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杰 《华章》2007,(7):147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源流》中为新文学的起源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对言志与载道的关系中得出了自己独特的"循环"史观.他在对新文学的起源探讨中提出了"循环"的文学史观,而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是比较奇特但又较少被人们所关注的.重新解读和分析周作人的文学史观,对现代文学史的学科规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初中国语文读本》是继《白话文范》后,我国第二套选录新文学作品的语体文教科书。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史上,它算得上开创性强、影响力大、深受业内人士好评的精品。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晚,又由规模较小的民智书局出版,发行量和现存量不大,这套教科书没有得到研究者重视。它的开创性在于首开选录数量众多、文质兼美的新文学作品作教材的先河,使新文学真正取得中学国语教科书的主体地位;首选很多现代文学史中公认的《故乡》《孔乙己》《药》《超人》《天上的街市》等新文学经典;首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地动》《荒芜了的花园》等。它的影响力在于引领一个时期的初中国语教科书选文潮流;开启民国中学注重文学教育的风尚;加速了新文学知识生产合法化与经典化的进程;筛选出第一批新文学经典。相比之下,《白话文范》编辑粗糙、业内认可度低,从这个意义上看,《初中国语文读本》才是第一套成熟的初中国语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孤吟》是四川地区在新文学(1)余波影响下产生的现代文艺诗刊。在栏目设置方面,《孤吟》栏目的确立与变更,创作主体"忍冻孤吟"的现代个体精神,"儿童创作"栏目的开发与坚守,皆体现了《孤吟》对"新文学"精神旨趣的继承;在作品内容方面,《孤吟》以青年人的苦闷、被压迫阶级的悲哀、儿童的纯粹之声、对新文学作品的及时鉴赏与讨论等为主,也体现了《孤吟》与新文学之间千丝万缕、和而不同的关系。总的来说,《孤吟》不仅响应和承继了"新文学的旨趣",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了新文学在四川地区进行传播的有效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之初,周作人在考察新文学是什么、将是什么时,对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在考察新文学的生成动因时,周作人更注重思考传统文学内部的变革动力对新文学的根本性催生作用,从而认定传统文学对新文学成长的塑造力也将是根本性的.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是我们的新文学史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5.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功翻译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轫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新文学先驱的肯定。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圣经中的意象、语言、精神及文体也在诸多作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从而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异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蔡孝乾的《中国新文学概观》(1925)应该是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史”,其次是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1930),但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是最早成书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本文首次披露这两部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文学史,并予以多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认为它们提供了考察日据时期台湾人接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独特视角,同时可为中国文学史的“他者书写”树立范型。  相似文献   

7.
《论“五四”新文学》是我的第一本书,收入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新人文论》丛书。我找出这本书,书页已泛黄。翻翻,没有翻完。再版《新人文论》丛书,出版者当有对“意义”的评估:回顾?纪念?而《论“五四”新文学》真不值得再版。收入《论“五四”新文学》的几篇论文写于1980年代前期。那时,伴随着国家形势的戏剧性转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奇迹般地成为显学,而“五四”是显学中的显学。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既作为"新文学的理论",又作为"新文学的纲领",因此《人的文学》被称为"新文学的理论纲领".从这个判断出发,《人的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可以得到较真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有着一个较为复杂的酝酿期,在各种新文学史的著述中,在酝酿期为新文学的发生起到一定推渡助澜作用的吏实往往被忽略,《甲寅》月刊就是这样一个被忽略的存在。赵亚宏博士的论著《〈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的出版有着还原稚萌真相的祛蔽与正名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忏悔的人”,发展到“为忏悔而忏悔”,均包蕴着特定时代内容。唯有正视这些精神异化现象的存在,才有可能确立起真正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以来,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却也存在一些问题。全文通过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评述,来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文学序跋因其内容指涉文本,涉及作品出版的情况、作家对文本的修改以及作家对文本的阐释等,所以,它对厘清版本源流、找出版本间的文本差异以及追索版本修改动因等可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是新文学版本批评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来,在新文学运动大潮中,湘籍作家可谓异军突起,成就辉煌。从欧阳予倩、丁玲、田汉、沈从文、周立波、毛泽东等直到今天的古华、谭谈,萧建国,湖南文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著名作家沈从文就曾赞叹湘籍作家“支撑了中国新文学的半个舞台”。为了系统总结湖南新文学七十年来的发展规律,全面地评定其成败得失,康咏秋、华济时等编著了《湖南新文学七十年》一书。  相似文献   

14.
苑旭 《语文知识》2009,(3):18-20
“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初,现代知识分子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以“歌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等人将“歌谣”纳入新文学的建设过程中,对早期白话诗创作和新文学理论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歌谣》周刊也在“五四”新文学建构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在我国的早期译介过程中,受到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构建的影响,在我国新文学发展脉络中具有隐含性的前奏意义。《乌鸦》刚译介到我国,就引起了以《创造周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中心的翻译大讨论,从《学衡》、《沉钟》、《真美善》推出的重译和茅盾的“拟写”这些翻译现象中,反映出我国早期知识分子于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困惑中不同的文化选择以及在不同的文学立场上建构新文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说法很不一致。这种情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也表明了新文学自身的复杂性。 “五四”时期,一些人以为所谓新文学,无非就是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胡适说:“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傅斯年说得更明白:“新文学就是白话文学。”但是,胡适本人又写了《白话文学史》,论证中国从来就有白话文学,如元人戏曲,明清小说……等。按其本意无非是说,白话文学是古已有之的,不必莫名惊诧。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出来了:历来的白话文学是不是新文学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几乎与中国新文学同时诞生,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新文学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对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亿万民众的心理及精神面貌,对文学自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和难以估量的作用,发生了意义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化传统,把文学教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整体上的"社会政治文学”;2.改变了文学形象塑造的重心,使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成为文学形象的中心,使原先受侮辱、受损害、被怜悯、被同情的小人物变成为具有历史主动性的、受尊崇、被赞颂的正面形象;3.使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发生了现代转化;4.引进并创造了基本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系统的"反映论”的文学理论体系,使之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几乎与中国新文学同时诞生,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新文学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对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亿万民众的心理及精神面貌,对文学自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和难以估量的作用,发生了意义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化传统,把文学教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整体上的“社会政治文学”;2、改变了文学形象塑造的重心,使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成为文学形象的中心,使原先受侮辱、受损害、被怜悯、被同情的小人物变成为具有历史主动性的、受尊崇、被赞颂的正面形象;3、使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发生了现代转化;4、引进并创造了基本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系统的“反映论”的文学理论体系,使之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索中国电视剧对美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结合多摸接入理论(Gee,2003)、文化研究、电视剧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首次探索此四领域的交叉领域——新文学时代下的中国电视剧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第一部分讨论两部清宫热播剧《步步惊心》与《甄嬛传》之特色,第二部分利用为期一年的质化研究方法讨论其在对外汉语教学运用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茅盾通过创作、论评、译丛和办刊等文学活动阐扬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类意识。这对开河之初的中国新文学起到了导引和建廓作用,同时肃清了旧文学的流毒,从而使得新文学向着“真”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