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田里的禾苗只有勤于浇灌、勤于除草,才能长得茁壮,相反如果不加以照料,任其自生自灭,甚至任意践踏,就永远也不会收获粮食,师生关系也是如此。俗话说:"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教育以人为本,它是人心灵感应的过程,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为师者,不仅要身正而且要行端,读了《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后我深有感触。一次不加辩解的指责、一次任意的挖苦、一场暴风雨似的批  相似文献   

2.
<正>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心力"不足,即心里面对学习的热情不足。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有效的滋养,他的天赋就没有基础,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很难发挥作用。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缩影,尤其是问题学生。这些学生上课不专心学习,做事拖拖拉拉……坏习惯的养成多数是由家长  相似文献   

3.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赵勇校长曾说:教育如同养树,养树在"养根",只有养"根",才能长得壮实了,参天大树才能长成,自然硕果累累。何为"根"?为何"养根"?如何"养好根"?这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林格先生曾经提出了“养人养心”是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观点.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质就是在“养心”,既是在养我们教育者自己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在物欲横流、身心浮躁的当今社会,如果孩子们的心灵不被教师感应到,可以说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5.
正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是有一个好习惯,他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他要是有一个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一、养鱼先养水要想鱼儿养得肥壮,首先得养水。水的温度、酸碱度都会影响着鱼儿的成长。鱼好比是学生,水好比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孩子的身心。  相似文献   

6.
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之道,即仁义礼智根于心、宠辱不惊之道。要得不动心之道则要养心;而养心,则要自反、集义、知言、知义。孟子与告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告子外义。养气之道的根本仍在养心。抛却养心,专事养气,心不得养,气不得守。  相似文献   

7.
养生先养心     
潘朝曦 《老年教育》2011,(10):55-55
中华养生学说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又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谓“内”,也是指心,那么何以养心呢?  相似文献   

8.
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常有嗅怒少。心正患诚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每一个人都想知道养生之道.想让自己活得更久一些.殊不知养生之道先养心,先从心态上做起,要“喜乐常有嗔怒少”。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借郭橐驼之口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最后“得养人术”。若以其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0.
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绛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明·陈益祥)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清·朱锡绶)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明·陆绍珩)养生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听,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有一篇散文《种树郭橐驼传》,用寓言的形式进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养人如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只有顺应树的天性,树木才能长得高大茂盛。  相似文献   

12.
批评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有的老师批评学生时。总是怒发冲冠、暴风骤雨般的一番训斥。结果自己伤肝损气,劳而无功;学生伤心赌气,毫无悔改之意,批评效果可想而知。俗话说: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听后去思索,去回味、自省,达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共处,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批评语言学生才能容易接受呢?  相似文献   

13.
<正>明代陈益祥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就是通过观书绎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补和休息。因为,读书可以让心灵变得宽厚和柔软,让心灵获得快乐和舒畅:读书,心才不慌;不读书,心就荒了。1 4年前,我从一所中学调进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十多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清醒的读书人。一、读教材,发现小学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张利平 《考试周刊》2013,(59):87+179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要求学生有"忠心、爱心、关心、孝心、信心",一直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要让学生真心爱戴老师,老师对学生首先要严慈相济、严而不厉、爱而不纵。育其心、严其行,走进学生的心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画风景画     
<正>初秋的夜晚凉爽而宁静。爸爸和我聊着天。突然,爸爸要我画一幅画,要求是:有山、有水、有太阳、有房子和树。我想爸爸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有“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的谚语。在寒冷的冬季,用热水泡脚,不但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肌张力,而且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但要注意的是,泡脚水不能太热,以40℃左右为宜。水温太高,双脚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再者,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jūn)裂。正在发育期的小孩如果常用过热的水泡脚,易诱发扁平足。除了水温外,泡脚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分钟至30分钟为宜。第二,饭后半小时不宜泡脚。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  相似文献   

17.
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几年时间内变成了全国闻名的优秀学校,杜郎口中学掀起的旋风让中国教育界久久不能平静,“学习杜郎口”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我校亦远赴“杜郎口”取经,并且认真借鉴他们的经验,取得了较大成效。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不必复述,我们需要阐明的是怎样向“杜郎口”学习。一、靠文化领跑,逐步建设“睿智儒雅,和谐创新”的校园文化,实现“空气养人”。我们培育出来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突出“日常滋养”,做到“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  相似文献   

18.
宋鹏 《陕西教育》2010,(12):23-23
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其中的“德”就是道德规范和自我修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心智水平,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要想实现班级的智慧管理,当然也应从“心”做起。  相似文献   

19.
学校依托集水乡文化、丝绸文化、农耕文化于一体的乡土文化,发掘和推行有根、养心的教育,竖起特色教育的旗帜。重解乡土文化特质,寻找“有根”的教育特色;启动乡土文化之旅,开发“生根”的校本课程;弘扬乡土文化精神,锻造“养根”的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20.
李金龙 《阅读与鉴赏》2009,(5):33-33,32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它通过对种树人郭橐驼既善种树又善管树的“养树术”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制漆性”(即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官吏治理民政)也必须“顺性”,不能“好烦其令”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百姓能各务其业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