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具有两重理性, 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内在统一。而我们长期以来在对待实践标准的问题上, 存在着只求价值无视真理或只求真理无视价值的错误倾向。邓小平提出的 “三个有利于”, 科学地把实践的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 也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 是坚持实践标准真理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基本原理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坚持群众主体化、教育分众化、形式民族化和理论实践化等基本原则.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三者关系,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逻辑证明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作为标准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实践应当被理解为整个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总体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坚持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的显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也是小平同志在思想领域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邓小平理论中的创新思想具有四个特点: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坚持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相统一。邓小平的创新思想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积极地实践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结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总体原则和方向上,邓小平理论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这四个统一分别构成了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前提条件、出发点、核心和最终归宿。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人们都这样说。这种说法也不错。但如果把哲学仅仅理解为世界观的学问,认为世界观不包含价值观,或者认为价值观与世界观是没有关系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世界观不仅包含价值观,而且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世界观是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真理观、历史观、价值观的统一,这就是阅读王文明教授新著《实践唯物主义价值论》一书所得到的重要启示。世界观、真理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本质上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世界观是关于事实(狭义的事实)世界的总观点和价值世界的总观点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录魂,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而“一国两制”构想正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香港回归及一年顺利运行的实践进一步表明。这一构想由于尊重历史、承认现状,所以它必然得出真理性的认识来指导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与价值导向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真理性是实现价值导向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导向性是真理性的目标导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标准需增加"美"的标准,并要接受实践和逻辑的检验,还要兼顾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主旋律教育,并通过群众路线善于发现和制造"美",实行美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实现真理性与价值导向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概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 深刻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两个行”的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真理意蕴。其中,“马克思主义行”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具体性与发展性。从“一个行”到“两个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与发展真理、追求与践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统一,以及对理念论、教条化、独断论等错误真理观的自觉拒斥。“两个行”蕴含的真理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昭示着21世纪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前进方向。具体来说,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以人民立场为根基,以实践检验为路径。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在实践中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第一,坚持实践观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为邓小平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注重总结经验,不断深化认识,从最基本的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强调必须联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开展创造性的实践;第四,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真理尺度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邓小平理论就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2.
真理是有价值的。真理的价值性在于真理具有认识功能、实践功能和社会功能 ,它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成功地变革社会。“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它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人的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 ,也就是人类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发展的历史。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 ,关键在于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 ,从而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主体性的缺陷 ,也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否认客观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嬗变是必然的。为此 ,就要研究主体性原则 ,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这样 ,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4.
“实践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使人们从“左”的思潮和“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中摆脱出来;同时“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的确立,有利于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实践标准所蕴含的认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实践本身性质和哲学理论的逻辑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改革邓小平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所在。邓小平理论教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独立自主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坚持独立自主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准把握客观实际、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的成果,其价值起点是“为民”、实现过程是“靠民”、价值旨归是“惠民”,整个践行过程体现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原则。处于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独立自主真理性与价值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着眼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把握并处理好其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并最终回归落脚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实践标准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标准的观点、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深化,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主体在真理性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的能动性作用。主体是有头脑、能思维、具有社会本质的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或人的集团。主体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属性。主体的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人类主体等。深入探究主体的相关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之必须。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实践背景下,对中国社会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新的回答和阐发,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把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是一种新的发展哲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核心内容,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坚持了实践高于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的主体性和主体利益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辩证统一。成为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