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东南、北路在金朝政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朝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对河东地区的统治.但蒙古军在卫绍王大安末年(1211年)发起的军事进攻,使河东地区迅速残破.到贞祜四年(1216年),河东已不能守.兴定年间为控制河东局势,金朝在该地设置了若干行省与行元帅府,以实施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2.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与金朝南北对峙.金初,为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实施重北轻南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地域空间上的"重北轻南":其二,是指人才选用上的"扬辽抑宋".这项政策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北移与发展.本文对金朝重北轻南政策与中原文化北移的关系进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金朝以律赋取士,赋作本应非常繁荣,但现存金赋却为数极少。对现存金朝非文学赋进行钩沉与探析,不仅彰显出金朝律赋的繁荣,而且凸现了金朝在佛教、道教、医学、天文术数等文化方面的建树。  相似文献   

4.
金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基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多种因素所做出的决策选择。金朝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女真族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其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又得益于本民族开放的文化精神的内力推动。正是由于以上诸因素合力的推动,才促使金朝多元文化政策的形成,从而使金朝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金源文化",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金朝时期,荐举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金朝时期,荐举制度在前期萌芽,中期形成和初步完善,后期延续和进一步完善。金朝荐举制度存在岁举、自代举和特举三种形式,对被荐举者限定的标准是德行与才能,对举主的品级和所举员数有一定限制,对举主责任有明确规定,在程序上有严密的安排。因此,金朝通过荐举制度选拔了人才,加强了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6.
辽金更迭之时,金朝试图通过和谈、招降的方式得到兴中府,但没有成功、辽金双方对兴中府的争夺战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辽朝以昭古牙、九斤为首的部族军和兴中兵顽强抵抗,迫使金朝投入大量兵力战争所产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金朝对安民政策的认识与实施上,也表现在金朝对降附的昭古牙及其所统领军队的安排和对首任兴中尹的选择上,还表现在金代兴中府一带的人口构成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7.
金朝建国伊始,便不断向宋朝派遣女真族国信使,以加强金宋之间联系,尤以金朝中期遣使最为频繁。金朝前期,交聘制度不成熟,其对女真族国信使的选任不够重视。到金朝中期,选任制度逐渐完善,更加倾向于选择家世背景显赫、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女真人任国信使。此外,整个金朝中期遣宋女真族国信使的选任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变化,并且始终受制于金宋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8.
金朝儒学驳杂而不统一,流播着许多派别。新、旧儒学并存的格局是构成金朝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金朝境内旧儒学思想的回升,是整个古代儒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运动形式。北宋理学诸流派起初潜存于民间,后来随着南宋理学逐渐北传以及文人纷纷涉足,新儒学终于在金末元初蔚为大观。终金一朝,盛行于士林、文坛并对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理学派别是被认为非正宗的蜀学。文人对儒学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专门致力于研习和传播新、旧儒学,以纯儒自居;另一种类型博采杂取,兼容众说,于儒学之外叉濡染释、老。儒学对金朝文学的意义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首先,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程度不同地体现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中;其次,出现了许多阐发儒家思想尤其是宋学的诗、文作品;再次,文学活动中的文以载道、修辞立诚的意识得以强化和深化。儒学对金朝文学的作用表现为正、负两方面。金朝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儒家思想对文学的阻力。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水平,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提升了,鉴赏水平更是提升到了一定的层次.陶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之物,代表了中国的民族特色,但在现代社会,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陶瓷作品感兴趣,特别是陶瓷雕塑制品.陶瓷雕塑作品渐渐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陶瓷制品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而且陶瓷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许多陶瓷雕塑作品被掺杂了时尚元素,其中彩饰的产生和发展对陶瓷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陶瓷雕塑艺术,开篇简单介绍了传统陶瓷雕塑彩绘艺术,然后讲述了色彩在现代陶瓷雕塑制品中的运用,最后对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彩饰运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相信我国的陶瓷雕塑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南宋洪皓、洪迈和洪适父子三人先后出使金朝,为宋金和议作出了贡献。父亲洪皓出使金朝被扣十五年,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为南宋政权收集情报,做了很多有益于宋金各族人民的事;儿子洪迈和洪适出使金朝都出色地完成任务。洪氏父子三人使金都表现出“忠义”之气,在南宋与金朝的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古代陶艺时世界陶艺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陶瓷艺术价值定位不明晰和制度障碍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尴尬境况的论述,力图探求中国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根据潮州市中小陶瓷企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实际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潮州中小陶瓷企业网络营销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制定了适合潮州中小陶瓷企业发展的网络营销策略.该研究对进一步促进潮州中小陶瓷企业市场全球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潮州陶瓷产业的腾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金宣宗与夏神宗是同时在位的金朝和西夏王朝的君主,他们在位时期,是中国北方地区历史变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执政时所采取的政策对各自王朝的最终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朝和西夏在金宣宗与夏神宗时期同时走向灭亡的事实,印证了金宣宗和夏神宗所采取的错误政策在强大的蒙古冲击下最终匆匆告别历史舞台的无奈。  相似文献   

