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但就该诗的主题,现行教材却莫衷一是。人教版高中课本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高教版中专教材则认为该诗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它为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一直以来它也被当作写景抒情诗来解读,说诗人如何对康桥母校难舍难分,说康桥风光如何旖旎可人,种种这些,在该诗之中也都可以找到几句明确的诗句以应证,但笔者以为,在诗句表象的深处,该诗另有一番风味。的确,《再别康桥》是以景物描写为中介,来驾驭诗人思想情感,但严格地说“景物描写”是散文术语,对诗而言,是不够恰当的,在诗里应以“意象”相称,会更到位。而“景物”一旦进入“意象”领域,它的内涵往往具有充沛的张力,在语意所指方面,多具有丰富的弹性,  相似文献   

3.
潘玉梅 《成才之路》2009,(35):75-76
宋代人司马光在《赵朝议文稿序》说:“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是最美的语言,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蕴藏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陶;台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但长期以来,语文这个最富情感,被称为精神家园的学科,却患上了情感和情趣缺失症,失去了“诗意”。孩子们缺乏陶冶诗情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这种编者精心编撰的教材体文本,自课改以来已实施多年。当前,审视教材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强调教材的核心教育价值,对科学化实施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这种教材体文本又该作如何定位?其核心教育价值到底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又如何确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呢?  相似文献   

5.
杜甫《羌村三首》中的“畏我复却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娇儿怕父亲又要抛开他们而去,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杜甫本人,即诗中的“我”。另一种解释为,娇儿看到父亲脸上有些不高兴,便悄悄地退去了,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娇儿。以肖涤非先生为代表的主前说,以吴小如先生为代表的主后说。这两种不同解释曾经展开过争论,但结果并未得到统一。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杜诗选本和高校教材,对这个问题大多采取肖说,似成定论。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于其主旨的理解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康怀远认为该诗的主旨主要有“争取自由”说、“回首宫殿”说、“神仙世界”说、“光明象征”说、“回归自然”说等等。邓小军引用《李白大辞典》对该诗的鉴赏,认为该诗的主旨主要包括“梦境是宫廷诱人和恐怖的反映”以及“对美好理想、自由生活的向往”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刘娟 《沧州师专学报》2011,(1):38-39,51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质朴单纯,韵律优美,看似平凡却蕴含人生哲理。《我逝去的青春》抒发了诗人对已逝青春的悠悠思念和淡淡哀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该诗进行分析,认为隐喻、倒装、典故及重复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有力烘托了整首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五册收录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不长,解读却也不易,关键是“思君不见”一句中“君”作何理解。此虽一字之微,却关涉对诗歌的创作意图和抒情主旨的把握。目前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首思念友人之作。沈祖棻著《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认为是“怀念住在附近的一位友人”,《唐诗鉴赏辞典》则比较宽泛地说是“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人教社配编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基本采用了沈祖棻的观点,认为“君”是诗人思念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执政期间,他的母校早稻田大学却不为其捧场,反而在一次民意调查中他被母校评为“最丢脸的毕业生”,据说投此票的校友高达90%。许多大众媒体认为,森喜朗身为一国首相,却自身素质不高,经常说错话办错事,自身丑闻接连不断,民众支持率曾经降至不足10%,这让母校的师生们感到非常失望,认为他的拙劣表现为母校丢尽了脸。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48回写黛玉教香菱学诗,谈及以什么诗作教材时,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当即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是崇敬陆游的(见62、76回),但她认为不能以陆诗中这种“浅近”诗作教材。为什么?一、香菱有诗人气质,基础好,悟性好,陆游这类诗对她来说已嫌太浅陋,若以此为教材,起点太低,若陷入这种格局,被其缚住,就难以进入高层次了。二、名人的诗并非都是名作,而教材必须是名人名作。三、名人名作也不是都要进入教材的,教材必须…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物诗,主要意蕴是抒发诗人对母校康桥的眷恋之情。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如果联系康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创作《再别康桥》时诗人的情感状态以及诗歌文本选景用物的特别用意,就会发现怀人才是《再别康桥》的主要意蕴。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掾属,具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品格。他的五言诗在当时非常有名。以风格道劲而著称。但这首抒发对友人徐干怀念之情的诗,却写得清丽绸缪,细腻感人。  相似文献   

14.
李峰峰 《学语文》2005,(2):17-18
舒婷名篇《致橡树》以象征的手法 ,抒发了对现代新型爱情的理解和期盼。全诗格调清新 ,感情真挚 ,韵味深长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 ,也有论者指出该诗存在着瑕疵 ,如郑鸿魁的《蛇足应去之———舒婷〈致橡树〉指瑕》一文(见1996年第五期《名作欣赏》)就提出该诗的“蛇足”问题。郑文把全诗划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我如果爱你”到“甚至春雨”)批判了传统的“夫贵妻荣”“三从四德”的旧爱情观 ,第二节(从“不 ,这些都还不够”到“却又终身相依”)提出现代女性应有的爱情观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第三节则是最后一部分 ,诗人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汉乐府诗《陌上桑》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该诗通过写罗敷的外貌美、人格美、才华美 ,抒发了叙事人对主人公的喜爱、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6.
洛夫的诗表达了沉重的家国乡愁。洛夫的乡愁诗主要抒发对童年的追忆、对家乡的怀想、对亲友的牵念和对祖国的思恋之情;洛夫诗歌抒发的乡悉不仅是“小我”的乡愁,而且是“大我”的乡愁:洛夫乡愁沉重,诗便成为他最了的怀载体  相似文献   

17.
说来惭愧 ,我认识苏轼 ,是开始于初中时学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抒发他个人感慨的诗所反映出的这个脱离人民的士大夫孤独形象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于是我便喜欢起这个当时还只被认为是位普通诗人的苏东坡了。“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何等洒脱 ,何等浪漫 !然而真正理解东坡 ,读懂他的诗 ,还是在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 ,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 ,曾因“才”而飞黄腾达 ,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但是如果有人说仅仅是…  相似文献   

18.
感言     
“母校”是一个神圣的词,尤其高等院校作为“母校”,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终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烙印着“母校的痕迹”。大学也正是因此而影响和导引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社会精英的精神家园。对大学生而言,大学这个时空区间的生活是富有弹性的,他们可以自我加压、追求卓越、满载而归,也可以敷衍应付、悠闲自得、  相似文献   

19.
最近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几篇关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章:苗立源的《做一个幸福的人》(2001.9)称该诗“是一个年轻诗人对生活的咏赞,是他内心喜悦的抒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诗人给予所有善良人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祝福”;刘国良和卫建国的《也谈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003.5)认为从诗中“看到的是一个‘精神贵族’在物质世界中孤僻、执拗、偏激而又不能自拔的形象,全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情绪”;此外还有滕世群的教学实录(2003.5)。本人的基本印象是:他们对该诗的内涵把握不准,没有吃透。今略抒己见就教诸位,以…  相似文献   

20.
《游园不值》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记叙了自己兴致勃发地去朋友家园子欣赏春景,却因园主人不在而徘徊柴门外的所见所想。诗中既涌动着对春光的无边向往,也抒发着对春天里一切新生事物蓬勃生机的赞叹之情。尤其在三四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极大地发挥了读者想象的余地,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然而,苍苔到底长于何处,怜惜苍苔者到底是谁,却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