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有偿新闻”不是一种孤立的新闻现象,制止“有偿新闻”,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其得以滋生的土壤和环境进行审视和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制订严明的纪律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最终杜绝“有偿新闻”。一、市场经济发展使新闻增加了信息和服务功能众所周知,直接反映经济生活的各类报道,在各新闻媒体所占比重呈日渐增大之势。这同我们党和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报纸上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叫“有偿新闻”。怎样看待“有偿新闻”?这是当前新闻工作中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一目前我国报纸上出现的“有偿新闻”,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零售类。这类“有偿新闻”大多数是记者干的。办法是:你给我钱,我给你写稿。这类“有偿新闻”交易都是秘密进行,悄声无息,极为神秘。 (二)批发类。这类“有偿新闻”大多数是报社编辑部门干的。办法是:由编辑部门出面,找有钱的单位和有钱的个体户“赞助”,与“赞助”者联合“主办”或“合办”或“协办”报纸专栏。近年来,由于这种批发类“有偿新闻”很多,有钱的单位和有钱的  相似文献   

3.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4.
拙作《不能搞“有偿新闻”》在今年8月号《新闻战线》上发表之后,很快就接到一位同行老友的电话,肯定了这篇文章。他说:“这样的文章早就该写了。问题重要,不谈不得了!”又说:“这篇文章倘能早点写,早点发更好。你说出了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想说的话。”听了这番“赞词”,我忙说:“过奖了!不敢当!”想到这些早巳退役的战友,尽管已“归田”多年,但他们心系党的新闻事业的初衷未改,始终关切着事业的发展前途,不能不令人感动。在电话中,他说了不少夸奖的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有的意见还是相当尖锐的。他直率地问我:“什么‘有偿新闻’?事实上是记者在出卖新闻。能这么干吗?”有必要顺便交代一下,我的这位老友,是解放前在白区的进步报纸当过记者的,参加  相似文献   

5.
禁止有偿新闻不可忽视“土记者”黄世娟禁止有偿新闻,主要是对新闻单位和专业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没有异议。但是,笔者同时认为:要彻底禁止有偿新闻,还不可忽视“土记者”,即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以及某些新闻单位聘用的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非正式人员等。据笔者了解,“土...  相似文献   

6.
华西都市报采用“连坐法”制止“有偿新闻”华西都市报是四川日报主办的一张晚报型市民日报。为了杜绝“有偿新闻”,该报制定了“连坐法”,规定:对于任何一篇软广告稿件,每一关都有“枪毙”的权力。一旦在版面上出现,写稿的和编稿的记者、编辑、部主任及签发的总编辑...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不惜重金邀请新闻单位的少数记者,为个人和单位搞舆论宣传。有些记者热衷于搞这种“宣传买卖”,从中渔利。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出卖版面或播映时间,出现了广告与新闻不分的“有偿新闻”。一时间,把新闻业搞得乌烟瘴气。这种花钱“买宣传”的现象,不仅腐蚀了记者队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党的舆论宣传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到了该彻底禁止的时候了。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南海召开的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上,发出了向“有偿新闻”开战的号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会上严肃地指出:“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树立行业新风活动的电视电话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记协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同时也公布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这次电视电话会议可以说是向有偿新闻宣战的又一次誓师动员大会。近些年来,为何有偿新闻屡禁不绝,且有蔓延之势?我们有必要对“有偿新闻”作一些追根溯源的剖析。1*对年的中南海座谈会1993年8…  相似文献   

9.
一年多来,“有偿新闻”在许多地方仍然禁而不绝。这同整个社会大气候有关;但是对“有偿新闻”行为性质的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实在也是个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搞“有偿新闻”就是把新闻当作商品来买卖,因而慷慨激昂地反对新闻具有商品属性。那些热心搞“有偿新闻”的人,也就将计就计地接过商品交换的概念,把它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为自己搞有偿新闻营造避风港。“有偿新闻”究竟是不是新闻的商品交易、究竟是不是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的表现?对这一问题实在很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要使新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禁止“有偿新闻”。问题要解决得好,在观念和思路上就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定义 “有偿新闻”这一概念是中国特产,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产地是中国且以汉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外,还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与讽刺的否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在“有偿新闻”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表达的实际上是文字本身所表现的与语义相反的含义,性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有偿新闻”乃是“非新闻”,是排除于新闻之外的,或者说不被承认为新闻的东西。所以,绝不能把“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有偿新闻”这一概念,就必须弄清它的内涵,也就是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就笔者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收费新闻。它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只是因为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的同时,向新闻源收了费,玷污了新闻。 二是新闻式广告。其内容含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份量不够。要变成新闻,就需要记者、编辑“扶一把”,通过某种“好处”或“好处费”搭桥,这类仅有一点新闻味的东西,属伪劣产品。 三是纯粹假冒新闻。其形式是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这里说的“有偿新闻”,泛指以记者通过受礼、拿红包,或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采访便利(报销远程车、船、机票,甚至报销游山玩水的票据)为前提做出的新闻。说白了,这样的稿件是含了“金”的,含了被宣传单位的支出,也含了被宣传单位的用意。新形势下,有偿新闻的形式又有所变化和“发展”,有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19日,衢州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社会不小的反响。报社把抵制“有偿新闻”的《记者守则》10条登报公布,请读者监督,并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堂堂正正做报人,像像样样办报纸。衢州日报公开登报抵制“有偿新闻”,比中央明令禁止“有偿新闻”要早半个月,这是该报长期不懈抓新闻队伍建设,抓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举措。如何抵制“有偿新闻”?报社党委是从学习理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19日,衢州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社会不小的反响。报社把抵制“有偿新闻”的《记者守则》10条登报公布,请读者监督,并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堂堂正正做报人,像像样样办报纸。衢州日报公开登报抵制“有偿新闻”,比中央明令禁止“有偿新闻”要早半个月,这是该报长期不懈抓新闻队伍建设,抓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举措。如何抵制“有偿新闻”?报社党委是从学习理  相似文献   

