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试析田径运动教学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及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人们对田径运动与人体健康的认识,从而促进田径运动教学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文体育观、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引起了人们对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定位和体育与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从文化哲学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对我国传统的体育观和现代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体育与健康,人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树立人文体育观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并围绕建设体育强国,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关于体育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对体育的认识与观点,是习近平体育观的集中体现。文章根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有关体育指示的文献资料,应用原典分析法和对照式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和探析了习近平的体育观,深刻学习和全面领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习近平体育观,涵盖严谨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这既是“体育定位的新论”,又是习近平体育观的逻辑起点。“两大发展思想”,是习近平体育观的根本指导方针。“两大战略目标”,是习近平体育观的战略目标体系。“六大战略任务”,是习近平体育观的发展战略任务。“深化体育三大改革”是习近平体育观的发展动力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是习近平体育观的制度保证;其次,习近平体育观具有坚持体育的问题导向、坚持体育发展的人民性、时代性、社会引领示范性、坚持体育创新驱动性的创新特征,这彰显了习近平体育观的伟大时代价值;最后,习近平体育观是新时代的创新性理论,是建设体育强国,努力实现建设“健康中国”目标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各类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特色内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设计了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模式,并实施了考核方式的实验研究。经实践检验:模式符合学校体育教改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切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对提高大学生运用体育知识、参与锻炼、提倡创新精神,培育体育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对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改革背景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指导纲要》制定的.体现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特色;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是依据“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报告前提下制定的,体现自我学习、终身体育、自我身心锻炼、理解安全与健康和自主的健康生活与态度的目标特色。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树立“以人为本”的大教育观,从体育教育的高度去研究探索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课的教法、教材、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认识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课在培养人的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力求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体育课与课余活动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俱乐部教学形式,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开放性、时代性、突出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健康第一”高校体育教学主导理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快乐和改善生活方式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是“健康第一”思想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演变的必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宽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健康第一”思想产生的政策背景,由此指出建立健全全新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是实施健康体育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方面还有待完善,尤以体育知识方面的测评体系为代表。为此,儿童青少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综合素质评价尚不完善的问题。通过专家和体育教师的讨论,对标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了适合水平一至五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并采用百分制评价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知识水平。所构建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主要从运动人体、体育运动营养、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和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4个方面测评相关知识。本“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测评结果显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知识水平总体较好,但尚有进步空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意在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学校体育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丰富、完善体育教学过程和提供方法学参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社会与个人成长经历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采取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广泛采取搜集有关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文献并予以整理解读,认为:旧中国国力不振、民众体质衰弱,中国当时教育重智育、轻体育积累下来的弊端,清末民初种种社会思潮的引入,第一师范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等因素均成为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产生的渊源。以《体育之研究》为中心,毛泽东对体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包括体育的地位、作用、功效、锻炼原则与方法等,同时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具有爱国性、知行合一、哲学思维等特征。在当下,运用毛泽东的“大体育观”指导体育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自觉”之体育理念,以体育引导智育的有效发展,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均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当代价值的体现。为学界进一步深入了解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摘要:20世纪兴起注重身体“内在感觉”的身体教育与16-20世纪一直倡导“外在指标”进步效果的身体教育结合,日渐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面对现代武术教学长期追求外在指标锻炼效果所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发展困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互动的身体教育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不仅是“外在指标提高与内在感觉深化”的一体化身体教育,而且从内外结合中强化了武术人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了四种武术身体观:分类与系统的身体观、被控制与自主的身体观、超越肢体与人械一体的身体观、意志磨炼与思考想象的身体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遗产既具有增强体质的锻炼特性,又因体验丰富而具有提高兴趣的精神元素,应成为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去设计课程目标,为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体育素养,在观念、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健康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处方教学的研究与运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遵循“健康第一”思想 ,设计高校体育处方教学内容及授课模式。研究表明 :大学生体育的知识化、锻炼的科学化体系逐步确立 ,健身意识、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为终身健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道教上清派与晚唐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修炼成仙为终极目的的道教与游仙诗有天然的关系。道教作为唐代的国教,其最大的教派上清派给唐代游仙诗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上清派的修仙方术、等级观、空间观、释道兼修观对晚唐游仙诗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从丹鼎派到上清派的嬗变过程在唐代游仙诗中也具体而微地重演了一遍  相似文献   

16.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根,为了探明中西体育养生文化的差异,揭示其融合的方法与过程,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融合”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逻辑分析和现实解构阐释。研究结果:1)差异是中国体育养生文化以朴素自然的古代哲学和体系完整的传统医学为基本理论,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西方体育养生文化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并深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2)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分别根植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观,且二者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中方具有“直觉、取象、辩证、经学”等特征,西方具有“逻辑、抽象、形而上学、质疑”等特征;3)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追求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中方重注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西方则更重视人的物质形态本身,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对健美人体充满了崇拜以及对力的赞美。研究结论:使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摒弃分歧和冲突的对立格局,在冲突中发展,相互融合重构,共生与并存是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未来的基本走向。研究价值:为进一步认识中西文化的根源,加深和领悟中西养生文化及理论,促进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目标的一门新颖的课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对该课程的目标的内涵、教材体系框架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和内容进行了论述,旨在为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地球村”与“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大爆发”的大环境下,人们的体育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人为本”“体罚”“快乐体育”等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中小学体育教师只有明晰新时代体育观的意义才能完成体育课堂所涵盖的内容.文章应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课的意义及体育课堂管理理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出发,分析发达国家体育生活化价值观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探讨学校体育生活化实施路径的“四个渗透”,提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健康意识、良好生活方式及锻炼习惯的形成,促进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摘要:“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战略体系之一,其对体育全面承担健康治理工程做出了明确布局。鉴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制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健康中国”的体育使命及其实现的路径进行了探究。研究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体育应主动承担起相应的使命,才能基于社会整体的健康治理构建自身的动力系统;在“健康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体育的使命是多元、跨界和协同的,主要包括惠民使命、经济使命、文化使命、政治使命和生态使命;以上5个使命实现的关键路径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思想、创建和完善体育跨界发展的制度体系、重塑运动项目的健康促进体系和建立互联网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研究目的在于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