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开我蹲点采访的“临汾旅”一营二连已经有段时间了,仍时时有“梦回吹角连营”之感。3月13日至25日,我有幸作为人民前线报社派出的首位记者,在具有光荣传统的“神枪手连”二连蹲点采访。10多天时间里,我睡在排房,吃在饭堂,和士兵兄弟站在同一个队列里,以亲历式报道形式,采写了《郭班长“解梦”》、《徐连长巧煮“夹生饭”》和《做战士的“成功之母”》等3篇稿件,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亲兵、爱兵、带兵的主题。睡在我上铺的班长竟然听得懂梦话我所蹲点的二连是一支英雄连队,1984年被南京军区命名为“神枪手连”。一走进连队,门前雕塑“我是…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基层的战士报道员。几年来,我结合部队工作采写了一些新闻稿件,有部分稿件被军队报刊选用.并两次荣立三等功,领导表扬,战友羡慕。取得一点戍绩后就有飘飘然的感觉。可前不久碰到的一件事,却让我感到万分愧疚。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2月9日,我按照社里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当时,我被分到驻辽西比较偏僻、艰苦的某集团军炮兵团指挥连蹲点。在蹲点的10天里,我了解到很多在编辑部了解不到的真实情况,采写了《“我们不愿这样投弹!”》、《商连长拒礼》、《阵阵清风扑面来》3篇题材鲜活的稿件。我是我们前进报社第一个蹲点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发稿的记者。稿件见报后,基层反响较好,总政宣传部在《宣传情况》中还表扬了我写的两篇稿件。结合这次采写活动,我有三点体会和感受——只有真诚地融入官兵才能看到真实的基层这次下基层连队蹲…  相似文献   

4.
贴近基层,保持鲜明的基层特色,是军区军兵种报纸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民军队》报改大报一年多来,仍然把办报方针的定位放在“面向连队,以战士为主要对象”上,报纸虽然变大了,但始终如一地坚持办报方针没有变,版面虽然容量大了,但贴近基层的特色没有变。保持这种不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仅以编辑部用版面引导作者深入基层写基层的尝试,谈几点感受。我们这里讲的版面引导,主要是对作者而言的,也就是办报者通过版面上所登稿件的形式、内容以及编辑思想、版面语言,来引导作者采写什么样的稿件和写多长篇幅的稿件。这种引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6.
田霞 《军事记者》2014,(4):48-49
2013年11月25日的《空军报》,在第四版整版刊发了我采写的《女兵故事》。这篇受到基层官兵叫好的稿件.是我下连当兵1个月的收获。2013年9月29日至10月29日.我到成空通信某团一营三连当兵锻炼。作为一名军事新闻工作者.这是一次难得的深入基层、贴近官兵的机会。我是带着热爱去、揣着思考归的.因而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可贵收获。  相似文献   

7.
基层报道员在一起,常诉苦衷:生活在基层,事情平平淡淡,没啥新闻可写……。其实,新闻来源于生活。4年来,我利用空余时间采写了200多篇新闻稿件,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次,我和连队几位战友聊天,大家反映星期天难休息。我联想到在其他连队采访,也有类似情况,感到应该反映一下。于是写了一篇《请还给战士的星期天》的稿子。发稿那天上午,团机关一位干部来我连检查工作。我把稿子拿给他看,他告  相似文献   

8.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9.
我叫康玉章,今年71岁,是农金战线上的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自1985年以来,在农行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和帮助下,我利用业务时间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和信息、调研章。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9日,我按照社里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结合这次采写活动,我谈三点体会和感受??只有真诚地融入官兵中,才能看到真实的基层这次下基层连队蹲点,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查研究,了解基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实情况,同时,作为军区机关人员,还有指导帮助基层的责任。了解基层、问计于官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到连队时,全连官兵对我这个机关干部毕恭毕敬,但看得出来,他们对我还是存在一种警惕和观望的态度,甚至个别战士还很冷漠,拒绝与我交流和接受采访。为了尽快融入连队生活,能够与官兵进行真诚的沟通,…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体现在军报中,就是我们的报纸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战士。2001年3月,军报三版开辟专栏《战士视点》,专栏创办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这个专栏已得到基层官兵的认可,受到广大战士的喜爱,战士们形象地称它是军报给他们开设的“焦点访谈”。2003年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1期说,  相似文献   

