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祝庆 《云南档案》2014,(10):24-27
<正>"昆中药"全称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作为公司,昆中药组建于2000年;作为工厂,昆中药建于公私合营时;但作为最初的经营形式——作坊或药铺,可追溯到明初,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2011年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13年11月"昆中药传统中药文化"项目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中药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丰富的名品,成为祖国医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建档工作是一项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事业,但现实局面却是政府的一力主导,在分析这两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善当前局面,激发群体智慧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老虎笙"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老虎笙"进行建档保护,对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老虎笙"建档保护工作存在的优势,针对"老虎笙"档案信息收集、参与主体和建档途径等提出"老虎笙"建档实践思路,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历来就是社会瞩目的焦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已经濒临灭绝。本文拟从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解读、厦门市翔安农民画的现状、厦门市农民画建档保护的实现途径几个方面入手,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档保护势在必行、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愈发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不断发展,日益丰富。通过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从概念、特征、原则和建档主体、建档客体、建档背景环境和建档路径等研究议题出发,检视了当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的主要进展和现存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必要性,针对建档主体多元化的现实状况,提出构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建档机制的观点,并探讨了协同建档机制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7.
马鹿舞传承人是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的主要承载者,其担负着传承傣族文化及延续傣族社会记忆的重任。为非遗传承人建档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措施。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传承人建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档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地调研发现,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存在针对性政策法规缺位、传承人档案缺失、相关档案部门被边缘化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政策法规、建档保护机制以及对传承人档案地位的重视等方面解决问题,这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晓燕 《兰台世界》2019,(z1):26-27
<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数以万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流传,有些已濒于失传。为了使这些民间文化瑰宝存活下来,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国家不仅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1]可见,传承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并为其建档,是当代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简称"历博")每年制作一部影像作品,以记录民俗文化、制作"影像民俗志"。这项工作是本馆研究人员研究工作中的一环。另一方面,历博也曾与日本文化厅合作制作民俗文化作品,其对象是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制作则委托电视台、影像制作公司进行。除此之外,也有民间电视台拍摄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作品并播出。本文将探讨日本的历博、文化厅、影像制作公司、民间电视台等不同主体的影像制作手法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存在方式。另外,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被UNESCO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本文也将思考在现代全球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工作的现状及手机APP的应用状况,剖析美国StoryCorps口述史项目中手机APP的设计思路,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APP的基本理念与功能模块,并建议从法律上明确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传承项目的公开范围,以宣传、奖励等方式吸引公众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APP,从而将这一项目推行至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12.
李祎 《兰台世界》2017,(16):59-62
当前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在基础管理层面,国家对非遗档案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管理标准,传统档案研究和管理工作对这部分档案都少有涉猎,或不够深入和全面,因而这作为一个新兴课题,对于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存在着较大的探讨空间。本文就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信息采集、建档过程等具体技术性保障措施进行探讨,通过建档构建档案学保护模式,为非遗建档工作的开展提供系统性的研究方法,以期使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遗"濒临消亡。抢救和保护"非遗"成为时代赋予档案工作者的紧迫使命。对"非遗"进行档案式保护,将"非遗"通过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记录保存起来,以物质形式再现无形的文化遗产,可以为无形的文化遗产提供有形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及时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社会历史记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口述档案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形式.文章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概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外实践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建档工作在组织保障、资金投入、对象选择和建档流程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寻求知识产权多层次的保护模式,完善调查建档制度等行政法保护,扩大刑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建立起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泉州南音是见证闽南语系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凭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建档保护是避免南音社会记忆断层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南音建档保护的必要性,基于南音非遗建档保护工作的现实困境,从完善南音非遗建档制度、加强南音档案收集、推动数字资源整合、明确南音建档主体、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加强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作为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应然主体,也是实然主体。一方面,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等诸多环节的参与,高校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提升其可见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也是高校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使命的有效路径。高校的使命担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耦合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专业性需要高校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需要"新文科"视角,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亟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遗产,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物质,相关的制品和场所亦是其重要的载体。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的一种履约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在《公约》框架下设立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区分是:前者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以此彰显遗产的地位;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业务交流     
莆田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开发2009年来,莆田市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积极开发遗产档案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管保护。2009年11月1日-7日,为祝贺妈祖信俗申报世  相似文献   

2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行了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011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