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傩文化承载了岑巩古代苗、汉和侗族等不同民族的原始记忆。岑巩地区现存有许多傩对联,联语的主要功能是驱邪逐疫、驱妖佑民。傩联语向我们展示了傩戏傩舞是一种娱乐活动,娱神且娱人。傩联语还向我们展示了多神信仰,三教并存,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2010,(4):18-23,157-158
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傩戏傩面具,是民族民间艺术多因子的复合体。西南地区傩戏、傩面具,具有不同类型、层次和形态,在中国傩文化中最具学术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在当前社会大变迁、经济大转型之际,傩文化正面临随风而逝的挑战,再不抢救、保护、创新,就永远都来不及了。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主题博物馆,条件已经成熟,机不可失。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在贵州省贵阳市建馆提出十项建议。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石洞口历史属于傩文化之乡,有傩文化宝库之称。在政府、专家和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合理保护傩的存在方式,包括傩戏、傩仪、傩歌:傩舞等,定会使这一文化凸显出自己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贵州傩戏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文化",由于傩戏的再发现而引起海內外学术界的关注,逐渐炽热起来.贵州傩文化及其载体——傩戏,可谓千姿百态,名目、品类繁多,是我国傩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本文就贵州傩文化、傩戏的分布、类型、生态环境、演出形式、內容、特点进行比较充分的介绍,并对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显现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色彩。然而,歌舞"展演"活动中一些傩仪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当前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这些原生态文化活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宗教祭祀仪式。在周初,就有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傩"在当时分为"有司傩"和"乡人傩"两种[1]1"。有司傩"主要是宫廷祭祀采用的仪式,到汉代发展为宫廷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驱鬼捉鬼,也称为"方相舞"。而"乡人傩"则是寻常百姓驱鬼逐疫的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由一种祈天向娱神转变,成为了一种具备浓  相似文献   

7.
刘怀堂 《文化遗产》2016,(5):113-125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部书出版了,在社会上得到一些好评,不少人便问我,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选题,是怎么编的。尤其是我们出版圈的人。作为《中国巫傩面具艺术》的责编之一,借此机会谈点有关情况,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或得到某些启发,难说。这部书从确立选题到正式出版,整整5年。承蒙社会的鼓励和宽容,此书获得一定好评,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其实,我遭遇巫傩是很偶然的。那还是90年代初,同编辑室的文亦农  相似文献   

9.
在江淮之间属于苏皖的许多地方,近年来,田野作业者发掘出大量的巫觋行傩时歌唱的"神书",且在这个区域内,不论在何地,神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些神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于文化、宗教的研究,亦具有极大的价值。笔者今就经眼的资料,作一报告。 "神书"的演唱我国古代巫风盛行,江淮之间的地区亦不例外。巫觋的宗教活动称为傩,行傩的目的是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消灾纳吉。在  相似文献   

10.
傩音乐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等祭礼仪式所用之乐,傩祭仪式中一个重要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西傩乐既保存了民间音乐的特色,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
任正霞 《兰台世界》2015,(6):108-109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形成独特的民俗宗教与文化——"冲傩戏",分析其内涵发现黔北仡佬傩属于湘中梅山文化圈,它们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神祗崇拜,在傩仪中都展演"和梅山"仪式,为信人祈福纳吉。  相似文献   

12.
永靖傩文化     
郭友实 《档案》2013,(1):24-27
2007年9月,江西、贵州、四川、陕西、青海等省以及省内兰州、文县、临夏县的傩艺术表演团队来到永靖,参加"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安徽以及兰州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研讨会"。同月,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到了2008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在永靖县建立"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两种唐代民俗背景来讨论杜诗"乌鬼"谜题。一是结合古代"赛祭"、傩文化有关内容,证明杜诗所言"乌鬼"是赛祀、驱傩活动中的头戴黑色面具或面敷黑色油彩的"乌面的鬼神",而不是"乌龟、乌鸦、鸬鹚"等。"养乌鬼"则是结社或在家中供养、祀奉神主。二是敦煌文献中"占乌、祭乌"文献反映的唐代"事乌"民俗,"乌鬼"可能是乌鸦。作者联系多种材料对"乌鬼"民俗文化做了阐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孙莉 《东南传播》2012,(12):170-171
"傩戏"是常用于祭祀和大型宗族活动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对于安徽池州,"傩戏"也是其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本文试从传统的媒介平台"电视"及新媒体传播平台"网络"和"手机",这三种媒介对"傩戏"的文化传播方式做相关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傩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原始的记忆。岑巩傩文化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与傩文化的道德伦理价值是分不开的。"孝"是岑巩傩文化的基础和实质,而"和"则是岑巩傩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傩文化是一种民间常见而又十分特别的文化类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傩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呈现跌宕起伏之势,但最终被保留至今,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立足于当代傩文化的发展现状,试图寻找傩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将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傩文化的保护、展示、商业应用等多个方面,使傩文化的传承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实现以傩文化为媒介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傩舞,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现象,是民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万载傩舞起源较早,流传较广,是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完整、较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一种地方傩。它有两个传统流派,即开口傩与闭口傩。而发展至今,也有学者划分出了新的流派。把当代文化馆世人表演的傩舞称作新傩。在过去巳有的文献材料当中,甚多专家者对万载傩舞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开口傩的音乐特征、社会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特别是最后,笔者就万载开口傩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提出了深刻地认识与思考,并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傩舞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先古祭祀的仪式 傩(nu 6)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  相似文献   

19.
一句话简讯     
<正> 中电总公司所属院校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图书馆召开,会上成立了中电总公司院校图书馆协作组(4月23-25日)。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和民族文化研究所建成“傩戏傩文化资料中心”。吉首大学建立民族文献中心,重点搜集、整理、开发湘西地方文献和土家族、苗族文献。  相似文献   

20.
吴晟 《文化遗产》2014,(3):16-21
段子是民间集体智慧的折射,它蕴含着某些哲学思想或者哲学意味:以其短小的形式,通过对世界、社会、人生、现实的独特认知,来表达一种民间立场或者对事物的本质看法;蕴含矛盾的对立统一、同一和差异、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等哲学范畴;涉及同一律、"类、故、理"等形式逻辑。为了达到娱人的喜剧效果,故意不遵循事物的逻辑理路,时常表现为偷换概念,从而得出某种荒谬的结论,具有显著的诡辩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