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时下,小孩入学报名要经智商测试,某地一些学校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让其家长到医院进行智商测试,出据“智力低下”的证明.这样智力低下的学生可以不计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普及率的考察范围.有些家长则担心孩子成绩差被学校退学,竟恳求医生违心地出据智力低下的证明,令人啼笑皆非.一些被视为智商低、成绩差的学生则越发感到自卑,自暴自弃,情绪低沉,厌学,怪诞孤僻,越发走向消极.辽宁沈阳某中学初二女生唐某,平时性格内向,学习努力,但成绩较差,当她听医生说自己智商确实不高  相似文献   

2.
简单 《师道》2002,(10):36
1969年的一天,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和他的助手们来到加州一所小学,说要在这里进行一项实验。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从全校6个年级的教师中选出名教师让校长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被选出来的各年级中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从各年级中挑选了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我对你们还有一个要求,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的孩子一样,不能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6位老师…  相似文献   

3.
面对职高生生源“差”的现状,对职业中学教师来讲,最感头痛的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职中的教育工作者,应正确理解、认识当代职高生,他们“差”是差在“智商”低,学习成绩不态理想,但他们的“情商”并不低。虽然后进生令人头痛,便是我们教师只要抛弃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和学生,遵循教育规律,掌握他们的心理,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因材“改造”,相信职中的后进生也能转变成名符其实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4.
为人处事,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教师,整天与学生打交道,遇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矛盾、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矛盾、学生与家长之间矛盾,乃至学生与教师本人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居中调解呢?笔者的观点是:“爱心”化解“千千结”。  相似文献   

5.
近日,从某学校里听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该校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全县教学成绩“保七争三”的目标,规定凡班里有弱智的学生均可免于参加期终统考,不计入教师的考核。至于哪些人是“弱智”,须以医院开出的证明为准。在这怂恿下,该校教师把凡是学习成绩在全班倒数一二名的学生都列为“弱智”对象,送往医院受检。医院的医生很是吃惊,因为他们也无法用精密仪器检测出哪个是“弱智”,但面对唾手可得的检查费,他们仍依照教师的授意,开出了所谓的“弱智”证明。当学生们把这一结果告诉家长时,家长们震怒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  相似文献   

6.
谈关爱学生     
在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实践中,部分教师走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只要不体罚学生就是关爱学生。于是.有的老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采取了“踢球”的方式,轻者交给班主任.重者交给级部主任,或者叫家长;有的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要成绩考好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相似文献   

7.
小石潭 《中国德育》2005,(11):27-27
据报道,南京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小松,各科成绩都好,平时是老师的“好帮手”,家长的“好孩子”。令人想不到的是,年仅18岁的他竟然指挥几个“小弟”野蛮殴打并抢劫同校学生,5月25日被南京警方批准逮捕。老师和家长吃惊地说:“这怎么可能?”……  相似文献   

8.
教师如何巧妙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沟通磋商,共同探讨教育学生之策,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时候,开家长会往往是由科任教师或班主任给家长介绍有关学生各科成绩、总评、班级名次及年级名次,或一张“各科成绩一览表”,让家长自己看,然后,像告学生状一样“通告”家长,某同学不按时交作业,某某上课讲话搞小动作等。这种家长会的内容总是把学生的成绩名次摆在第一位。其实家长只能粗略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班级中的成绩名次及一般情况,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中的学习、纪律、思想品德、心理动态诸多方面的实际表现,如何教育子…  相似文献   

9.
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如何,主要看学生个体的素质。学生素质高,往往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心应手。但“十个指头有长短”,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后进生,他们的存在,常常会对班级产生一定的影响。我担任班主任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我这个班有3名令人头痛的后进生,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个班一个学期下来,一次流动红旗也没得到。一个屡教不改,一个爱“出风头”,一个“铁板一块”。怎么对待这3位学生呢?我不采取常规的写检讨、通知家长、惩罚等手段,而是通过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其长处,委之以重任,从而使之…  相似文献   

10.
《教育情报参考》2004,(5):35-35
美国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向那些他们最为了解,认为最能给他们帮助的成人来求助。研究还发现,这些人首推学生的家长,其次就是教师。因此,美国一些教育学发起了培养“指导教师”的行动。  相似文献   