14.
女真及其金朝与王氏高丽相毗邻,在其建国前后曾与高丽发生过几次战争,主要是为争夺边界鸭绿江以东重镇和曷懒甸地区.由于这些城镇和地区控扼鸭绿江下游和半岛东北部一带,是女真及其金朝和高丽交界处的战略要冲,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因而成为二者战争交涉的焦点.这几次战争及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二者之间的政治关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蒙古势力从13世纪初崛起于蒙古草原后,即开始南向进攻金的控制区,随着力量的不断增强而步步进逼.而此时的金朝,由于制度体系的变化、军事能力的衰退和官场习气的败坏等因素的作用,迅速步入衰微阶段.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的中都沦陷和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的南京陷落,成为金朝衰亡过程中最后二十余年的重要界碑.  相似文献   

16.
寇勇 《华章》2012,(20)
金属与陶瓷焊接技术是现代复合材料应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金属与陶瓷焊接技术的运用取代传统硬质合金,实现工具材料、复合材料的发展以及新科技应用.新型陶瓷与金属焊接材料的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对我国工具材料行业发展、工业生产加工、军工科技水平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陶瓷与金属焊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佛禅思想、观念、情感、意识和思维模式对金朝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意境营构、夸诞玄想和求真征实三个方面。金朝文学对意境营构的追求主要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以撷取"现量境"、无所执著和追求"境生象外"为基本特点。佛典禅籍夸诞玄想、高度形象化的宣教手法对于丰富金朝诗、文、小说、戏曲的艺术表现能力有深刻而显著的意义。立足于"真空"、"假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强调以直觉的方式把握真如、实相的佛家"真实"观对金朝作家主张"亲历"、"亲证"和体验生活、求真征实的创作理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13世纪初,蒙古南下攻打金朝,迫使金朝迁都而失去对黄河以北的控制.蒙古以封高官,划分辖地的办法吸引汉族地主归降.归降的地主由于官职和领地可以世袭,所以称为"世侯".其中以占据真定的史氏家族为代表.汉人世侯在领地内推行的统治方式,既有比蒙古早期分封制先进的一面保持了汉族的封建生产关系;又有比宋金封建生产关系落后的一面,即带有驱口和依附农民的农牧主生产方式.汉族世侯在维持生产关系上具有两重性,他们在蒙古统治者向封建化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余殊 《文教资料》2020,(7):99-100,1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全面贯彻《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总体部署要求,扎实有序推进试验区建设,把千年瓷都打造成国际瓷都,扩大陶瓷文化在全世界传播交流的影响力.陶瓷英语作为陶瓷文化宣传和与他国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陶瓷英语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瓷艺术是我国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门类.我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陶瓷艺术教育缺乏民族性、陶瓷艺术教育的模式僵化、陶瓷艺术教育的功利性强和陶瓷艺术教育的师资存在一些问题等,需要根据陶瓷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文章在提升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夯实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设置、注重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和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考核纳入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