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王蕾 《小学生》2011,(4):47-47
1师生相互尊重中的“双赢” 作为全国闻名的老师,于老师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总能找到其中的闪光点,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3.
对老师的尊重,我觉得就要帮老师多洗车。听到这个答案,班里的其他学生都乐起来了,我也乐了起来,呵呵,那好,你定个时间老师等你来帮我洗车。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怎样做才是尊重老师的表现。学生就回答出了这样的答案,这种无厘头式的答案在课堂上现在是经常有遇到。  相似文献   

4.
“对老师的尊重,我觉得就要帮老师多洗车。”听到这个答案,班里的其他学生都乐起来了,我也乐了起来,“呵呵,那好,你定个时间老师等你来帮我洗车。”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怎样做才是尊重老师的表现。学生就回答出了这样的答案,这种“无厘头”式的答案在课堂上现在是经常有遇到。  相似文献   

5.
许多课堂上的实例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前概念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没有提前与学生见面,认为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只要提前几分钟与学生见面,就能与学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有能力把握住课堂上的节奏。在上课时,这位老师无论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很快回答出答案;让学生对某探究问题进行预测时,学生都能十分准确地预测正确的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6.
“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相似文献   

7.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容易,一堂课要讲四五首古诗,更不容易。可是孙老师却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他的教学构想。不禁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古诗诵读的引导、以故事串联结构的匠心。短短五十分钟,似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与他贯穿课堂始终的闲聊、闲情和闲话是分不开的。现就孙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笔反思其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共同关注并针对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刘徽 《现代教学》2006,(12):60-62
我们的课堂往往不缺如出一辙的正确答案,却少有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精彩观念,而智力发展的本质在于诞生精彩观念,这也就是为什么新课程改革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缘由。许多人惊讶于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里所涌现的精彩性、创新性。实际上,在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建构令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彩观念,只是需要我们多一份尊重,多创设一些情境,他们的潜力永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0.
王秀荣 《考试周刊》2011,(73):57-57
时下,每当上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总有一部分同仁在课堂上教学不敢教,一味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自主、合作、探究;每当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时。老师总是一股脑儿地评价“很好”、“正确”……不敢做任何评判,生怕被别人扣上“传统教学”的帽子。结果学生的自主读成了自由读:学生的合作、探究实质上还是教师问、学生答,但学生却又不知答案对否。也许有人要问:阅读教学课堂要不要教学生?我想,问起这个问题,连问者也觉得有点失言,答案是肯定的。那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结合教学尝试,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哪些东西。  相似文献   

11.
一、公开课的尴尬 从教多年,听了许多节课,我发现一个怪现象:每逢公开课,必能在课堂上发现新颖的教学形式,并且大多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唱主角,好看的图片一张接着一张,精彩的视频一段接着一段,动听的歌曲一首接着一首,而学生就在这纷至沓来的资料中或者遨游、或者发傻;而在不是公开课的课上,往往就是老三步——复习、预习、学习。老师讲课文讲得满嘴白沫,学生记笔记记得手指痉挛。由此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开课之后,在授课老师回答听众提问的时段,常常有听众——当然也是老师——提出诸如“请问您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吗”之类的犀利问题。有的老师会很诚恳地回答:“不是,因为这是公开课,肯定要做得精彩一些。”这种答案让人觉得实在,但是也让人产生“这样的课有借鉴意义吗”之类的疑问。有的老师会问答:“是的,我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这种答案能让人觉得这课听得值,但是又会产生“他是在撒谎吧”之类的疑问。为什么呢?凡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一个精彩的课件更是这样。所以课件太精彩,说是专为公开课准备的,听众难免会觉得没有借鉴意义;说是平时就这样上的,又很难令人相信。毕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天天准备多媒体课件的老师,还真是很难找的。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在“尊重学生”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有时也会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即表现上是尊重学生,实际上却是主导了学生,纵容了学生,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有个同事碰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应该说已经很久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地尊重,老师的观念推陈出新,花样众多,使得有的语文老师盲目跟从,一步步走向误区,让人心酸."自主性学习"我是这样理解的:"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它蕴含三层含义:"学习"含义,就是要从课文中学到一定的知识;"自主性"含义.就是学生存学习中自主获取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含义,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教他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自主性学习".但是由于不少老师的错误理解,一步一步步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课堂上,课堂提问贯穿着一整节课,随处可见,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途径。加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既帮助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让教学过程精彩又融洽,又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方向,提高思考层次。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有许多无效提问,有的老师一提出问题就急着让学生作答,对那些回答不出的学生,又没有好的办法去启发他的思路;有的老师提问太随意,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不利于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答案的评论,全由老师一人包办,忽视一些思路不同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在提问后,无法得到学生的配合,导致课堂冷场,教学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相似文献   

16.
去年十月在咸阳召开的“省小学教学研讨会”上,我听了北京一位特级教师杜宪章老师的两节数学课,受益匪浅。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特别是他视学生如朋友,平易、谦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作风,与他本人朴实无华却又庄重典雅的气质,贯穿始终的妙语连珠融为一体,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底蕴,使我记忆深刻。杜老师讲的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前,他和学生做了几分钟的交流。他先告诉学生自己的姓名,从北京来,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还想问老师点什么呢?”孩子们有的…  相似文献   

17.
一,转变观念。让课堂动起 在学校里,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度过,老师如何立足课堂、引导学生展示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互助,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显得至关重要,只要老师不束缚他,每个学生都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开学初,于永正老师将来本地讲学,地点就设在我校,领导安排我班的学生配合于老师上一节作文课。上课了,我和所有的老师、学生一起走进了于老师用微笑和诙谐营造成的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在整个教学中,会场里掌声、笑声不绝于耳。两节课下来,我沉浸其中,听课笔记上竟未着一字,但于老师那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幽默的谈吐、儒雅的风度、精湛的教学艺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磨灭。于老师以“趣”字贯穿教学始终。这是一节描写人物的作文课,于老师构思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地出示挂图,或者让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人物,而是首…  相似文献   

19.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20.
“潘小明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真正地交给了学生。”周玉仁教授是这样评价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的。确实,作为当今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大家,潘老师总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每一节课,每一次提问,他的出发点永远是学生。他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如果能经常为学生们想想,那他就一定是一位好老师。而想着想着,老师自己也就提高了。”潘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数学教学。他吃着自己喜爱的葱油拌面,思考着“数学生成教学”,阐述着自己对数学教育的深刻理解,抒写着自己精彩的课堂人生。所有听过潘老师课的人,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究竟潘老师是如何一步步地演绎他精彩的“课堂人生”的呢?从这个个人专辑中,相信您会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