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玮 《华章》2010,(24)
根据我院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实践,系统的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课程应从加强艺术文化教育,加深对视觉传达设计深入了解,打好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改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出色的专业设计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等具体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设计素描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图形创意思维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视觉传达专业内各专题设计的基础,承担着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造型思维导向视觉传达专业所需方向的功能。在我国高等院校视觉传达专业中图形创意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设计素描课程承担完成,但是设计素描教学长期沿革传统绘画素描教学思维,突出造型能力的培养,对图形的研究、创意训练严重不足,因此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程的教学实践,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课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行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与校外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具体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王邻霖 《广西教育》2022,(12):157-160
本文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相关背景和教学发展现状,论述以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市场需求更新优化教学技术手段及教学环境、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方式、重视学生设计作业环节等策略,以切实改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提高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操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字体设计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视觉传达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结合视觉传达专业教学需要,对字体设计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但是提高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应结合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实际,对字体设计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切实提高字体设计教学质量,为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在更新,因此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也要不断创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只要求学生对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数字技术的掌握,而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也只有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性设计理念和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各大高校该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客观的角度解析我国视觉传达专业的现今教学模式,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探讨新媒体技术视野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性对策,为高校视觉传达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该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也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进行相应变革,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就必须创新打破传统的封闭格局,并以社会应用需求为导向,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视觉传达专业的特点,我们应当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改革教学结构,凝练特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创新能力指的是在各领域中,能够提出打破常规,有别于别人思路的新想法、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创造或者改进事物,来获取一定有益成效。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事实上说的就是人才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当前教育界极为重要的课题与任务,特别是在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的创作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设计能力。《视觉传达设计探究》一书重点针对视觉传达创新设计思维与能力进行了论述,作者先从视觉传达构成元素入手,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表现特征,继而引出设计创意及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详细分析了设计思维与设计语言的密切关系,深入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对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并且探讨了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的方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多元时代缤纷繁杂的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不断涌现;二是当前创意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对于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需求极大。这就要求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意识与能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是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数字全球化的背景下,时代呈现出表现方式"多元化"、传达内容"个性化"的特征,同时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新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紧跟时代发展而即时更新完善的专业类别,数字化已经对视觉传达的"传达"这一主要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设计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客观影响。据此,本文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数字化表达在数字媒介的传达方式及表现形式层面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30502)正式列为设计学类(1305)专业, 《商业摄影》课程是高等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创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确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法,是高等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商业摄影》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思维引导"很大部分决定了设计创意水平和创意思维。目前在设计教育领域中很多文章充分地说明了思维引导训练对学生设计综合能力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在于研究"思维引导"在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艺术院校所开设的一门重要设计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涉及领域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体系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本专业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形势下,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确保本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使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正在进行着不断地更新,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培养优质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师也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优化创新,从而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视觉传达专业中的许多教师都是由具有美术背景的艺术界人士转型而来,在教学中照搬了美术专业重技法的教学模式,对视觉传达艺术创作中功能性设计的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该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本文在分析功能性设计在该专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在视觉传达专业中加强功能性设计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学院的亮点专业,除了合乎规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外,还要有科学定位的战略选择。视觉传达设计面临着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要求等难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需要创新的设计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视觉传达专业色彩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一鸣 《考试周刊》2011,(66):201-202
视觉传达是一门讲究个性的艺术。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色彩”作为高等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的主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色彩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色彩教学是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在色彩的审美修养、造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色彩教学重在“以技入道”,其内容偏专偏窄,陈旧重复,往往用统一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视觉传达设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给视觉传达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难以满足数字化新要求,必须从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以及教学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学院的亮点专业,除了合乎规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外,还要有科学定位的战略选择。视觉传达设计面I晦着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要求等难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需要创新的设计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视觉传达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引入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快速的科技发展给视觉传达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语言,反映了新兴媒体对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而为自身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