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嵩焘所主张的“本末”论,“本’指的是立(治)国之“本”,也就是希望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末”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郭氏的“本末”论,是洋务思想史上最闪光的一页,虽在他所处的时代无法实施,但仍不失其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术界一贯祟尚学问家的“道德章”,“道德”永远放在“章”之上。大奸臣严篙的字不是写得不好,可是书林书碑中不会收他的字,大汉奸汪精卫的诗写得也不是没有一点功力,可是谁会称他为诗人?苏轼说“如其人”,可谓一语言中的。为人不好,章再好也臭了。所以要做学问必须先学做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章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操的综合表现,思想品德有欠缺,章就好不了。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未”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与“末”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产业结构理论的特有范畴,通过对不同本末观的比较分析,可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产业结构选择的主流思潮及其主要特征。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探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本末现的演变.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的爱国思想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他把“救亡”与“改革”相结合。改革要师法西方,“师夷”为了“超夷”;从“忠君”到“叛君”,“爱国”是同“恤民”、“爱民”相一致的。他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说,谭嗣同是清末社会变动中,昭示改良主义末路和开辟革命先河的重要过渡人物,那末他的真诚而炽热的爱国思想,正表现了这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郭象是魏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他“万物独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裴頠的理论难题,其理论内容含有二重性,印既反对“造物主”的存在,又否定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他的“独化”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蕴涵了平等的思想,但最终走向了无可奈何的“命定论”。  相似文献   

7.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名的改革思想家,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西化,把两种化置于平等地位,他对中西两种化的态度,总的倾向是中西融合而不是中西冲突和对抗。他认为西方化“由外而归中”,与中国化相融合可生成一种“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的新化。郑观应的“仿泰西,复三代之法”重点在于引进西方化,因为西法是具体而详实可行的,在代之法是遥远而含糊的。可以说,郑观应对西方化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吸取的积极态度。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先驱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阿加林至今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多余人”典型。他以其独有的特征进入俄国文学“多余人”链条。他前面的“多余人”没有一个这样“全盘西化”而又无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他又远无前面“多余人”那种实践真理的行动和勇气,连一次“改革”失败的尝试也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阿加林提前敲响了“多余人”退出历史舞台的丧钟。“高谈阔论”先进的西方,是19世纪前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时髦”的风尚,而作家又使阿加林比任何一个“多余人”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几乎近于苛刻地描写了这位“临时英雄”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作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出使期间对西方社会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以此为参照,联系中国实际,对“华夷之辩”、本末之序、人心风俗等和学习西方有关的传统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中国的求强求富有着独特的、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以《训》为唯一文章思路,各篇均论及音乐,思想十分丰富,涉及“无有”、“本末”等诸多矛盾关系。本文就“无有”、“本末”总结论述《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以德治国”思想,在吸取前人优秀理论成果和批判宋明理学禁欲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治与法治要本末相依、主辅结合而不能相割裂,德教要遵循“性教一贯”的原则和“循情”、“顺性”的方法而不能空洞说教,德教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官德上,要使官吏能从内正心明志而不受“物之浊”。这些极富创见性的见解,对我们深刻理解江泽民“以德治国”方略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桑弘羊的商业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重商思想和商业管理思想两个方面。他认为商业是致富的本源,农工商应全面发展,“本末并重”;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由放任也会带来许多弊端,主张实行国家调控、发展官营商业来解决。但其商业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柯林武德(R.G.Colingwood,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谓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对象。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必须首先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他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历史学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话说父亲     
父亲是一个话剧导演,再加上他那一副很不知人事世故的样子,便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真正是一派天然,再没有比父亲更不会做人的人了。他甚至连一些最常用的寒喧絮语都没有掌握,比如,他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见面时,郭叔叔说:“你一点没老。”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管理思想,现在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客观地说,将“人”看作是“资源”,的的确确是管理思想的一大进步。西方人受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视人犹物。在企业管理思想史上,犹以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为代表。泰罗认为:要使企业管理效率提高,关键是要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成为企业这部运转精密的大机器中的一部分。”他非常强调专业化分工,主张工人的每一个操作都应当标准化、  相似文献   

16.
有人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儿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相似文献   

17.
“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与孙中山从顺应变局这个基本点出发,反对闭关锁国、守旧排外,主张主动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走向世界,以达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的目的。其共同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民族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实学精神。由于政治属性、自身学识和经历、所处社会历史环境和思想文化背景不同,郭、孙二人在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明显差异:郭嵩焘主张通过对外开放,吸纳西方物质“长技”、“朝廷政教”和“人心风俗”来补充封建专制政体与封建纲常伦理;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代之以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以“图中国之富强”,达到赶超西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教育思想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启蒙家。他的“人的观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以往,人们只重视他的文学观,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研究的不多。其实,周作人重视“立人”,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话题。与鲁迅等思想启蒙家不同的是,周作人关于教育的论述要具体得多,并且大多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周作人学贯中西,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十分熟稔,常用西方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不可随便     
相传,我国的大文豪郭沫若爷爷对散漫随便的习气十分反感。一次郭爷爷回家乡,一个平时作风散漫懒惰的乡亲向郭爷爷讨墨宝,郭爷爷问他要写什么,他漫不经心地说:“随便。”郭爷爷眉头一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