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举格式“A是A,B是B”所反映的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例证法描写现代汉语“A是A,B是B”格式和它的一般特点。通过修饰语和这个 格式在语境里的分布,揭示这个格式的各个结构成分的语义和类别、这个格式的结构义都可以产生 变化甚至质变,从而发现现代汉语语法中句内句外环境作用于格式和结构义的新现象,为语言理论提供概括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A不A,B不B"是汉语中一种凝固的格式,如:男不男,女不女;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本文对这一格式的语表特征进行分析,将其置于篇章层面来研究。  相似文献   

3.
伍艳  王晓敏 《文教资料》2009,(36):29-30
四音节的“一A一B”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固定格式.而且这一格式还在不断发展中。本文试图在对大量“一A一B”的固定格式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讨论哪些词语可以嵌入这一格式.A、B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并总结出这一固定格式的语用、语义与修辞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有A无B”是由动词“有”和“无”前后呼应构成的一种固定格式。能进入“A”、“B”位置的可以是名词、动词或者短语;该格式能够充当谓、定、状、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从语义角度看,“A”、“B”之间有着不同的语义关系,“有A无B”格式也存在着不同的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有大量的"不男不女、不人不鬼"等"不A不B"格式,这种格式从汉语史角度研究很少。本文考察甲骨文、金文、《诗经》、《左传》,研究早期"不A不B"格式产生和发展的面貌。"不A不B"格式产生于金文时期,格式中的"不"作为否定词用法现代和先秦相同,但先秦的"不"有的相当于前缀,意义不是很实在。  相似文献   

6.
许多像"不痴不聋、不卑不亢"格式的成语,我们把它叫"不A不B"式成语。文章主要从"不A不B"格式成语的来源探讨成语"不A不B"格式中A、B的特征,成语的感情色彩特征以及成语的变式等。  相似文献   

7.
"现A现B"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框式结构,它由两个固定常项"现…现…"和A与B两个变项组成,变项多由单音节动词语充当,而且结构对动词语在语义上有一定的选择性。"现A现B"分为顺序式和倒序式两种语义格式,分别有不同的格式义,前者A、B所表示的动作相继发生,语义上有逻辑顺承关系;后者A、B动作发生时间的先后与前者相反,在语义上是目的——行动关系。两种不同的格式在选用时除了受格式义的制约外,还受主观评价倾向和具体语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不A不B"与"没A没B"两种格式都是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相袭沿用而形成的固定结构,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否定副词"不""没"与形容词、动词结合的语义特征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形容词(形素)、动词(动素)分别嵌入"不A不B"与"没A没B"格式后在语义关系方面的异同之处,并找寻了两种格式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A就B”格式是一个具有多种语用意义的格式,对它的研究多是从关联词、虚词用法和复句的角度进行的,缺少对语用意义的揭示,不便于留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该格式包含丰富的语用意义,而产生语用意义的主要条件是“一”、“就”的语法意义和说话人的主观尺度。这种格式的表义范畴,能表达短时义、长时义、量多义、规律义、非凡义、容易义和因果义等七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丽芳 《现代语文》2007,6(11):35-37
一、引言 "A是A"格式是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格式,它所表达的意思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或许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把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来讲,就属于比较难的一类了.  相似文献   

11.
原型语法格式"X不是A,是B"前后分句之间具有并列或者转折的语义关系,其中A、B词项属于同一语义范畴,具有一致性。演变后的一些"X不是A,是B"格式前项中的"不"是假性否定,意在强调前项所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推出后一分句表达者的真实意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正是"X不是A,是B"原型语法格式演变后表示假性否定的一种,学界对这类表达格式的辞格归属曾争论不休。由于前后分句语义上密切相关,又有基于因果关系联想的心理基础,且词项A、B与同一个动词分别构成正常、超常的语义搭配关系,因此判定为拈连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有A无B"是现代汉语中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的四字格框式结构,该结构中变项的选用与组配需要接受认知关联的条件制约。整体构式表义大致分为双向加合、单向否定、叠加复综、逻辑关联、修辞转移等五种类型,而单体独用、双体合用和双向循环则是其动态语境分布的主要样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举出大量语言实例基础上,考察了"没A没B"和"无A无B"两种语型,分别在结构、语义、声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辨析,以便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和运用。两种语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皆可转换成"没AB""无AB"的形式,且都具开放性和能产性。"没A没B"偏向口语化,多含贬义色彩,"无A无B"偏向书面语,可表示贬义也可以含褒义色彩。"没A没B"表示斥责或抱怨时,最后一个字常为三声(上声),调值为214的较多。包含褒义或中性义时,"无A无B"中最后一个字,常为四声(去声),调值为51的较多。AB的声调大多都遵循"阴阳上去"的顺序。  相似文献   

14.
"小A小B"作为类固定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作为其中的可变成分A、B值得研究,文章主要从两者的构成及关系进行描写和分析,以期对该格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比分析回声拷贝结构"A就A"的变式"A就A吧"和"A就A呗"的异同,从句法和语义功能进行考察,发现"A就A吧"多用于表达消极让步义,"A就A呗"多用于表达轻松玩笑义。更进一步发现二者格式语义功能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吧"和"呗"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它出现较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大量应用,如不稼不穑、不丰不杀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从"不A不B"格式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句法功能、语用价值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展示其主要的研究成果,探讨"不A不B"格式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构成、分布及语义等方面全面考察“不A不B”格式,着重分析这一格式的语义特征。“不A不B”格式中A、B的意义关系有相对、相反、相近、相关四类,A、B意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A不B”的语义差异,同时,受语境影响,相对类“不A不B”往往产生语义偏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假设句式典型句式的"要是A,就B"属于因果类复句中的一种。根据A、B间的关系我们将这个句式分为三类:A、B具有顺向制约关系、非制约关系、逆向制约关系。文章分别讨论每种关系在大脑思维中两种不同的认识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  相似文献   

20.
"很A很B"是以"很黄很暴力"为原型形成的流行格式."A"和"B"在音节和词性选择比较自由,"很A很B"可以进行组合式、并列式和拆分式扩展;"很A很B"具有多项意义强化功能,成为一个表达整体概念格式;"很A很B"主要运用于广告、社会评价和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