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明文选》有《行旅》卷,本文借此为题,从《诗经》涉及行旅的七十多首中分析山水自然物人化即心灵化的过程,指出“行旅”活动对山水审美意识的成熟及其文学表现式(山水诗文)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著名笔记作家、诗人和戏曲家李斗,通过行旅以布衣身份结交了六十多位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影响文坛的显宦、富商。李斗的行旅不仅激发了其文学创作的热情,使其跻身文坛,而且对其笔记、诗词和戏曲等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演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李斗的笔记《扬州画舫录》广泛记载了其游历扬州的见闻,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其诗集《永报堂诗集》和词集《艾堂乐府》以行旅纪实为经,以写景、赠答、咏史为纬,真实记录了其行旅与交游的经历与感受,具有典型的游记文学性质;其戏曲作品《岁星记》、《奇酸记》传奇亦是其行旅与文学交游的产物,在清代戏曲文化史和昆曲演出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行旅四题     
今天弄文学的人,没有不标举艾芜《南行记》和钱钟书《围城》的.一般人大概都知称道其故事的美丽与文笔的通脱,却不知他们的创作所取主题的特殊性—一行旅.这里所说的行旅,乃是与家居不出相对而言的一个语言范畴.文学作品以行旅为主题者即谓之行旅文学,它的题材范围非常广阔,大至征人行役,小至文士客游,涉旅求仕,浪迹江湖,怡情山水,都是行旅文学创作的不尽源泉.人在旅途.行有苦乐,为什么二老的作品却如此感人?好奇之余,不免展间旧籍,去审视一番积淀着我们这个民族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学创作母题,令人惊讶的是,感动今人的行旅主题在过去时代的创作中竟是那样的繁富,以至让人怀疑我们的祖先是否有这方面的偏好.  相似文献   

4.
《药》的情节、主题、风格都得益于异域文学的营养。《药》的选材与东欧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一脉相承,其构思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十分接近,《药》的主人公形象与尼采的“超人”本质相似,艺术手法上秉承了安德列耶夫、陀思安耶夫斯基的特色。鲁迅倾心于西方文学的原因在于他的潜心研究,深入洞察,这就使他的《药》具有区别于西方文学的更为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周昂 《学语文》2012,(3):13-14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复仇主题的戏剧作品主要有《窦娥冤》、《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教材编选来看,西方复仇文学篇目多于中国,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复仇主题文学较少,学生较为熟悉的这一主题的作品还包括《史记》中赵氏托孤,《燕丹子》中太子丹不报仇“无面目以天下”,《水浒传》中鲁提辖为金家父女报仇、《西游记》中的江流儿,卧薪尝胆、精卫填海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侠士复仇的故事等。其中有一些被创作成了戏剧作品.如元代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爱娃》中成功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通过人鬼交融、多重视角、时序跳跃、神话原型、溶在土义等艺术手段,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拓展了小说主题的文学意义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定伯捉鬼》选自干宝《搜神记》,《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教材认为两文都在表现人的机智.然而细读起来觉得两文主题大异。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中国爱国主题文学的源头之一.而具有同样忧患意识的《荷塘月色》虽是散文,却以蕴涵诗的意味为特点,这不仅体现为清雅的文字,如画的意境,更表现在对《离骚》文学传统从思想到手法的继承上,以“美政”理想为主题,以“自我幻化”组结构,以“香草美人”作意象,成就了朱自清深沉而浪漫的诗人情怀。  相似文献   

9.
1.文学点评 文学点评尽管有时只是只言片语,却能表现一部作品或者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唱;《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相似文献   

10.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百科》2010,(12):54-59
关手苏笑嫣 蒙古族。11月生.就读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曾获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曾以90后代表作家身份亮相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并入选多种文集.  相似文献   

13.
冯至的《十四行集》和《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哲学发生关联的特殊个案。在《十四行集》中自然的传统文学性质和哲学含义发生了变迁,《山水》在结集意愿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认为是《十四行集》创作思想的一种丰富的延续。这表明了冯至在不同文体中探索自然与人关系的努力。历史小说《伍子胥》表明了作者在另一方向上的努力:对人与社会关联的哲学把握,它与《十四行集》、《山水》一同构成了冯至在文学、哲学与现实问寻找精神的美学图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上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宋玉是一位可与屈原媲美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宋玉不仅以楚辞《九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悲秋“主题。而且以《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风赋》等开创了中国的赋体文学。尤其是《高唐赋》和《神女赋》,既是中国赋体文学开创期的双璧,中国性梦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山水文学中的明珠,三峡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梦幻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梦幻描写虽简朴单一,但其开创之功实不可没.《楚辞》踵事增华,其梦幻描写趋于繁富细腻,神灵怪异任遣笔瑞,艺术空间宏阔辽远,极利于表达屈原那激越奔效的浪漫情怀。《诗经》的梦幻描写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功利性;《楚辞》的梦幻描写多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性特征,有时还体现出较为浓厚的“梦魂说”宗教观念,但屈原所精心营构的梦幻世界,无不深刻烙铸着现实社会内容的清新印记,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经》、《楚辞》共同开创了中国梦幻文学的创作传统,奠定了梦幻文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文选》选录的谢朓诗歌为研究对象,从齐梁之际的文学背景出发,结合《文选》的编选情况以及小谢诗歌创作的实际,探悉《文选》所持的选录标准以及可能的成因,既而通过对"游览"、"行旅"、"杂诗"等概念的辨析,细细揣摩小谢诗歌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17.
《诗经》婚恋悲剧的主题和审美特征袁定坤关键词《诗经》婚恋悲剧主题审美特征作者袁定坤,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诗》三百”,约占三分之一的篇目是表现男女婚恋生活的情诗。这些情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爱情文学。从情感基调着眼,《诗经》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相似文献   

18.
李志建 《江苏教育》2006,(10B):10-11
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包括3篇课(《诚实和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和一个练习。《诚实和信任》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碰碎这起小事故的过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告诉人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九色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调达背信弃义,结果受到惩罚的故事。“单元练习”设计了“读读小故事”——《两兄弟卖酒》;积累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等。综观本组教材,就会发现编的意图是围绕“诚信”这一主题的。  相似文献   

19.
主题上的崇高关。在浩瀚如烟的文学海洋里,“爱情”与“爱国”永远是扣人心弦的两大主题。它们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而作为以表达“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为主题的《岳阳楼记》更是将“爱国”这一主题推上了至高境界。纵观历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报国无门后的迷惘与坚毅的碰撞,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期盼的交融,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不过是官场失意后的娱情与排遣。惟范仲淹之一“先”一“后”的心声,高屋建瓴,想人之未能想,说人之…  相似文献   

20.
《人民文学》第9期,看一篇罗伟章的《奸细》(中篇)足矣。 这两年一直看《人民文学》,罗伟章俨然“熟人”矣,但要问到如何评价他的写作,还是让人颇费踌躇。从《我们的成长》的朴素,到《大嫂谣》的真切,再到《变脸》的干瘪,罗伟章始终在“成长”也在摇摆。尽管“底层文学”一再升温,而罗伟章已俨然成为其中的“主力作家”,我们却不愿意看到一个新作家为了赶潮流而牺牲文学上的真正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