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会关怀与被关怀--论信息时代未成年人关怀品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时代,未成年人的关怀品质现状令人担忧。学校德育应引导未成年人学会关怀与被关怀,培养其关怀品质。关怀品质的培养是一个从关怀情感的唤醒到关怀认知和判断的形成再到关怀践行的过程。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关怀品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关怀敏感性是其情感条件;移情力、反应力和沟通力是其能力基础;道德勇气和意志是关怀品质养成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关怀型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及关怀型学校文化建设是关怀品质培养的外部影响源。  相似文献   

2.
关怀伦理学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物,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关怀伦理学蕴含着对教师的关怀信仰、关怀能力、关怀实践等素质要求,要求培养关怀型教师。围绕关怀型教师这一新的培养目标,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都应以教师的关怀能力为核心,进行相应的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3.
李俐 《西藏教育》2009,(9):16-17
本文以诺丁斯的关怀观为论述主轴,进而厘清其关怀的意涵,探讨幼儿教师实践关怀的策略,以期帮助幼儿教师在实践关怀的过程中有一遵循之方针,进而建立富有关怀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关怀,具体表现为:偏重技术理性,忽视实践关怀;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关怀;具备强烈的职业意识,缺乏人文关怀。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出发,教师专业发展在目标上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关怀素养,围绕关心为主题来组织课程,在教学中淡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怀建立在关心的关系上,产生于教师的关注与接纳,完成于学生的回应。关怀是学生感受生命教育的途径,是教师所必备的核心品质。文章从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从认识关怀、解读关怀、走近关怀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性关怀,直面现实教育中的关怀异化,解读教育关怀中的师生交往,全面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学会关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的关怀素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关怀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能敏锐体察学生的情感变化,知觉他们的需要,善于与学生对话与沟通,同时具备关怀知识和关怀信念,并能以适当的方式积极主动的关怀学生成长的个体素质和修养,教师关怀中还包含着责任、希望、理解与尊重。教师关怀具有生产性、关系性、具体性和情境性、情理交融性等特点。教师关怀的实现包括淡化职业意识,提高关怀素养;与学生建立关怀性相遇关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提高人际智能,掌握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技巧。教师关怀的实现要遵循三个原则:对人的忠实;教学中的忠实;教学研究中的忠实。  相似文献   

7.
教师关怀是指教师对学生成长各方面的关心、爱护;教师关怀有利于促进学生公正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充满友爱的生活信念的形成,能培养学生平等协作的集体主义意识、民主的作风,并能在活跃班级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造性才能;教师关怀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牺牲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以及正确的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和高度的辨证思维水平等等。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情绪劳动失调的风险。为了降低教师情绪劳动失调发生的频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对教师行为进行约束,还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使教师明确情绪劳动的相关要求。基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劳动存在着:缺乏“关系”意识,难以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缺乏“共情”意识,难以培养具备关怀能力的学生;缺乏“对话”意识,难以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应该培养教师的关系意识,构建师生间良好的关怀关系;培养教师的共情意识,满足学生真正的关怀需要;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职业学校德育现状,根据内尔.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关怀理念、关怀品质、关怀效果和关怀时空四个层面对职业学校德育中关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并对学校实施关怀教育的意义价值进行了解析,最后从建构关怀型德育、关怀型师生关系和关怀型教师群体三个方面为学校重构关怀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同时还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当前教师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人文关怀则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包括对教师人性化生命、整体性生命及发展中生命的关怀。教师人文关怀的特征表现为:尊爱生命,彰显主体性,回归生活,追求崇高。人文关怀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和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主要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创造外在的人文环境;二是教师对自己予以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关怀德育模式中的教师专业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德育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是伦理学家、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关怀德育模式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有独特的视角,主要体现在培养关怀理想的教育任务、增强关怀理想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关怀的实践规则。这种独特的要求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培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亮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2):77-80
教师关怀的核心是关注教师群体并改变不平等、关注教师群体并消除由于外在各种差异带来的不平等、关注教师群体并消除由于各种差异带来的歧视.本文从雇佣关怀、年龄关怀、待遇关怀、病残关怀、隐私关怀、言论关怀六个方面回顾了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有关教师关怀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关怀具有生物学基础,是一种基础性德性品质,是人的共生性的必然诉求,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教育关怀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生命关怀和发展关怀。教育关怀品质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立,称之为教育关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爱,而是蕴涵着对话、尊重、理解、聆听和宽容等特点。现代教育具备关怀品质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教育关怀是现代教育的道德向度。  相似文献   

14.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主张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感受,倡导师生主体间性关怀,坚持活动与互动的关怀实践观,并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幸福的主要源泉就是师生主体间性关怀的实际运行过程。现行教育教学活动忽视了教师的幸福体验和感受,教师对师生主体间性关怀的认识存在偏差,师生缺少主体间的关怀实践,外在评价制约,以及教师多重角色的压力,导致教师幸福缺失。基于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构建教师幸福的具体策略有:重视教师的幸福体验和感受;提高教师的关怀素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加强师生主体间性关怀实践;改善对教师的外在评价。  相似文献   

15.
关怀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深刻影响着学校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教师没有能够很好地识别学生的需要.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学生更期待的是教师的尊重和公正对待.(2)教师发出的关怀行为没有得到学生的有效认可与回应.在关怀的尊重、理解和爱这三个层面上,学生的评价均低于教师的自我评价.(3)教师的关怀效果不佳.学生很少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教师没有成为学生倾诉心里话的对象.应该提高教师对学生真正需要的识别能力;提高教师的关怀能力,改善教师的关怀方式;营造关怀的教育氛围和民主的管理环境,为师生良好关怀关系的建立提供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核心素养时代,关怀是中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关怀素养是教师具有关怀责任与信念,能够觉察学生需要和情感,善于与学生对话和沟通,以适当的方式积极主动关怀学生的素质与修养。教师关怀素养的实现,需要强化教师的关怀意识;建立与学生的关怀关系;形成教师关怀性思维;生成教师关怀性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关怀主义教育哲学从师生关系、课程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素质、教师德育能力、教师关怀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丰富而独特的教师观,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初任教师培养模式等方面,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反思型教师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和自身的教师素养,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人)的发展。因此,对学生主体的人性关怀应该成为反思型教师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项充满关怀的事业,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教师关怀在关怀对象、师生关系、关怀责任及关怀方法等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致使教师关怀背离了教育本质。教师应该积极构建以关爱和尊重学生为前提的、以提高教师关怀能力为核心的、以"培养具有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为终极价值目标的高校教师关怀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教师关怀行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通过考察672名中学教师关怀行为的发展特点,发现教师关怀行为存在四种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在教师不同职称阶段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为改善我国中学教师关怀行为可采取以下策略:第一,给予不同类型教师关怀行为有针对性的干预;第二,立足教师关怀行为发展的动态性,进行全面和重点的干预;第三,把握教师关怀行为发展的两个关键期,提高教师关怀行为干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