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国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秦国曾经审时度势地实现了八次迁都,并促使中国传统社会由西方走向了东方。本文以西秦八次迁都的路线作为研究基础,探究了迁都对秦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吕不韦出身商道,青年时代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成名后,他以倾尽家财的魄力辅助子楚登上秦国王位。在秦国丞相之位上,他以经济智慧引领了秦国的经济改革,从农业、赋税、商业等各改革领域助力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王斌 《兰台世界》2012,(15):78-79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开展了持续二十年的变革创新,建立立法管理制度,开展立法运动实践,迅速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堪称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政治改革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宋爱伦 《大观周刊》2012,(41):11-13
南京在1368年以前作为朱元璋政权的政治中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明王朝建立后,由于南京城的风水问题等原因,朱元璋始终不愿意以南京为帝国的永久首都,而欲北迁首都于关中。但是,中国北方因战争饥荒而衰败,朱元璋生前未能完成迁都大业。朱元璋的迁都愿望成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前奏。  相似文献   

5.
陈心蓉 《兰台世界》2007,(24):52-53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浙江书院概况,以及宋代迁都临安大背景下,浙江书院的发展状况.指出宋代迁都所造成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促成了南宋时期浙江书院达到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6.
吕不韦出身商道,青年时代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成名后,他以倾尽家财的魄力辅助子楚登上秦国王位.在泰国丞相之位上,他以经济智慧引领了秦国的经济改革,从农业、赋税、商业等各改革领域助力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2012年12月3日,温铁军在北大做题为《八次危机》的演讲。演讲中他指出,乡土社会是中国八次危机软着陆的基础条件;中国属于超稳定的金字塔型结构,庞大的基础是60%、70%的有地农民。现在,把农民的地剥夺,用激进政策让进城打工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相似文献   

8.
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主要体现在议五德运次、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御驾亲征等方面,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北魏诸帝和冯太后。这一思想顺应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后世政治家继承和发展,在21世纪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国家祭祀以祠、畴祭祀为主体,以都城雍城为中心,空间分布较为广泛.秦国的国家祭祀,成为秦帝国国家祭祀的核心部分,又为西汉所继承.本文即以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国家祭祀为研究对象,从《史记·封禅书》、《秦本纪》的记载出发,逐一考察秦国诸祠的祭祀对象及其内涵,梳理秦人祭祀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进而探讨秦国祭祀体系的构成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迁都的构想反映了以卢武铉为代表的韩国政治家,对于美国国家模式的向往和追求——华盛顿-纽约模式无疑是其理想的方案。迁都成为卢武铉创立新政的“历史性”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盛京宫廷史丛书》之一《盛京八旗方位之谜》一书,近期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著者李民民先生,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数十年致力于研究沈阳故宫及关外三陵等问题,从而有了《盛京八旗方位之谜》这一专著的问世。因其盛京八渡方位问题,仅见于一条二三百字的文字史料,虽多为学者所引用,然而将其史料与盛京八族方位定制加以比较,其内容与定制毫无相同之处,是为历史上谜团之一。本书共分为:1.盛京城──历史概况,其历史上后金迁都的根本原因、天命十年的突然迁都、天聪五年的增拓沈阳城、康熙始建盛京外城;2.清代八旗方位定制──定…  相似文献   

12.
位于东北沈阳的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其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果断决定由辽阳东京城迁都沈阳,营建宫室,使沈阳成为东北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之中心,从而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沈阳故宫在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的260年间,一直受到清王朝的尊崇,被称为"京宫阙"、"陪都宫殿"。清制,历朝皇帝登基后,均须东巡陪都,祭奠祖宗。乾隆朝,高宗弘历多次东巡谒陵,对先皇宫室深怀尊崇,并规定此后凡内府刻印之书,  相似文献   

13.
韩国关于迁都的话题,一直延续到新总统卢武铉就职之后。卢武铉表示,如果迁都主张遭到国会反对,将举行全民公决。  相似文献   

14.
秦国能够统一全国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密不可分。其新兴的"垄断"地主阶级及特殊的农业土地所有制所起的巨大作用,直接影响到统一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分析了秦国农业对"焚书"事件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报业竞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炬 《今传媒》2005,(9):40-41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定重庆为战时“陪都”。重庆的人口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前有三十万多人,本地人占百分之九十五。据《重庆通史》载,成为“陪都”后,1938年重庆人口为53万,1941  相似文献   

16.
秦穆公是春秋时代的秦国国君,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发展,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成就了宏图霸业,开启了秦国崛起的伟大时代。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的管理,厚待食马之人,遂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相似文献   

17.
商鞅变法在作用于秦朝的经济社会的时候,同时也对秦国礼制的发展以及演变带来了影响,史学界始终坚持商鞅变法背离秦国礼制这么一个观点。现笔者将通过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资料,探究商鞅变法给秦礼制的发展与演变带来了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铁玉钦主审、王佩环主编韵《清帝东巡》一书,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8月出版发行。东北是清朝的发祥之地,祖宗陵寝所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自东京辽阳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年)尊为盛京,为清开国之都。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兴京(新宾)的永陵为清帝先祖之墓,盛京的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墓,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墓。清统治者十分重视祖宗陵墓与发祥之地,在其入关之后,曾有四个皇帝先后十次赴东北谒陵。即所谓东巡。其中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庆帝二次、道光帝一次。清帝在谒陵的同时,行围习武,考察吏治,联络蒙古,关心农牧,修葺城垣,提倡文化,其中康熙帝第二次东巡(1682年)时,远行至松花江上吉林船厂,目的是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其意义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秦国能够统一全国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密不可分.其新兴的"垄断"地主阶级及特殊的农业土地所有制所起的巨大作用,直接影响到统一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分析了秦国农业对"焚书"事件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秦国实行的一套完整的军功爵制对于秦统一六国之前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到了秦国一统天下后仍旧实行这种片面的选才制度体现出其选官制度的滞后性,与秦朝而后走上暴政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它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