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学科中心课程思潮:20世纪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程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学科课程可以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教育实践的日益发展,课程理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其中学科课程理论可以说发展得最为完善,其他课程理论都是在与学科课程理论的对抗中衍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有的课程理论或思潮至今也只能说是初见雏形。在我们热烈拥抱新世纪的曙光之时回顾与展望学科课程理论的发展与流变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对新世纪课程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新世纪课程实践的变革,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他提出的实践模式的课程理论与传统模式的课程理论背道而驰,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主张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课程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课程理论怀着普罗米修斯的救世情怀竭力引领和规范纷繁芜杂的实践图景,但在课程改革广泛推广的今天,人们依然对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疏离怨声载道。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何以可能?植根于火热的课程实践园地的课程故事异军突起,力图以其所拥有的丰富意义超越理论与  相似文献   

4.
理论课程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课程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方面有着实训课程不可取代的作用。理论课程改革要开发结构精致的课程,为学生构建持续发展的平台,并且要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5.
课程理论一经诞生,便发展迅速,形成了多种课程理论的流派。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无疑是不可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黄伟 《当代教育科学》2006,(17):20-22,26
当前,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严重失调,课程理论膨胀而教学理论萎缩。课程理论的膨胀主要表现为泛化和时尚化.由此导致教学理论被边缘化,在客观上轻视或抑制了教学理论的发展。而历时五年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则是教学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课程研究应明确边界,着力于本土化的建设,而教学研究应大力加强,从“大课程小教学”或“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寻求独立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课程作为教育得以实施的工具和媒介物,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当代西方各国的课程研究十分活跃,形成了众多的课程理论流派。随着对课程实施对象学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课程理论的研究者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式的研究,并吸收和运用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来探讨课程问题,以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课程类型。于是,就出现了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分类的最新课程分类方法。一、以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为依据的课程类型:行为主义课程和教育技…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金融理论类课程在对施教对象所传递的属性标志信号上既具有与其他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相似的一般性,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特殊性。本文从金融理论类课程的这一特点出发,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从导学态度、讲授方法、客体联动与主体互动以及考核机制等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了优化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课程研究的兴起使课程理论成为教育理论中的显学,课程理论在试图涵盖教学论的同时,也进入了教育学尤其是教育学基本理论的领域,造成了后者的危机。但双方是一种在相互汲取中成长的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甚至以一方取代另一方的关系。为此,应重视二者相互之间的价值。当前,中国课程理论研究中的“问题”,首先是实践问题,然后才是学术问题,实践关怀成为课程研究者的主导性意识。不应盲目跨越“课程开发”阶段,而要慎重对待“课程理解”研究范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课程理论研究历来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当代教育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课程实践早已有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对课程的专门研究——课程理论并未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扩展和深入而出现。而真正的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领域的课程理论的出现,似乎可以归结到20世纪30年代,如当时出版了程湘帆的《小学课程概论》、盛朗西的《小学课程沿革》、朱智贤的《小学课程研究》,美国博比特的《课程编制》也在40年代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课程的文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学作为课程的基础学科,可给课程研究提供文化学范式,其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可为构建课程理论提供基本依据,基本范型,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文化课程理论,在我国课程基础的研究中,至今尚未明确文化学的学科地位,这与课程的文化本质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12.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课程的发展亦离不开具体理论的指导。在考察现代及后现代类型课程思想后发现多尔以众多优秀学者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以4R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后现代课程观理论。因此,在剖析多尔4R标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系列问题,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要从既定走向生成,在课程内容上要从单维走向多维,在课程实施上要从闭塞走向交流,在课程评价上要从绝对走向相对。  相似文献   

13.
地方课程在我国负载着特定的意义。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理论研究既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理论丰富发展的逻辑使然。鉴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与薄弱,有必要对地方课程的基本含义与价值定位、地方课程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阐释,以期引起更多的理论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英国现代课程论研究述评陈扬光英国课程理论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发展的。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英国课程研究领域更多的是学习美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其理论原理进行开发应用,并通过当时的学校课程与考试委员会(SCCE)组织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实验。但从...  相似文献   

15.
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元文化教育是地方课程特征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可以把地方课程作为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地方课程理论相结合不失为地方课程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高师课程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由于高等师范教育对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关注不够,两者长期缺少对话,失去了“根基”的高师课程改革就自然“底蕴不足”,所以恢复高师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两者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十分重要。已有研究大都偏重于操作层面,虽然课程改革本身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但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需要一种理论观念的导向和指引。本文把基础教育作为高师教育的基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为“坐标”来探析未来高师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力求为高师课程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导向和指引。一、高师课程的师范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杜威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考察了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以及他对活动课程理论的评价,认为杜威的课程依据是片面的,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过于简单,对活动课程理论的评价过高。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应当尽力避免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三个失误。  相似文献   

18.
课程话语实质是课程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在课程问题上的本体论和价值观。追溯我国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中的话语变迁,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课程研究对课程本质和课程价值的理解脉络。超越封闭的课程理解,达成多元的课程价值认同,实现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我国新时期课程话语所昭示的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动向。  相似文献   

19.
关于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计算机理论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困境产生的具体原因。并结合《数据结构》课程介绍了在计算机理论课程中实践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学科课程理论形态的确立——要素主义课程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素主义课程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它注重社会化的传递和理智的训练,主张高标准,严要求,它在课程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