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代辟邪习俗非常兴盛,形式多样。尤其是大傩活动,在汉代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赋对此记载颇为详细。可以说,在题材表现领域,汉赋深受汉代辟邪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民俗观念中,桃具有驱鬼辟邪的功能。这种意识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并一直延续到当代。本文认为:桃的驱鬼辟邪功能是原始超自然力崇拜的产物。在原始巫术信仰阶段,桃树作为一种辟邪灵物曾被原始人崇信过。将桃树作为辟邪灵物而崇信的原因是原始人相信桃树中存在着一种超自然力,即灵力。作为灵力的载体,桃树最初的功能是辟邪。随着鬼魂观念的发生,桃树又具有了驱鬼的含义。作为一种原始的巫术灵物,桃枝、桃杖应该是最初形式,后来从桃枝、桃杖演化出了桃弓、桃俑、桃板、桃符等灵物,进而演化出桃印、桃殳、桃刚卯、桃汤以及桃胶、桃蠹屎等灵物,最终形成了内容庞杂的与桃驱鬼辟邪功能相关的灵物系统。  相似文献   

3.
论《桃花女》杂剧及其蕴含的“桃木辟邪”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着相当的关系。大而论之,桃是以两种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一是因为桃花的鲜艳美丽,每每在文人诗歌里被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二是相传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故桃木在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里充当  相似文献   

4.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平果嘹歌中记载有大量的婚俗歌,这些婚俗歌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桂西壮族婚俗的主要内容,如订婚习俗、结婚习俗、婚后习俗等.这些风俗,成为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
闽文化是以中原移民为基础,以传承中原文化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族群文化。它所保存并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元节的习俗就是其中之一。闽人早期多由河南固始迁入,固始在春秋战国时代为楚地,保存楚文化的习俗,其后相关习俗随固始移民的南迁而传入闽地。近年来,在出土文献中发现大批有关楚人祭祀内容的竹简,这里着重介绍在几座楚墓竹简中记载的人鬼的祭祀状况,让我们从中了解战国时代楚人与中元节的文化传承相关联的祭祀内容。通过研究,将使我们更好地知晓今日闽地民间习俗与古代之间的接续关系。中元节的习俗,即使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古至今也已流传1 500年之久,它融民间祭祀与佛、道两教文化于一体,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延续,并为民众所广泛重视,这种全民共同参与的习俗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理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桃符题辞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东海度朔山上的大桃树,神荼、郁垒于树下检阅百鬼,对与人为害者,即以苇索缚之,执以食虎。桃木被赋予了一种辟邪镇妖的特异功能,所谓“桃者,王行之精,压伏邪气,制百鬼”。最早楚以桃木像形来镇邪辟妖,后又进一步在桃木上刻写题辞,把心愿行之于文,亦称桃符,这就是楹联之始。  相似文献   

7.
彝语支民族与古代氐羌人有渊源关系。在上古汉文文献记载中其文化明显表现出崇拜火,这种崇拜火的文化现象后来在彝语支民族中反映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火葬、火把节、火禁忌等都是彝语支民族的尚火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8.
“桃”     
桃花红艳,桃味香甜。在民俗中,“桃”一直被视为平安、康乐的吉祥物,颇受民众欢迎。其象征之意有三:桃水,为五木之精,有辟邪扶正的功效。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花暗喻美色。《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句。桃实象征长寿,“仙桃”的故事出自《神异经》,民间年画中长寿翁手捧仙桃则更是人们所熟悉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刘海峰 《天中学刊》2014,(2):98-102
重阳节发端于河南上蔡,在重阳习俗演化过程中,除登高、吃重阳糕、赏菊、插茱萸、辟邪消灾五大民俗外,还演变有祭祀诸神、祭祀祖先、走亲访友、品赏美食、占验天气、祈求好运、少儿运动、女性娱乐、敬老爱老等诸多民俗。  相似文献   

10.
邶、鄘、卫风中的婚恋诗是《诗经》婚恋诗的精华,它反映出那个时期先民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和习俗,文章结合有关卫地的史料记载和前贤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探讨了邶、鄘、卫风婚恋诗所反映出的婚俗:同姓不婚的习俗、投赠定情的习俗、婚前占卜的习俗、春秋冬举行婚礼的习俗、婚礼习俗、贵族女子的归宁礼俗和出游的习俗,从婚俗的角度对那个时期的婚恋文化做了一补充研究。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济世思想,在古代小说中表现为度人为仙、化解灾难、除妖降魔等,从唐宋开始,济世行为开始介入政治斗争,如协助忠臣良将平定倭乱,锄除奸臣等.这些都反映出道教积功方能成仙的思想及道教越来越世俗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源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圣地。桃源究竟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近现代以后,对于桃源的争论特别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叫桃源这个地名的有几十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的原型在哪里,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争论和分歧都非常大。现在,铜仁立足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其依据和文化内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对桃源铜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塑造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小民形象,这些形象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中小民百姓的缩影,他们或是备受压迫残害,或是作恶多端。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来揭露元代社会的弊端,批判元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让观众、读者更好地了解元代社会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文章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索《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民俗底蕴,并由此挖掘出作者的创作基础及其动因,即借民俗抒发人文情怀,借民俗以写伦理道德,借鬼狐以写人间百态,在谐谑中嘲讽丑类,劝善惩恶、敦化薄俗、挽救世道.  相似文献   

15.
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始,各种注本对"芳与泽其杂糅兮"的注解颇有分歧,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泽"字的注解上。通过对《尔雅》中"泽"的考证及分析可知,在此处"泽"应为《尔雅.释草》中的"泽",即乌蕵草,是恶草的代表,而"芳"代表芳草,故"芳与泽其杂糅兮"应喻清浊杂处,自己与群小共处一朝。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牧牛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牧牛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农田的大面积开垦、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战乱、屠牛业的兴盛、朝廷鼓励诸因素的影响,宋代耕牛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耕牛贸易的对象表现为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南方的福建、广南、两浙和北方京师开封最为兴盛。耕牛贸易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牛区畜力不足的状况,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汉灾害经历了两个低谷期,两个高峰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东汉灾害发展态势凶猛。一直处于高频状态,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灾害的发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结汉代灾害发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汉代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也是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观音造型中出现的净瓶、杨枝,并非人们的任意安设,而是有其深厚的中印民俗化涵义。究其实,与祈雨(水)功能和驱邪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李晖 《池州师专学报》2010,(2):102-107,133
笔者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五十七岁生儿的"洗儿"一事起兴,广搜文献史料,探索出"洗儿"始于唐代,而唐玄宗则是始作俑者。这一自先秦礼仪演绎而成的民俗,自唐绵延不断地传至今日。由于"辟邪"、"吉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理念和意识追求,它必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永远传承下去。"才高位低"的梅尧臣"洗儿"中,能有京师"开封大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和范文正公仲淹、富弼如此著名人物临场,并相继留下《洗儿歌》。这是"洗儿"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上党地区是中国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统计数据表明,明清时期上党地区灾害频度骤然加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历史时期人类不当活动、早期史料缺失和天文气象影响是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