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考察了朗吉弩斯、柏克和康德论崇高之后,作者认为:崇高具有审美超越性、崇高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形式、崇高具有神圣性(意味性)、崇高是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性能力超越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的心理表现形式;这些,就构成了崇高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崇高理论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给人崇高感的客体,能得到崇高惑的主体,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形成崇高感的过程,得到崇高感后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可以见出康德的崇高理论。在此基础上,把康德的崇高理论放在历史的序列中,从上述五个方面可见出康德崇高理论的不足,及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尽管康德的理论有缺陷,但仍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柏克与康德是西方崇高理论的代表人物 ,二者都认为崇高对象带有可怖性和与人敌对性 ,崇高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但二人理论亦有不同之处 ,柏克重感性而忽视理性 ,将崇高的根源归结为主体的生理结构 :康德努力使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 ,但实际偏重理性 ,认为崇高的根源在于人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4.
"崇高"一词的概念在西方文论史、美学史上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由朗吉弩斯的修辞学范畴与审美范畴的相统一向博克的独立的审美范畴发展;由博克的从人类基本生理需求角度来分析作为快感的"崇高"向康德的从哲学层面来分析作为道德意志的"崇高";席勒继承了康德的理论,把"崇高"发展成一种人性的自由实现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突出人的理性,强调主体的作用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认为美学主要是考察主体的情感,主要是考察主体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美与事物的内容无关,完全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主观心态。没有主体的情感,任何事物就无所谓美;崇高与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天才是审美主体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6.
<正> 审美作为主体在对象化过程中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个性复杂心理。美感作为人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机能的产物这一事实,使得我们对审美主体的考察不得不遵从生命有机体生理和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因为只有建立在对意识的机体根源和心理过程揭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科学地解释为什么相同的审美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或对于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个主体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应。无须赘言,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内,主体美感认识的发生,一方面依存于个体生理、心理器官生命运动的机制;另一方面又依存于主体日益完善的社会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关于崇高的不同理念,认为西方崇高美学的突出特点是"冲突"性,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自然事物是西方崇高美学的主要关注对象。中国文化中不乏这种崇高,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更注重人的崇高,而且更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把中西两种崇高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崇高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敬意",自然的崇高美产生的条件是"力量";人的崇高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力量"和"善"。  相似文献   

8.
本从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出发,尤其着重于后现代,对西方美学家关于崇高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探讨,指出他们的理论弱点是脱离社会实践。然后立足于实践美学,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崇高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矛盾斗争过程,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伟大斗争中主体与客体由矛盾对立、激荡;中突趋向统一,真与善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9.
王忠玲 《教师》2010,(21):68-69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古代美学在注重客体性美学的同时,并非没有研究过审美主体。实际上,西方对主体和客体研究的历史一样古老。虽然这种研究在其后的趋向曲折复杂,但两种倾向经过德国古典美学的努力,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使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统一起来。而近代以来的审美本体论,却是在反黑格尔理性主义旗帜下走向主体论美学的。但如果从总体上看,西方古代审美本体论一方面以客体为前提,另一方面则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美学体系。所以历史地看待审美本体的发展,在古代和中古时代的美学中,客观论是占优势的,但在近代占优势的则是主观理论。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o perfect human beings with an innate propensity for radical evil is a formidable task. Kant explicitly says that the propensity for evil is not eradicable; it is rooted in human nature, specifically in the human power of choice-making. The task is to reorient the natural order of choice-making (which derives its maxim from an object of the inclinations), to the moral order that takes the moral law as its supreme principle. I explicate the role of a specific capacity of the human subjective side of judging in this process; namely, of ‘mind’ in its sense as Gemüt. While human willing and choice-making a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sensuousness (the inclinations and passions), Gemüt is a capacity of sensibility (Sinnlichkeit) that allows the human subject to enjoy the feeling of being pleased in the fulfillment of duty. Its four specific aesthetic preliminary concepts of responsiveness to concepts of duty – moral feeling (as respect for the law), conscience, love of humanity, and respect for oneself (self-esteem) – must be cultivated in order to make objective practical reason also subjectively practical. Thereby one secures a bulwark against the ineliminable propensity for evil whose first effect is to destroy inner moral integrity.  相似文献   

12.
康德美学思想体系是康德思想大厦的基石之一。在《判断力批判》理论著作中,其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维度厘清了审美判断的界定:从质上讲,康德美学思想认为鉴赏判断的审美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是经验与理想审美的二元构成;从量上讲,审美不凭借概念而属于普遍令人愉快的,是目标与过程美感的统一体;从关系上讲,美的判定仅仅是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相似文献   

13.
"大美"是由庄子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征;崇高则是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大美"思想与西方的崇高在内涵、特征、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关系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康德区分了两种实践的概念,技术实践和道德实践,并指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技术实践是有目的的,其结果却可能是人无法预料的,但却有功利性的结果,并召唤人进行这种活动。它是人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客观化比拟。“艺术”(审美的艺术、生产的技术)目的的理性依据是审美判断力。人工技术物是“艺术”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对立统一。康德通过“艺术品”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转化,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能更加适度的形而上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心机能。愉快感是一种直观形式,审美愉快则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与客体是否存在没有关系;愉快感具有时间性,是由一种维持现在状态或进入将来状态的意识所产生的,愉快感特别是审美愉快具有一种未来指向性,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它不与任何认识目的或概念有关,只有一种主观的形式合目的性;愉快感具有一种"意向性"结构,这使得它可以感性的意识到和谐的内心状态的发生,官能和谐是审美愉快的意向对象,两者之间有一种意向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科学家的审美目光在于发现它、改造它、升华它,而不能像艺术美那样主要借助于虚构.科学美是感性美与理性美的交汇.它不仅体现为一种结果,也往往体现在过程之中.研究科学美既不要排斥科学美中的理性美因素,也不能陷入"泛美论"."科学美"是科学中某些方面的美,而不是说所有的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科学行为都是审美对象.科学美突出地表现在巧趣、妙趣(部分表现为情趣),诸如图像或公式的艺术化、幽隐世界的拟像化、奇异对象的趣释化、科学行为和言语的隽智化以及某些对象的情感化.  相似文献   

18.
美感和快感是客观存在的,二者既有本质上的不同,也有密切联系。快感生命生存发展的奖励机制,使生命乐于寻求能促进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东西,也乐于寻找使种群繁衍的异性。快感决定着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向,也给美感提供动力,规定着美感的方向。快感和人的精神的结合是美感产生的根源,美感是生命生存发展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着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外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匡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