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英波 《重庆师专学报》2013,(1):115-118,132
金銮是明代中后期一位独具特点的散曲家。关西的生活经历、南京的特殊环境、任侠喜谑的个性使他的散曲创作呈现出清爽、谑讽、俗朴之风。其曲风既有别于元代散曲家张可久、乔吉辈,也与明代散曲家王磐多有不同,有其可称之处。  相似文献   

2.
李开先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除其诗文、戏曲成就响彻于文坛外,散曲创作也闻名于时。在其现存的散曲作品中,大量为感叹世事、抒发愤懑之作,曲风以豪放为主,但其中少量悼人之曲哀婉绵丽、情真意切、凄切动人,着实值得一读。这里选其套曲《冬·夜长不寐》试析之,以使大家能了解其散曲风格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3.
李开先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除其诗文、戏曲成就响彻于文坛外,散曲创作也闻名于时。在其现存的散曲作品中,大量为感叹世事、抒发愤懑之作,曲风以豪放为主,但其中少量悼人之曲哀婉绵丽、情真意切、凄切动人,着实值得一读。这里选其套曲《冬·夜长不寐》试析之,以使大家能了解其散曲风格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家张可久,其作品风格,自元代以采盛评不断,虽然论者切入角度各异,但都指向清丽共雅。形成其曲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文化、作家和文体几个层面切入。试图对张可久散曲风格成因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散曲发展至明代正德、嘉靖间,整体呈现出繁盛的局面.论其基本表征,概之有五:曲家、曲作大幅增多,大家倍出,南、北曲体竞相发展;曲家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及其突变性;曲家身份、地位以官宦为主,身份地位较低曲家的数量增加明显;传统题材类型的样式突破不大,但各题材类型的数量位次有明显变化;曲风整体趋雅与部分曲家向俗的兼具局面.  相似文献   

6.
《沜东乐府》是明代陕西武功籍文学家康海所著的一部散曲集。其一大特征即多民间俗曲,这一点可从过活、挣、撇、将息、那蜗儿、将就、偢倸等方言词体现出来。依据今武功方言,对该散曲集中出现的今关中方言词进行穷尽式搜集。一般先注今方音并扼要解释,而后对照书中出现的语料,结合方言流变、典籍以及目前使用情况对语料进一步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7.
作为明代才子,唐寅不仅诗文书画皆工,创作数量大,同时又有一些词曲作品传世。他的散曲蕴藉灵秀,在内容、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不同于其前代和同时代的其他曲家,这主要表现在其小令的词化或雅化、个人情感的有意识融入和“小而有致”的艺术手法上。唐寅散曲的这些特色不仅使他成为明代曲家中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一员,同时也是明代中后期“词曲合流”现象的杰出代表,是散曲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新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阮志芳 《考试周刊》2014,(18):22-23
晚明时期南曲隆盛,作家辈出,吴江派以独具特色的散曲创作和具有开创性的散曲理论,在晚明曲学领域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吴江派为切入口,选取几位代表作家作品详论,重点剖析其南散曲创作风格、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以期透过吴江派散曲作品重新勾勒散曲发展轨迹,准确认识并定位南散曲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代清曲的创作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脱离戏曲体制的清曲称之为散曲,是不切之说。明代清曲在总体上成就不能与元代相比,但它上承元代而在局部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业绩。它以音乐为依据分为南、北二流,但作家往往笔兼南北,并不以地域为界分南音北曲。明代前期清曲在音乐上沿袭北曲,内容上却具有时代特色。嘉、隆年问昆腔兴起,南曲风头日健,成为散曲的主流。这时期作家重视音律,兴集曲、犯调,在形式上提高了清曲的创调能力;边塞题材进入清曲,为清曲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0.
明代散曲作家与篇什的数量,在曲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然而明散曲的散乱待清理状况也是曲学史上最为突出的。这种清理,既包括对其资料文献的整理,也包括对其不同时期特征与风气的概括与估价。本文试图做的,即是后一类工作:谈谈明散曲的流变。 根据明代散曲流变的大貌,我将它分为三个时期,每一时期中,各有其鲜明的特点,而各时期之间,又存在着影响与变化的关系。 这三个时期是:明初至成化、弘治,萎弱与贵族化时期;正德至嘉靖,中兴与全盛时期;隆庆至明末,南曲畸形繁荣时期。(当然,三个时期并非截然分开的)。试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磐,约生于公元一四七○——一五三○年,字鸿渐,江苏高邮人。年少时无视科举,不愿赴考,筑楼于高邮城的西面,与当时名流谈咏其间,故自号西楼。他是明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词律流丽,尤工词曲”,所作散曲,题材广泛,间有同  相似文献   