12.
[原稿]旅长睡在我上铺以前在我心目中,旅领导都是高高在上、很难接近,不要说有事找领导了,连走在路上远远看见领导就躲了,生怕被领导看见说这不是那不是,影响连队形象。现在我的感觉全都变了,我认为,首长原来一点都不难说话,且很容易让人接近。要说为啥,这还源于上次旅长来我们连蹲点,他就睡在我的上铺。我想像,旅长来连队蹲点应该住的是连队的小单间,铺的是连队的招待被,就在他来我们连蹲点之前,连队还专门给旅长挑选了公务员,可哪里想到,旅长却自己打着背包来到连队,根本不用我们当公务员,住在班里面,与我们面对面的说话,和我们干同样的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走出办公室,身入基层.心贴群众.采写出了一大批透着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那些记者亲历式的稿件因文风朴实、简短鲜活、紧贴基层,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许多战士说:叶艮纸上刊登的这些新闻,就像发生在我们单位一样!”  相似文献   

14.
5月13日至25日,我在四川大地震救灾前沿采写或参与采写新闻稿件30余篇,其中既有第一时间发回的现场现闻,也有重大典型、全景式扫描和战地日记等各种形式的报道。虽然吃了不少苦,但也获得了一些参加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心得。  相似文献   

15.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3,(12):45-46
作为部队新闻单位,一直强调我们的稿件必须努力贴近实际、贴近战士、贴近基层。那么,作为天天在报社坐班的编辑,怎样做到“三贴近”,并提高贴近的质量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在“3个善待”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提高“三贴近”的质量。善待通讯员的每篇来稿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基层大量的来稿,有的是通过通联人员分来的,有的是直接寄给编辑本人的。这是编辑与基层通讯员直接打交道的方式之一,也是编辑直接了解基层、贴近基层的窗口之一。在各式各样的来稿中,一般分这样几类:一种是入了门的通讯员的来稿,文字功底不错,稿件的时效性和新闻性方面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6.
针灸,关键是找准穴位。乱扎一气,不仅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扎出其他病来。采写新闻稿件,同样要像针灸一样找准穴位,这样的稿件“成活率”才会高。记得1992年底,我采写了一篇《是零分还是满分?》的稿件,说的是某团炮连一名战士,用自己发明的多用钳,参加上级火炮分解结合的考核,一举打破了部队该项记录。在评定这位战士的成绩时,考评组的同志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这位战士违犯规定,应判做零分,也有的认为应该给这位战士打满分,理由是,在未来战场上,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打败敌人就行。消息传到团领导那里,…  相似文献   

17.
《兵说兵事》这个专栏是解放军报在2001年初开办的,当时社领导提出让军事部在二版办一个贴近基层、展现战士风采、表达战士呼声的栏目,军事部赵险峰主任给这个专栏起了个名字叫《兵说兵事》,并说这个栏目就交给天敏你来办。我感到这个专栏挺有意思,就不知深浅地接受了下来。  相似文献   

18.
3月下旬,《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与特约通讯员覃照平等合写的通讯———《一个战士心中的“先进性”》一稿。从采写这篇新闻至今,已有三个多月时间了。回味这次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记者在采写新时期战士的新闻时,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认识问题方法,必须把视角“抬高一度”。多少年来,新闻记者“眼睛向下”,以扎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反映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士兵的形象。回望我们新闻记者笔下的基层士兵,多是纯洁善良,忠诚老实,其形象表现多是灰头土脸,满口方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9.
老山前线红军师“猫耳洞之声”乐团去年底来北京进行了演出.我在参加接待工作的同时采写了3篇报道,其中刊登在去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版《猫耳洞之声乐团在京首演——“战地之星”轰动北京》的特写,受到了好评.对采写这篇稿件,我有些收获.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乐团没到北京前,我就和某报一位记者去招待所找该团的先遣人员谈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个乐团去年4月诞生在老山前线,绝大部分成员是连队的战士,他  相似文献   

20.
林强 《军事记者》2009,(7):47-48
自去年8月初,《人民前线》报借奥运圣火在全国传递的契机,隆重推出《传递科学发展的圣火·连队新闻火炬接力》专栏,历时9个月,行程近2万公里,9名记者轮番接力,上高山,下海岛,踏遍军区所有旅团,采写了来自基层连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闻稿件130多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