11.
学生成绩优秀是每一位家长、老师所期盼的。但并非每个学生的成绩都令人满意。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有些学生智商正常,学习用功,老师授课也到位,可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什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若抛开学生的心理因素,一味地通过体力战、题海战,  相似文献   

12.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 所谓弱智生,就是智商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尽管他们能够和智商高的学生一样努力去学,可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当接二连三地遭受挫折以后,往往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厌烦。此时,一是当教师的千万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是“不可救药”或“天生的笨蛋”。二是要从他们的身上寻找点滴优点去鼓励他们。比如及时使用以下激励语言,其效果就较好。“你长得是个机灵样子,通过自身努力及教师的辅导,一定能赶上”,“看你是个要强的学生,不甘心落后,最终一定能赶上来”等等。三是对他  相似文献   

13.
现代心理学用“智商”来量度一个人的聪明与否,许多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子女智商高而自豪,而有些家长则因子女测出的智商低而垂头丧气。其实,智商这东西是“应该相信,不可迷信”。 在一般情况下,通过测量智商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聪明与否。但这不是绝对的,有极少数特殊人才其智商测量下来分数并不高,甚至被列入“笨人”一类。但是,他们在某一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最终做出了惊人的事业,甚至“名垂青史”。法国大数学家彭加勒就是这样的一位特殊人才。  相似文献   

14.
“特长生”就是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化成绩等方面比一般学生相对优秀或者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专长。往往在他们班级、学校中显得比较出众,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因此,他们身上的优点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夸大,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缺陷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而很容易导致“特长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5.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教师对幼儿智力的评价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常常听到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抱怨,说幼儿教师认不准孩子,推荐出来的“好孩子”智力水平并不高。有一所小学一年级招生时收到幼儿园的“好孩子”二十三名,到小学一年级期末,仅八名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个百分比愈来愈小。笔者有机会到一些幼儿园听课,搞测试,发现幼儿教师大为欣赏的“聪明”孩子,经测试智商并不高,而那些不善表演,不被教师看重的孩子,其抽象思维能力却很强。有一位幼儿家长,带着两个孩子前来测试,男孩子智商115,思维敏捷,  相似文献   

16.
最近,某小学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几个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操行评语竟是一模一样:一样的“政治思想好,学习认真,成绩优良”;一样的“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甚至连提出的希望都一样,“望多加强体育锻炼”。原来是这所学校的一些班主任不负责任,他们...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儿子触犯了校规,我被其班主任“喊”了去。虽感激教师关心孩子之情.但不免对其“喊家长”的做法有些想法…… 据儿子说.他们班常常有一些犯规“吃黄牌”的学生被老师勒令回家。喊家长来校,笔者认为这样做欠妥。  相似文献   

18.
教师正常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过去一段时间曾形成制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如今这种家访却变得越来越稀罕了,而恰恰相反,家长“校访”的却越来越多。笔者曾对50名学生家长、50名中小学生、5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他们对家访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家长说:我们欢迎家访。现在有的教师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只注重课堂教学,片面认为只有将课堂教学搞好了,别的都无关紧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会合,面对面地对学生的学习、素质情况进行商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付诸实施,有助于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家访永远是家…  相似文献   

19.
杨云凤 《文教资料》2005,(3):132-133
启发提问的目的,是通过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促进智力发展。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主观上想“启发学生”,但是启而不发,学生常常“问而无答”,或者“答非所问”。原因何在?缺少针对性的启发提问是主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启发提问的效率。一、启发提问时的情态处理教师发问时,学生一般会产生紧张感,有些成绩差的学生,还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紧张、恐惧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思维活动,造成学生“本来还能答出一些,一紧张就全忘记了…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式的过度保护斯卡斯代尔高中是公立学校,只要住在社区里,都能来读书,因此学生间差距很大。有些学生程度很低,格雷格指指脑袋说,智商有问题。怎么办呢?他们的家长就去医院,找一个医生,给学生做一个测试,给出一个学生有医疗障碍的证明,例如注意力缺失啊,记忆力有缺陷啊,等等。那又怎么样呢?我说,中国也有这样的事情,不过是教师主动做,教师会让那些成绩很差的学生的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智商测试,证明是弱智,这样就可以不影响班级平均分了。美国家长怎么会主动做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