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我们经常会碰到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的速度求解.几个物体或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或借助其它媒介(如轻绳、细杆)等发生相互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常常具有不同的速度表现,但它们的速度却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分解,二是沿着相互作用的方向(如沿绳、沿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我们经常会碰到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的速度求解.这样的几个物体或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或借助其他媒介(如轻绳、细杆)等发生相互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常常具有不同的速度表现,但它们的速度却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股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追赶运动问题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物体,运动过程复杂,综合性比较强,出错率较高.对此类问题,应认真审题,挖掘条件,弄清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情景,画出物体运动的简图和v—t图像,再根据v—t图像的几何意义,列式求解.请看下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分析该类问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相对应),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考察能力的命题素材,应引起足够的关注.下面对这类问题进行分类解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绳拉物体运动的速度分解方法是:先确定合运动的速度,即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再根据合速度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速度,一是沿绳方向的分速度(即绳子运动的速度);另一个是垂直于绳方向的分速度.  相似文献   

7.
卓越  姚力 《物理教师》2011,32(4):24-25
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问题中,相互之间的速度关系,即关联速度的分析尤其重要,一直是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障碍,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错点,其中绳子端点的速度问题,最具有典型性,下面结合例题说明之.  相似文献   

8.
张威 《中学理科》2007,(3):66-66
运动物体间速度关联关系,往往是有些高考题命题的切入点,而寻找这种关系则是考生普遍的难点.处理速度分解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相似文献   

9.
1.物体的速度大,但加速度不一定大. 加速度和速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跟速度无关,不能根据加速度大小判断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大小),也不能根据速度大小判断速度改变的快慢(加速度大小),  相似文献   

10.
钱爱华 《物理教师》2007,28(8):17-17
笔者读了本刊2007年第1期《“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速度》),深受启发.该文中列举了3个例子来说明速度不能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总结出两点:(1)不能用矢量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必须用标量来描述:(2)平均速度的大小不能用于表示运动的快慢,只有瞬时速度的大小才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笔者赞同观点(1),  相似文献   

11.
周鹏 《高中数理化》2014,(10):43-44
速度这一物理量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常用的物理量之一,但也正是由于“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在教学和理解时多半是浮光掠影、支离破碎.现对相关问题作系统梳理如下. 1 应如何理解“速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在高中的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速度大的物体运动得快,速度小的物体运动得慢.”这句话是否正确?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中通常会存在2种结论.结论一:这句话正确,因为我们引入速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结论二:这句话不正确,因为速度定义为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运动的物体在该段时间的位移为零(比如说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一周),则根据定义可知电子的速度就为零,照理就意味着物体没有运动或是运动得很慢,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物体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时速度v=√gR,常称为临界速度,其物理意义在不同过程中是不同的.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按运动轨道的类型,可分为无支撑(如球与绳连接,沿内轨道的“过山车”)和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车过拱桥)两种.前者因无支撑,在最高点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力方向都向下.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静力学问题或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时,常会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即“连接体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力学问题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当问题涉及到两个相互关联的物体不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许多同学对此感到力不从心,无法下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以一道习题加以说明这两种解法的奥妙之处。  相似文献   

15.
高中阶段所研究的运动一般是基本的、简单的、特殊的运动,很少涉及到复杂的运动,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但是在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运动时,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常规方法有时显得比较繁琐,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中的一个运动的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即用相对运动的方法)有时会大大简化解题过程,从而达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丁玉莉 《物理教师》2011,32(6):24-25
追及和相遇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包括:(1)分析两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由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据物体运动性质列(含有时间的)位移方程.(2)找到两个关系:①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②两个物体相遇时必须处于同一位置,即两个物体的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许晓卫 《考试周刊》2014,(43):147-147
<正>追及问题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规律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并尽可能地画出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分析。速度图像可直观反映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过程,利用图线与时间轴所夹面积表示位移形象,展示追击过程物体间距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追击过程的实质——速度不同导致物体间距离的变化。同时运用图像中的几何知识可以避免复杂的计算,往往可使解  相似文献   

18.
所谓的连接体,通常是指某些通过相互作用力(绳子拉力、接触面弹力、和摩擦力等)互相联系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系.在连接体问题中,常有两种题型:两个或多连接体的加速度相同或加速度不同.用到的解题方法有两种——“整体法”和“隔离法”.  相似文献   

19.
速度是运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对于它的物理意义、比较方法、单位换算、相关计算以及实验探究,是我们必须全面把握的问题.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要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给不同的运动物体相同的时间,从同一起点开始运动,比较它们通过的路程,也就是相同时间比运动路程;第二种是给不同运动物体相同的路程,比较它们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时间,即相同路程比运动时间.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基于第一种方法得到的.不管物体运动了多长时间,通过了多少路程,我们一律把它统一为每秒运动的路程,这样一来就是比较它们一秒内运动的路程,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比较符合我们生活中的判断习惯——数据越大,速度越快.而第二种方法中,数据越大,速度越慢.  相似文献   

20.
蔡同欢 《物理教师》2003,24(2):49-49,5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经常遇到这一类问题 :几个物体的运动存在着某种关系 ,根据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求其它物体的运动速度 ,这类问题称为相关速度问题 .相关速度问题一般用速度分解法或微元法求解 ,这两种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和掌握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功能角度分析相关速度问题 ,解题过程简捷且容易理解和掌握 .现介绍如下 .1 从能量守恒角度分析相关速度问题图 1由轻绳、轻杆连结的物体 ,由于轻绳、轻杆的质量为零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其中一个物体对轻绳、轻杆的做功功率等于轻绳、轻杆对其它物体做功的功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