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有了人类,从而产生了人们居住的空间,相应地形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人类的一切活动以“生活”为中心而展开。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逐渐发展到强列的精神生活需求,开成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中原崛起”口号的提出,中原城市以原来的相对“闭塞”逐步走向“开放”,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新时尚,在中小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随之孕育,它在丰富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还引领了一直和谐发展、文明发展的新风尚.笔者以为,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不应仅局限在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层面,还要以居民幸福感和贴近日常生活的文化角度来衡量.河南省的中小型城市,近年来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因而通过对比,更能体现出音乐文化与大众生活关系的互动与影响,故本文以音乐文化发展为例,详细阐述了也着重提出了音乐文化对大众生活的调节和引领作用,更加强调了当代音乐文化与大众生活要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民族化、地域化、现代化视角出发,全力打造“历史名城”与“时尚之都”的文化产业战略定位将有助于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某媒体以“贫困地区为什么办不出好教育”为题,对“穷地方办穷教育”的农村教育困境进行了报道。文中有这样一句比喻:现在我国的城市成了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收割机”。 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果实,大量被城市收割,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首先,“收割机”收割农村学生,使农村人才流失而变得更为贫乏。在贫瘠的农村,面对艰难的物质生活环境,学生及其家人向往繁华的城市生活。教育改变命运,很多人深信并选择了这条途径,于是,他们砸锅卖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这些优秀学生考上大学后,并没有返回落后的农村,他们很多扎根繁华的…  相似文献   

5.
张炜近作《能不忆蜀葵》成功塑造了淳于阳立这个忙碌于农村与城市、艺术与利益之间的复杂人物形象。文中频繁出现对于乡村生活尤其是“蜀葵”这一意象的描写,寄寓着主人公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上的流浪和回归,表现出浓郁的“还乡”情结。  相似文献   

6.
说起“富贵病”,人们往往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一系列慢性疾病联系起来。说它“富贵”是因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人们过度饮食、饮食不平衡、少运动、酗酒、吸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同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富贵病”,它不仅影响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危及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是物质生活的宠儿、精神生活的乞丐。亲情缺失让他们孤独、寂寞,人留农村,心在城市。怎样才能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唤回他们的母爱与父爱,让留守儿童不“留守”呢?  相似文献   

8.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一个外在体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其独特作用,加快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在追求生活方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延缓了其城市融入的进程.在融入城市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应当追求和谐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并构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间的合理平衡,努力将“以成才为导向”的学习作为其日常生活方式以不断提高融入城市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符号     
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生命力的体现,演绎着人类生活的轨迹,是城市的符号。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确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们通过世博会的窗口,对城市生活进行思考,无疑对更好的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提升城市生活品位大有脾益。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战略性的重要举措“千方百计遏制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进城市化战略。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情况看,城市化决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成城市,把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而是在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同时,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生活以及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达到城市的水平。因为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和规模限度,因此,城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父母体罚孩子的现象(尤其在城市)是大大减少了。但经常性、习惯性责骂孩子们的“精神虐待”行为却并不鲜见。如一些父母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与嘲讽:“笨猪,你什么时候才有长进!”“哼,你这样混下去能有出息?!”、“养了你一点盼头都没有!”这对孩子稚嫩的心灵有极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中出现的“一城两制”的城市社区。“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本质上是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为主要脉络、从利益再分配和体制转换关系中折射出来的产权与市场、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城市土地配置效率是不同的 ,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有效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对“城中村”的改造是在现代城市管理体制主导下城市体制覆盖乡村管理体制、城市生活替代乡村生活的过程。对“城中村”的改造使农民失去土地 ,从而失去了与城市谈判的筹码 ,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和被分化的状态 ,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更被动、进程更缓慢。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谭 《时代教育》2006,(12):108-108
“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观点是三个面向,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发生转移,更多地追求有质量、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然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对267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分层回归分析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以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中“以获取财物为中心”维度对两者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以获取财物为中心”高分组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生活满意度也上升;而低分组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生活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颜小文 《教师》2008,(5):59-62
一、中西文化对“礼貌”一词的解释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6.
朱陵宁 《上海教育》2010,(15):70-70
中国馆内《清明上河图》这幅宋代的城市画卷与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何联系呢?《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历史的回眸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知青小说乡恋叙事中,知青作家通过对城市的自我放逐和对乡村的情感回归,寻找到精神的坐标。“城市”与“乡村”不仅体现为一种简单的空间距离,更体现为一种复杂的时间距离,即知青一代不再青春的生活和曾经青春的生活之间的距离。知青们身已经回到了城市,但心却始终留在乡村,而他们这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两难的选择和徘徊不定,也相应地折射出知青作家自身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8.
痛失田园——读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寻找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心情就和“田园”无关。什么是“田园”?汉语字面的意思是田地和园圃,但不是泛指农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诗意的表达。如果田园寓意农村,就是从城市生活的角度———尤其是从对城市充满无奈和失望的角度———所表达的诗意的农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诗意?但谁都知道,这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失意和逃遁的归隐。然而霍华德并不是想表达诗意或者失意。我想,这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背后的文化造成的误会。因为霍华德最初的设想就是非常“入世”的。1898年10月,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在他勾绘的三磁铁图中,他非常明确城市与乡村(农村)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城市———乡村磁铁”。城市—乡村(town-country)并不是城市和农村的简单组合,而是“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别看这段描述有些诗意,他对实现城市—乡村的途径能一下抓住要害:“城乡之间的最显著差别可能莫过于使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因为...  相似文献   

19.
民生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国民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安全因素、人居环境等六大指标,对其权重测算可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表明“物质生活”对民生质量影响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
分析导致当前中国城市审美风尚发生流变的因素。它们主要分为“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 ,“软件”因素已经渗透到“硬件”因素中 ,并对“硬件”因素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硬件”因素可以说是“软件”因素的物质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中国的城市化、市民社会的形成、都市中产阶层的产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的迅速发展。指出了当前中国城市审美风尚的种种具体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