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闻工作者,你有记者证吗?记者证有什么用处?有了记者证你就有采访资格了吗?记者的权益该如何保障……5月底在沈阳采访野蛮拆迁事件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此类问题肯定是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协就兰州荣华商厦总经理段鸿奇带人到兰州晨报社,谩骂殴打采写批评兰州荣华商厦报道的记者和编辑人员杨树森、周玉兰一事,于8月6日致电甘肃省记协,认为这是一起严重侵犯新闻工作者进行正常采访合法权益的事件,对周玉兰、杨树森的正义行动表示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协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负责人,目前针对近来连续发生的几起记者在采访中遭殴打、机器设备被损坏的事件指出,新闻记者正常采访,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责,符合党心民心,新闻工作者的正当权益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支持和保护。据悉,3月30日,《中国食品质量报》3名记者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执行调查采访任务,遭到被采访单位哈尔滨红太阳集团4名人员持电子灭火枪等凶器打  相似文献   

4.
浅谈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接连听到记者在采访中人被殴打、采访器材被毁坏的事件。为此我不断思考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如何保护?有的同志呼吁,新闻法应该赶快出台,有了新闻法,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种观点可以说只说对了一部分,特别是对记者被打这类问题,新闻法是管不到的。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新闻法,不管这部法律的部门法性质如何,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利问题,新闻法是从积极的方面保护的,即新闻工作者有什么样的权利,这部法律需要明确规定。如果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协8月18日正式成立了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日渐繁荣和新闻舆论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日益增多。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被殴打、被砸抢摄影摄像设备、被恐吓威胁,甚至被非法拘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新闻官司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6.
视野     
《视听界》1998,(6)
中国记协成立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中国记协今天正式成立了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将进一步支持和保护广大新闻工作者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了自已的议事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日渐繁荣和新闻舆论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日益增多。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被殴打、被砸抢摄影摄像设备、被恐吓威胁,甚至被非法拘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05,(3):F002-F002
随着传媒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记者涉足社会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球、全国记者意外伤害事件都呈上升趋势。新闻记者在执行正常的采访任务中,遭受围攻、谩骂、殴打、拘禁的事件屡有发生。为了切实解除记者们的后顾之忧,给新闻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提供充分全面的保险保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正式推出了《新闻工作者团体意外伤害保险》。  相似文献   

8.
崔丽 《传媒》2000,(4):46
近一段时间,记者采访受阻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暴露问题的被采访者轻则遮镜头、抢摄像机,重则对记者非法拘禁、殴打谩骂,不仅侵害了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也严重阻碍了新闻工作者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书记处  相似文献   

9.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0年一年中,全国就曾经连续发生过:沈阳“白玫瑰”美容保健公司非法拘禁《焦点访谈》记者事件;济南记者被保安殴打事件;东莞塌楼事故记者采访被群殴相机被抢事件;南方都市报记者被打事件;山西煤矿爆炸记者采访被殴失踪事件;3家媒体记者采访江门事故遭围攻殴打事件;深圳记者被打摄像机被砸事件;上海两记者厦门遭殴打事件;衡南暴力殴打记者事件;广州《羊城晚报》记者被恐吓、追打事件;质量万里行记者西安遭暴力事件;南京围殴记者事件……在以上列举的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时…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05,(2):F002-F002
随着传媒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记者涉足社会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球、全国记者意外伤害事件都呈上升趋势。新闻记者在执行正常的采访任务中.遭受围攻、谩骂、殴打、拘禁的事件屡有发生。为了切实解除记者们的后顾之忧。给新闻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提供充分全面的保险保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正式推出了《新闻工作者团体意外伤害保险》。  相似文献   

11.
记者要采访各种人,而这些人多数是陌生的,采访的时间又是短暂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这些陌生人敞开思想,道出肺腑之言?我认为,理解被采访者,是尽快打开被采访者心扉的钥匙。你真正理解了被采访者,他就和你有了共同语言,从而在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被采访者就会毫不隐讳地把心里话告诉你,使你达到采访的目的。 1986年春天,我到衡水汽车站采访车站服务人员和乘客打架的事件。这是一篇批评报道,而且时过境  相似文献   

12.
[事件回放] 5月20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该报记者调查武汉市洪山区某村主任违规摆宴遭到围殴一事.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省记协)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强烈谴责殴打记者、妨碍记者正常采访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记协今天正式成立了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将进一步支持和保护广大新闻工作者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了自己的议事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日渐繁荣和新闻舆论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日益增多。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被殴打、被砸抢摄影摄像设备、被恐吓威胁.甚至被非法拘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新闻官司更是屡见不鲜。根据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记协决定成立“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以专门负责开展对新闻单位和…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新闻工作者,兰成长的死给刚刚到来的新年带来了抹不去的阴影。不管兰成长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这个事件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都让我们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感到尴尬不安。拿着盖有新闻出版署印章的记者证的就是真正的记者吗?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那么多假记者之名进行敲诈勒索的现象?记者的行业自律道路有多远?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6.
董昉 《新闻世界》2010,(9):47-48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阻挠记者采访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舆论监督作用的增强,新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应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遭到的暴力阻挠,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社会应该及时立法,对记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据1月18日报道,新华社记者1月14日在浙江临海采访受阻遭群殴事件发生后,引起浙江省委和台州市委的高度重视。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于1月16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单位党委切实维护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报道的合法权益。通知指出,新闻工作者开展合法的新闻采访、报道活  相似文献   

18.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9.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