术融合方向对新兴产业创新机会把握、技术融合创新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专利IPC共现网络构建与产业已有技术融合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技术领域之间相互作用对技术融合的影响,设计基于链路预测Katz指标的技术融合方向预测方法;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实证,发现该产业技术融合从早期多领域广泛融合转向特定领域深入融合,未来技术融合将向智能化与网联化等方向不断深入。本研究可为新兴产业技术管理、创新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阐述军民融合式发展相关背景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结合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以军民融合协调机构为核心的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体制和以市场机制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军民融合发展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导致不同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之间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从图像融合技术出发,论述了融合技术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对图像融合的几个阶段进行了介绍。图像融合技术目前是医学图像处理中的研究热点问题,医学图像融合将有助于医生利用多种信息,获得准确的的诊断信息,同时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陈锐 《今日科苑》2018,(11):16-17
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到“军民融合”,目前军民融合开始进入全面深度融合阶段。当前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主要概括为5方面:一是坚定和平发展时代主题,要抓住军民融合发展趋势。军民融合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立100个大项目,约40个项目与军民融合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吕薇 《今日科苑》2018,(11):19-20
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内涵与建设目标,对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首先,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加快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早在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就提出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融合研究是一种以复杂问题驱动、学科深度融合、创新研究领域和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特征的全新科研范式。目前中国的融合研究资助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形成完善的遴选机制与科学的资助渠道。为此,选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典型案例,在分析融合研究概念内涵及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对NSF资助融合研究的战略定位和具体举措、融合研究项目和成果转化设计的资助政策等展开系统研究。分析表明:NSF通过战略规划和投入计划保证资助融合研究作为战略优先事项之一,对融合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相关项目的提案要求、审查标准与处理流程等都形成了较为规范、具有融合特色的资助政策。在其具体资助机制中,通过“C-Accel计划”融合研究加速课程设置将融合研究的主题创意加速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增长的融合研究”和“C-Accel计划”促进融合研究成果转化。NSF对于融合研究从创意产生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资助机制对促进中国融合研究发展提供如下启示:融合研究项目的布局应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融合研究文化;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培养融合研究人才;增设融合加速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  相似文献   

17.
根据留学生的特点,本文提出全英文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包括教学理念的融合,也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融合,如国内外教学内容的融合,传统图学与现代CAD技术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18.
融合研究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范式,不仅会促进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而且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宏大挑战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考察了融合研究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融合研究的概念;根据NSF十大投入计划和新的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发展融合研究在NSF中的战略地位;分析NSF支持融合研究的基础和融合项目的特点,并对第一批融合项目的实施作了介绍;总结出NSF支持融合研究可供借鉴的若干结论,并对我国发展融合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息服务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实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 用户需求日益复杂多元,分析信息服务融合的实现模式,利用信息服务融合规则对现有服务模块进行逻辑组合,产生新的或增值的服务,能够实现信息资源集成及知识发现。[方法/过程] 从信息服务融合的概念理论研究入手,形成对信息服务融合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服务融合的内外驱动机制,有助于明确不同驱动力下的融合规律,进而推动融合组织实现模式研究。[结果/结论] 信息服务融合实现模式包含基于模块重用、用户定制及自适应学习的动态信息服务融合3个层次,逐层深入,能够有效揭示信息服务融合的发展路径,为组织实现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军民科技资源融合对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军民企业科技资源融合行为选择决策模型,通过复制动态方程对策略选择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运用MATLAB 7.0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军民企业积极进行科技资源融合所产生的合作收益影响融合质量,不理想的合作收益易诱发机会主义行为、不利于融合;合作收益的分配合理与否影响融合行为的演化方向,且按劳分配最有利于高质量融合;军民企业消极融合所受到惩罚力度也是影响融合的重要因素,较大的违约成本能有效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最后,从协同价值创造、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约束机制制定方面提出助推我国商业航天军民科技资源有效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