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起苏轼的中秋诗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  相似文献   

2.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3.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英语世界译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七个版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七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词牌名的翻译处理、对标题的翻译处理、对苏轼标题后的说明的处理以及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本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五处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咏中秋的杰作,已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针对此词,结合《新课程标准》,借鉴其他注家注释,作者在分析词作中“起舞”“弄清影”之人的同时探讨了初中诗词有效性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辉 《成才之路》2009,(23):37-38
一、诗词名旬导入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生动,学生喜欢朗读和背诵,很多名句都能出口威诵。而且这些内容学生熟悉。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导入:  相似文献   

7.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相似文献   

8.
我喜欢苏轼的诗词,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常常感慨,要是能和东坡先生见一面该多好啊!一天早晨,当我拿起《苏东坡诗词集》时,奇迹发生了——书上的苏轼画像金光一闪,随后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明月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舒缓的音乐声唤起了我对明月的向往,把我的心带进了那一片梦幻的美景……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功能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气突出的角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研究与词的主题意义相关的词汇和语气突出形式,并研究这些突出形式的文体效应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功能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气突出的角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研究与词的主题意义相关的词汇和语气突出形式,并研究这些突出形式的文体效应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开启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壮词;苏轼修葺而为千年名胜的超然台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苏轼登台而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词;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又以诗词形式集中国中秋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成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中秋诗词当之无愧千古佳作。此四首作于密州的佳作,应当誉之为"密州四曲"。  相似文献   

13.
《但愿人长久》是中国流行乐坛古风歌曲的经典代表作,其歌词取自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歌曲传唱至今,其中不乏跨界演唱的歌手,如龚琳娜、张远、谭晶等。龚琳娜将摇滚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虽豪放,却另类;张远从京剧入手,通过京剧中花旦的角色将其融入到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中,使得歌曲更添古香古色的意境美;谭晶的演唱实现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完美跨界融合,演唱风格简约、大气,被誉为“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1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中秋词。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当时任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5课。)【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千古绝唱。苏词把现实感触的情怀和天宇奇特的想象结合起来,创造了既缠绵悱恻又高远飘邈的意境,读来使人感到隽永无穷,寻思探秘又启迪振起。解读这种意境把欣赏诗词的悟境、入境、化境、出境的程序和新课程理念的感悟、探究、体验、创新结合起来,可谓巧妙绝伦!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千古绝唱。苏词把现实感触的情怀和天宇奇特的想象结合起来,创造了既缠绵悱恻又高远飘邈的意境,读来使人感到隽永无穷,寻思探秘又启迪振起。解读这种意境把欣赏诗词的悟境、入境、化境、出境的程序和新课程理念的感悟、探究、体验、创新结合起来,可谓巧妙绝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描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王一平 《现代语文》2010,(10):47-4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诗词代表作之一,是我国中秋词中最久负盛名的一首。进行本词教学时,在学生课前已完成疏通文字、初步感知全词大意,查阅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两个预习性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品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是进入作品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翻译。文章以前景化理论为基础,主要以许渊冲和林语堂二人《水调歌头》的英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两译本中的前景化,探索在古代诗词翻译中,如何在保留原诗韵的同时,加深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源语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