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宇  邓宏宝 《成人教育》2022,42(6):88-93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的灵魂,也是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工匠组织自我约束、企业家文化传统、新教伦理“天职观”和古典哲学思想启蒙促进了德国工匠精神的发端。德国工匠精神的现代意蕴主要体现为认真踏实、质量至上、精益求精和匠心独运,其传承与弘扬得益于政府在提高工匠社会认同和经济待遇、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与生产标准、深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重视企业实训中规范处事习惯的培养等多方面的作为,我国可借鉴相关理念与举措,推动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一书认为,工匠精神培育是构建未来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思想基础,个体因素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激发力量,环境因素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支持力量,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互动是工匠精神内化的维持力量。职业教育助力工匠精神培育可围绕“匠心”“匠行”“匠品”等内容,通过专题教育、课程渗透、文化浸润、活动养成等路径开展实施。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呈现出基于技术过程的独特内涵及时代特征,与高职德育存在内涵相融、价值相向、路径相通的内在关联。在高职德育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目标“重技轻德”、主体“德智分离”、路径“显隐失衡”、机制“自发松散”等四重困境。为促进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基于德育共同体理念,从协同“德技并修”育人目标、协同“德智融合”育人主体、协同“同向同行”育人机制、协同“显隐结合”育人平台等四个维度,探索高职德育中工匠精神协同共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精神品质,建设技能型社会必然要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更是使命担当。当前,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面临积极观念缺失、体系不完善和有效培育实践缺乏等困境与挑战。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原则与策略为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新视角。从“知情意行”等四个维度入手,通过意识植入、体系深化和实践拓展等三维驱动,让学生做到“知其意、通其情、攻其难、坚其行”,最终育成具有“匠心、匠情、匠志、匠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高质量人才育成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是一个综合目标层面、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系统性概念,体现的是劳动者对“德艺双馨”的人生追求。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立德树人任务完成、良好社会风尚形塑等多重目标。面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的教学理念误区、协同意识薄弱、话语内容粗糙、培育方式单一、学生价值观念偏差等问题,有必要通过理念纠偏、模式再塑、内容整合、方式活化、素质强化等多维路径,推动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重拾“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透过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阐述了“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耦合性,结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囿,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价值导向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论证,提出以“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三个建议,切实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终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培养新型高素质工匠人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为描述我国近十年工匠精神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上的147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热点包括“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国制造、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关系“”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大国工匠精神培育”等五个方面。研究趋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5年处于起始阶段,探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价值;2016—2017年属于快速发展阶段,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2018年至今为平稳发展阶段,主要探讨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等融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四个维度构建由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工匠精神认知调查问卷》,对成都A职业技术学院495名学生和76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四个维度上,学生对专业技能认可度较高,对其他三个维度的认可度较低;而教师在四个维度上均认为学生实际情况不足,由此反映出职业院校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理念有待改进、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强化、学生自制力培养有待加强,进而提出提升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能力的建议:构建三位一体“工匠精神”培养体系;营造厚植工匠文化的校园环境;坚定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调查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然后在分析造成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将培养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培养理念,构建了“基于价值相关主体的多元并行互动”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通过“多合一”的工匠精神培养手段,以期实现将高职生培养成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确定的一个战略方向和目标,“大国工匠”的提出是为了配合“实体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没有“实体经济”的需求,难有“大国工匠”人才的涌现,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大国工匠”,就难以形成“实体经济”的基本态势。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兴起让“工匠精神”再度成为时代航标。“工匠学堂”的育人概念、思维和方式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就是培育“大国工匠”,但如何确立“大国工匠”的培育目标,如何转变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使之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基本理念和标准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摆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规划“工匠学堂”育人路径,通过探索分析,继而形成初步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星 《职教通讯》2019,(10):38-43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一种精神,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发展理念,一种传承品质。因此,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时代之需、学前教育发展之需,也是中职学生专业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德国的工匠精神培育,源于其“双元制”的特色课程建设,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经验,对于贵州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阐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含义和历史溯源,分析了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工匠精神,并对这种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的工匠精神予以具体分析。在中职院校中对教学实践的工匠精神进行探索,对实践中可以选择的培训方法进行探究,并提出合理化的策略与建议,以供参考。本文结合中职院校的基本情况及学生的培养特点,对如何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工作展开研究和实践,同时文章最后对工匠精神与教育结合的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进一步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概念的再考察段中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社会形态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种种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弄清这一概念含义的关键在于区分开马克思著作中“社会形态”与“社会形式”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以及“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两个...  相似文献   

14.
《周易·系辞上》提出的“制器者尚其象”理论,是中国科技思想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周易》论及的“制器尚象”,涉及中国科技思想中“器”、“象”等概念。古今对此的论述,反映了中国文化与科技思想的一贯精神,本文以此为题,讨论了《周易》中的图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首先简单阐述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其次对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最后从构建精神土壤、追求精益求精、强化职业素养三方面入手,针对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相契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进行简单探析,以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不断延续升华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力求为社会输送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生产与发表了许多建制性概念,其中田野政治学是极为重要的一支,徐勇发表了“祖赋人权”、“家户制”、“关系叠加”等概念。田野政治学的活力与价值在于,重新发现了田野经验中的中国话语,将土生土长、本土性的中国话语提炼和改造为中国政治学的学术概念。本文旨在从现象学的“语言-分析”角度对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进行社会科学认识论的探讨,认为“祖赋人权”、“家户制”、“关系叠加”概念来自于日常生活语言的拣选,将这些话语/概念纳入不同处境空间将形成更丰富的概念含义,同时理念型及因果适当性与意义适当性的辩证运用将增强其解释能力。破除既有理论的束缚,回到经验实在本身,质疑常识并改变提问方式,将促进中国政治学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甚至去学科研究,生产出更丰富的中国本土化政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高职语文课程中,通过对中外古典文学的教育渗透,使学生将敬业奉献的从业价值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更加深刻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锻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含义和丰富内涵,以及对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探索提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为培养和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型工匠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5位国家、省级工匠的访谈,发现工匠精神的养成系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氛围奠定情结,个体特质催生坚守,专业培训助力精业,师傅示范浸润品质,社会环境激励创新。其形成机理为:个体因素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激发力量,环境因素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支持力量,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互动是工匠精神内化的维持力量。为推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当前要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强化责任担当的意识,注重规范技能的训练,优化工匠精神培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实现制造强国的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匠人才的职责,必须承担起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的任务。基于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可以从国家、社会、企业和学校四个层面,探索高职院校通过将国家弘扬工匠精神的理念、社会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要求、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全过程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好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需要一种精神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这就是“工匠精神”。但是,在传播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教育改革的新命题。文章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在对工匠精神的传播方式与路径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指出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传播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而提出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中长效传播机制的构建策略,即从“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教学媒体”“效果评价”“传播环境”等要素入手,构建规范合理的传播秩序,促进“工匠精神”的长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