12.
以张可久为代表的元后期散曲家,在创作上出现了回归诗词的"返祖"现象,曲风绮丽典雅。元散曲"返祖"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其他文学体裁中也较为常见。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人们避世淡泊之心态有关,同时也受到了宋元之际出现的雅词理论的影响,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元代文人的自觉追求。这种"返祖"不但促进了散曲这一文体的创新,而且使散曲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交融,促进了文体的发展演化,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后期,在趋俗乐俗、尚俗师俗的文化氛围中,许多散曲家乐于近俗入俗,乐于模仿、学习在青楼歌馆、市井闾阎间传唱的民间歌谣时调,从而使歌谣时调在整体上对明代中后期的散曲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散曲在明代,曾经有过相当的繁荣。以作家而论,上有帝王将相(如宣宗朱瞻基、辅臣杨廷和、杨一清),儒学名臣(如王守仁、吕柟);下有白衣文士(如金銮、梁辰鱼)、市井小民(见《词谑》);以作家数量而论,任中敏光先生曾在《散曲概论》中据当时所见别集及十来种选集统计出三百三十人。而这只是个粗略的统计,例如这里面就没有上面提到的杨廷和,也没有同时的兵部尚书彭泽,以及陕西著名曲家韩邦靖及作过《西游记》的吴承恩等人,但仅这个数目,也已大大超出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所收的(?)百(?)十七人(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5.
相较于明代正、嘉间南北曲竞相发展的局面,隆、万间的散曲文学总体呈现出南曲繁盛,北曲趋微的态势。此期曲坛的基本表征为:隆、万间创作南曲的曲家数量和现存南曲作品的数量明显多于正、嘉间;隆、万间曲家的身份地位较之正、嘉间曲家整体呈下行趋势;曲家地域分布不平衡特点突出,两时段各地曲家的数量有明显增减;传统题材类型没有变化,一些题材类型的数量、位次变化较大;整体曲风呈现出趋艳、趋雅、尚俗的特点,对正、嘉间的曲坛承中有变。  相似文献   

16.
<正> 元代戏曲大师白朴不仅在戏剧方面享有元曲四大家的盛誉,在词和散曲方面也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词存世的一○四首收于《天籁集》之中,散曲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首,明代以前无单行本,直至清初杨希洛才将其散曲搜集起来附在词集《天籁集》的后面,名之曰《摭遗》。一九六四年隋树森先生编《全元散曲》,又增补了一部分,到这时才算有了一个较完全的白朴散曲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曲集丛》七种(其中明人散曲三种)。而大量刊印明代散曲作品的是卢冀野自费雕板刊行的《饮虹簃所刻曲》正续集(收明代曲家三十七人的作品。但其中陈铎的《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二种,只是陈大声乐府全集中几种散曲别集的选刊,并不是足本。薛论道原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计小令一千首,而饮虹簃所刊仅有残缺的二卷)以上这三大部份,加上单刻的散曲别集《杨升庵夫妇散曲》和梁辰鱼的《江东白苧》等,有明一代散曲集也不过五十家。1933年卢前在《河南图书馆刊》第一册(期)上发表了《散曲  相似文献   

18.
有明一代的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学习呈现出了不绝如缕、代有人出的景象,这种情况显然并未出现在同时期明疆域内的其他地区。其原因不仅在于杜诗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也在于明代关中学养与杜诗思想的契合度较高、明代关中文士所崇尚的文学复古运动对杜诗的推毂、明代关中文学家族中已经形成了学杜的文学传统等原因。同时,明代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浸淫深刻影响到他们写诗时的措辞、架构、用韵,并且这种影响已经波及他们在文章写作中对语句的采用。  相似文献   

19.
有元一代,在文坛韵文领域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散曲。它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元代作家也颇为倾心并致力于散曲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近四千首(套)散曲作品。翻开一部《全元散曲,》在赞叹元代文人那字字含香的曲词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元代的曲家们似乎对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有着特殊的偏爱,无论是抒发怀古伤今之哀叹,或是写隐逸的闲情,甚或写悲莫悲兮的离愁别恨,曲家们往往借助江、河、湖等水乡作为抒情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有明一代400多位有名字可查的散曲作家中,有24位系山东籍。他们成分复杂,地域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其散曲作品题材广泛、独具特色,为散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