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骈文三题     
骈文的对仗在字的意义、词性甚至声调上都有讲究,它不同于散文的对仗和修辞意义上的排比。骈赋同时具备骈文和赋的文体特征,除押韵外,具备骈文的一切要素。曹魏时期,追求骈偶已成为普遍的审美追求,应视为骈文的初起时代。  相似文献   

2.
骈文从形成、繁荣到蜕变、复兴,一直受到各自时代文人的批评,即六朝至隋唐的反骈思潮与中唐、北宋反骈运动;宋代四六话对公牍骈文命意遣词、对偶隶事的探讨;清代学者对骈文文体特征、文统地位、发展流变规律等的全面总结。对这些骈文理论的研究,近百年来主要集中在隋、唐反骈思潮和清代骈散之争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对历代骈文理论作专题研究,注重从文本实践、学术思潮等方面来探讨骈文理论,骈文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于景祥确实不知道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的起源或形成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荀子的《劝学》是"骈体初祖"或"骈文初祖"。一切分类包括文体分类只能是也永远是大致之分类。  相似文献   

4.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认为骈文发轫于东汉末年。钟涛博士从语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讨了骈文的起源。于景祥认为骈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广为流行。骈文的起源或形成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袁枚骈文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枚是清乾隆朝最具声望的骈文作家,其骈散观简洁明当、质实新颖,加之他一生学问广博,识见超卓,所以其骈文艺术极具特色。从“《小仓山房外集》的版本与流传”中可以看出袁枚骈文在清代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间出议论、长联纵横,体格创新、生面别开,用典博丽、属对精整和骈散并重、意致疏爽是袁枚骈文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骈文既独具中国特色,又内涵复杂,研究较少.从文体的原生性和发展性来看,骈赋、律赋和骈文为动态而不是静止关系,不同时代两者的关系不同;宋四六不能等同于骈文,但是四六则多被明清人视为骈文的别称;骈语是指文章的对偶句式,不能作为骈文的代称.正确理解这三者与骈文的关系,对骈文学和文体学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看,徐师曾的骈文批评是不能忽视的,其《文体明辨》一书便集中地反映出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主张.徐师曾的观点可归纳、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崇古的意识与尊散抑骈的理论倾向;对诸多文体的骈化过程和骈散消长情况的阐述;对骈文应用范围的充分展示;对前人骈文批评成果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陆贽骈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贽骈文自然晓畅,开卷了然,言事议论,深中要害,这是陆贽对骈文进行改革,采用运单成复,加上句子及骈散间行等方式进行写作的结果,陆贽给骈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骈文因之中兴。  相似文献   

10.
骈文的名称演变过程反映了人们对骈文的认识过程。骈文最初的名称应是连珠。之后逐渐有今文、今体、四六、骈体、俪体、骈俪诸称。从内涵来看,骈文是从修辞学角度划分出的散文分类概念,骈文就是由对偶文辞组成的文章。这种对偶应包括字数、意义、词性、结构四个方面内容。从外延来看,骈赋无疑应归属于骈文的范畴。骈文与韵文、文学等概念是交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柳宗元至李商隐,"四六"名称初步确立。李商隐《樊南四六》对"四六"名称的确定,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骈文的认识,也体现了李商隐融合骈散的意图。李商隐"四六"名称的确定在骈文学史上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既体现在“文类文体”的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寻找与现代散文的内容和主题相适应的话语方式。此外,在语体文体的选择上,现代散文也有着自觉的追求。其一,是“新而不乱,奇而不渎”,在中西结合中探索现代散文语体文体发展的可能性;其二,是在“化传统”过程中,追求语体的“漂亮”和“缜密”,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第三,“言与意”、“形与心”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东方情调的语体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韵学集成>和<直音篇>为明代章黼所撰,均成书于明"天顺庚辰"(即1460)年,后者取名为<直音篇>,易让人误认为它是<韵学集成>所有韵字的"直音篇".本文从二书的编排体例、收字和注音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直音篇>具有注音并非都是"直音"、以部首为序编排、许多韵字的反切与<韵学集成>不同等特点.同时,认为二书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当属同一音系,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姊妹篇,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韵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文体研究领域,就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取向而言,有相当明显的重视文艺文体而轻视实用文体的偏差。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介绍了实用文体的研究现状,指出将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共同纳入文体学研究范围的条件已经具备,希望各相关学科合作互动,以推进文体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主体人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这是文学风格攀升的三个阶段。同时,由于符号化和创作对象性质对主体的偏离倾向,这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风格的诞生是完美境界的诞生,但也是对生命的创造活动的限定、因而现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对风格表现了强烈的戒务倾向。风格在诞生的瞬间,也面临着瓦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问题至关重要。风格既具有可知性,又包含一些非确定因素。在文学翻译中风格是可知的,同时这种可知性又有其限度。译者应尽可能地传达和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风格的翻译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应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应该再现原文的风格。风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对风格的可译性、风格的再现及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使我们对风格的翻译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