14.
“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不论是对党的新闻事业,还是对新闻队伍,都产生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新闻由此会出现有悖真实、客观、公正原则,久而久之,将会极大地损害新闻事业的信誉。再者,“有偿新闻”的出现,对新闻队伍侵蚀更大。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引诱下,许多人愿意当记者,不愿当编辑;不少记者、编辑忙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7,(1)
秦中随笔“有偿新闻”如今在新闻界泛滥成灾。有的把广告以“专访”、“专版”、征文的形式出现,蒙骗受众;有的传媒机构干脆成立专门班子搞“有偿新闻”,对稿件明确规定了收费标准。一些传媒内部的部门和驻外埠采访单位为“有偿新闻”设立小金柜;一些驻外埠记者与驻地...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 ,一家省报在头版发了一篇本报记者与一位农民的对话。稿子短小精悍 ,道理讲得很是精透。特别是这位农民的谈话 ,妙语连珠 ,很有特色。不想 ,此稿竟在当天“编前会”上评选本社好新闻时落榜。事后 ,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私下承认 ,在那篇稿子中 ,他动用了“文学创作”的手法 ,虚构了一些情节。对话中农民的语言基本上也是记者编出来的。这位同志自己痛心疾首地说 ,这篇文章中不了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违反了新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真实。这对自己颇有警醒作用。我以为 ,这件事对我们记者来说 ,也颇有警醒作用。我们有些记者写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有偿新闻”这个怪胎何时滋生于何地,大概无人认真查考过。但有一点大家或许没有异议:这种社会现象在今天愈演愈烈了。有偿新闻:给钱就给报道,给钱多就给多报道……一句话,钱稿交易也。有人形容现在的某些记者是城市街头上的那种“投币式电话机”,没钱塞进去就打不通。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的要害在“有偿”。“有偿”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果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四类“有偿”,即政治(权利)有偿、经济(物质)有偿、人情关系有偿。还有一类,则是这三者的结合:政治、经济、人情的多重利益有偿。由此可见,“有偿新闻”可分为四类:“政治有偿新闻”、“经济有偿新闻”、“人情有偿新闻”、“多利性有偿新闻”。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上的某种报偿,新闻媒体或媒体中人提供传媒和新闻形式为他人所用,这就是“政治(权利)有偿新闻”。这种新闻在西方新闻界是存在的。这类“有偿新闻”的制造者,为有权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偿新闻现象已经受到新闻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系列严禁有偿新闻的规定、制度制定出来,并得到认真的贯彻。显然,有偿新闻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但是,在一些媒体上,依然没有绝迹。这种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界的声誉,降低了群众对一些媒体的信任度;在新闻单位内部,也涣散了人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现象,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存在的有偿新闻现象,从责任主体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少数编辑记者的个人行为。他们利用职业的方便,迎合社会上一些人的需要,撰写和发表广告式的新闻稿件,谋取个人利益;或者借写批评稿,与被批评者讨价还价,索取报酬,本质上是一种敲诈行为。这种“单干”的有偿新闻现象,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明确禁止和谴责的,已受到了有力的抑制,即使还有少量存在,也已转入“地下”。另一类是某些新闻单位或部门的集体行为,他们为了维持媒体的生存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违反“编辑记者不得参与经营活动”的原则,直接把创收任务分配给部门和编辑记者,甚至把能否完成创收指标列入考核项目,致使编辑记者被迫从事广告或隐性广告的操作。这类有偿新闻由于有在一定范围内似乎“合法”的外衣,收入又不完全归个人所有,即使被发现了,也可“  相似文献   

20.
“有偿新闻”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新闻界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蚀剂,它玷污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崇高声誉,使新闻界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部门一再发通知、下文件,三令五申杜绝“有偿新闻”,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要根除“有偿新闻”,必须先从根本上弄清“有偿新闻”出现的条件,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偿新闻”说穿了,也就是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新闻领域。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正常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并没有市场。西方的新闻单位尽管十分注重与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