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认为汉语介词可以作为不同类型主题的标志,包括作为语域式主题、论元共指式主题以及论元式主题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介词激活其附着言语成分主题性的四种情况,然后讨论介词主题标志功能的语用、语义以及句法动因。本文认为介词作为汉语中最有争议的虚词类别,在不同语体中的功能表现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论元是指带有论旨角色的名词短语。在汉语句法中,论元角色往往和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宾语作为必要的句法成分之一,其论元角色往往是受事。但除了受事外,其论元角色还可以是处所、工具、方式。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作为理论背景,对宾语的多种论元角色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机制进行认知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关系化提升理论框架下(Vries,2002)研究英汉语关系结构的句法生成。分析证明,关系化提升法对英汉关系结构的生成具有充分一致的解释力,英汉语带论元关系从句的关系结构其生成方式原则上相同,都是通过算子/空算子移位和核心名词提升操作生成的;区别在于,汉语关系结构的生成需增加最后一步“残余移位”(remnant movement):把关系从句移至Spec—DP,以生成A结构;或者移人限定词与核心名词之间,生成B结构。  相似文献   

4.
形比句是比较句的一个类别,指谓语是形容词及形容词性成分的比较句。从语料的调查来看,东汉至宋代汉语形比句中,比较点的句法位置主要有四种,即比较主项后、小句句首、比较客项后、分别位于比较主客项后,其中前两种句法位置的使用最为频繁。在用量和使用比例上,这些句法位置的比较点相对周秦至西汉有一定的变化。东汉至宋代汉语形比句比较点句法位置的情况基本保持到了元明清汉语中。  相似文献   

5.
福州话连读变调域的构建机制分析对汉语句法-音系互动关系研究具有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变调域的构建体现了形态-句法因素、韵律结构要求和变调规则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句法因素是借助韵律层级单位起作用的,不同方言点中起凸显作用的韵律单位以及参与韵律单位构建的句法因素具有类型化差异。福州话连读变调域研究中的修饰语和论元的区别、词汇管辖、制约条件交互作用等理论视角对其他闽方言点中的连读变调域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句子序列中,处所成分跟中心动词之间具有动态的语义和句法联系。在确定汉语句子具有三大层级(基础层级、扩展层级和派生层级)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现代“移位”理论,以动态的眼光,考察处所成分由状位移向动词后宾位的各种情况,主要说明了促使或阻碍后移位发生的诱发因素和限制条件,讨论了移位后处所成分的层级分布、语义变化强度以及它作为动词论元的句法和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五灯会元》中的副词“都”作封闭式的调查统计研究,重点考察“都”的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问题。《五灯会元》中的“都”主要表示范围,与现代汉语中总括副词“都”用法相近,而表程度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并出现表示主观语气的新兴用法,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在句法上,“都”常与否定词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肯定形式共现,它所修饰的中心成分结构形式多样;在语义上可指向主语、宾语、处置对象、状语、兼语。  相似文献   

8.
汉语动词"晕"在与其它动词合并之后形成特殊的论元结构及题元角色,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文章在解释题元理论相关原理与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晕"的语言事实和语义特征,分析动词"晕"和合成词"动词+晕"的论元结构及其句法特征,期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语义解释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语是以主题系统、英语是以主语系统为主的语言:汉语是意含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意合中的主题和形合中的主语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分别和主题系统关照下的意合句法特点、主语系统关照下的形合句法特点相一致。弄清楚以上所有特点有利于英汉句子的互译。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VV式和V-V式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对二者作一明确区分将有利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本文以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为基本点,结合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重点分析了VV式和V-V式在特定情况下句法功能上的差异、结构生成过程中的差异、能否反复重叠的差异;同时也指出了它们在语义表达及语用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构式的形式、意义或功能的任何一方面变化,都会产生新的构式。这些构式相互关联,形成以核心意义为原型的构式网络,或通过“家族相似性”形成构式链。语素构式、词汇构式、习语构式和论元结构构式中的形义匹配都存在原型效应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含有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的“V+着”存现句都仅仅表达事物的存在状态这类单一认知行为。但文章认为,这两类存现句在如何实现存在状态方面有着本质不同,而这种差异可归因于汉语语素“着”具有的两种语义属性:持续性体态义和附着性实质义。文章基于引元结构理论的分析显示,非作格动词存现句具有高位引元结构,而及物动词存现句具有低位引元结构。基于引元结构理论的分析适切地实现了两类存现句在语义蕴含、构词形态和句法推导三方面的完美匹配,因此是兑现最简理念的更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交际之中,而学界却无法对其形成给予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则为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认为构式压制使动词受事宾语缺省,非受事成分得以进入构式,并对构式产生词汇压制,从而赋予构式多重构式义。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大量存在是受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语素的切分是各种语法理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汉语语素的切分与提取存在各种争议.对汉语素切分中存在的问题,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汉语语素提取中的双项对比、不定位双项对比以及剩余语素的解释力,提出汉语语素切分的两个必要条件:1.平行;2.切分出的最小音义结合体能够在构词层面直接参与构词.此外,从共时角度,在重新认识汉语语素的基础上提出汉语语素的切分程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厘清汉字是语素文字说首倡者与赞同者的不同观点,其次,本文发现,在同一个汉语语素形式下,其内容的或然性、多项性是普遍现象。这些或然的、多项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语素内容的进一步分辨,是由汉字来完成的,而不是汉语完成的。汉字是语素文字说赞同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把汉字的析义功能先记到汉语头上,然后再来考察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是我们在讨论语言与文字时容易常犯的一种错误。  相似文献   

16.
"语素化"是指语言成分由非语素到语素的所有变化过程.本文主要讨论语素以下的语言单位中的音节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被赋予一定意义以后的语素化.语素化的类型主要有包括联绵词的音节语素化、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字母词中的字母语素化和数字、字母重新赋义而语素化.  相似文献   

17.
汉语单音节词引申情况复杂,最能反映词义引申情况,当它变成语素构成合成词时,仍能反映词义引申发展,不成词语素的引申义也颇能反映词义引申变化;与英语词引申义对比,语素能与英语词相对应。因此,分析词义引申应扩展到语素。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存在对语素义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语素义与词汇义的关系,指出了语素义教学的重要性,讨论了需要重点教学的语素范围,提出了语素义教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敬谦语素是一种语法现象,修饰或限定表示动作、行为的语言成分的敬谦语素是副词性敬谦语素。副词性敬谦语素也是语义布控下的类聚现象,根据语用类聚的情形,对明清时期的副词性敬谦语素进行归纳,可以得出九类,它们构成了近代汉语中副词性敬谦语素的主要语用语义类别。  相似文献   

20.
汉英表量差异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汉语和英语中的表量结构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其 异同做出解释,旨在揭示存在于语言与非语言的知识、信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