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38年4月,日寇在台儿庄遭到惨败之后,野心不死,调动更大兵力,企图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铁路,扫荡华北;切断陇海线,以夺取武汉。因此,徐州会战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奔赴前线武汉新闻界为了实地采访徐州会战的情况,组织了战地记者团。其时,我作为一个华侨记者,怀着抗日救国的革命热情,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云南仅用28天就征调滇军老兵组建第六十军,辖一八二、一八三、一八四三个师,每师下辖两旅,每旅下辖两团,共约4万人,由卢汉统率,于10月5日在昆明巫家坝誓师出省抗战。随后云南又组成第58军、新3军出省抗战,8年间先后派出至少42万人,转战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参加徐州会战(时称鲁南会战)、武汉会战及中国第九战区的几乎所有重要战役。8年间,出省抗战滇军屡创歼敌夺城功勋,也常陷苦战血战,数次悲壮重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壮怀激烈,共赴国难,伤亡官兵至今无法得出具体数字。徐州会战是出省抗战滇军参加的第一个战役,第六十军官兵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坚忍不拔,予敌重创,首战即打出滇军气概,但全军近一半将士埋骨鲁南。此战后,十二个团兵力仅剩五团,三个师被迫整编为一个师。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陆军六十军一八二师鲁南会战战斗详报》,真实再现滇军浴血杀敌、守土卫国、不畏牺牲的爱国史事,整理编录此战报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云南仅用28天就征调滇军老兵组建第六十军,辖一八二、一八三、一八四三个师,每师下辖两旅,每旅下辖两团,共约4万人,由卢汉统率,于10月5日在昆明巫家坝誓师出省抗战。随后云南又组成第58军、新3军出省抗战,8年间先后派出至少42万人,转战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参加徐州会战(时称鲁南会战)、武汉会战及中国第九战区的几乎所有重要战役。8年间,出省抗战滇军屡创歼敌夺城功勋,也常陷苦战血战,数次悲壮重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壮怀激烈,共赴国难,伤亡官兵至今无法得出具体数字。徐州会战是出省抗战滇军参加的第一个战役,第六十军官兵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坚忍不拔,予敌重创,首战即打出滇军气概,但全军近一半将士埋骨鲁南。此战后,十二个团兵力仅剩五团,三个师被迫整编为一个师。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陆军六十军一八二师鲁南会战战斗详报》,真实再现滇军浴血杀敌、守土卫国、不畏牺牲的爱国史事,整理编录此战报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三十年了。长期以来,范长江同志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的回忆中,他三次对我的谈话,使我终身难忘。坚持战斗岗位第一次谈话是在一九三八年武汉陷落之前,约在七、八月间。那时我才从西战场八路军五台山总部绕道西兰公路回到武汉,而他是经历了徐州突围和江西赣北战斗之后回来的。最初,他关心着在华北战地的摄影记者小方和通讯记者邱溪映等的下落。不久,忽然有人告诉我,长江决定离开《大公报》。当时我们不同意他在紧要  相似文献   

5.
<正>八年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坚忍不拔、共赴国难,用血肉换取的伟大胜利。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云南立即主动请缨,先后组建第60、58军和新3军等3个军,总计40余万人出省抗战,转战华东、华中地区,参与徐州、武汉、南昌、长沙、常德、长衡会战等二十余次大战役和难以计数的师团级战役及守备战斗,在屡建功勋的同时,付出牺牲一、二十万人的代价,部队数次伤  相似文献   

6.
武汉会战影像资料存世不多,其中一部日本战争纪录片——《战斗的士兵》从基层士兵视角,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武汉会战直至汉口沦陷全过程,殊为珍贵.  相似文献   

7.
张谞 《湖北档案》2006,(3):37-37
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是继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一次重大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投入了包括第五战区、第九战区的三十多万精锐部队,日本投入了侵华日军的主力第十一军的十余万部队,在荆楚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反复拉锯血战,来回厮杀.虽然日军最后攻陷了宜昌,但是中国军队也给予了日本侵略军沉重的打击.就在这次战役中,著名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成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军衔最高、职位最高的中国军人,也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疆场的最高军队将领.  相似文献   

8.
樊惠甫(1894-1979),字哲山,浙江绍云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工科。辛亥革命时在光复杭州战斗中任敢死队分队长。1938年3月至5月率第四十六军参加徐州会战。8月5日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1939年参加了南昌会战。这里辑录的樊氏日记自1938年10月起,至11月止,选自樊氏遗稿。日记前有樊氏自己的一段按语,兹一并照原样刊出。是由樊氏之哲嗣樊元武整理的。一九三八年秋我从江北车四十六军由敌后打回武汉,升任第十二军团长,为何应钦等所排挤,将所属三个军调开,命令带一个特务连到岳州,监督构筑湘北鄂南国防工事,安坐岳阳楼看…  相似文献   

9.
1965年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周总理对应邀出席宴会的著名电影导演成荫说: "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个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相似文献   

10.
1947年初,蒋介石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命令“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挥三个军由山东淄川等地南下山东莱芜,准备南北夹击我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抓住李仙洲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战机,1947年2月用重兵将李仙洲部包围在莱芜一带。急欲突出重围的李仙洲先是频频向济南空军请援,然后又向徐州空军呼救。然而,他嗓子都喊哑了也没有喊来一架飞机,以致最后全军覆没。在莱芜战役最紧张的关头,驻扎在济南、徐州的国民党空军为什么会按兵不动、见死而不救呢?  相似文献   

11.
今年9月,当武汉抗洪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市防汛指挥部领导请每个记者在纪念簿上留言,我写的是“参加武汉抗洪报道三生有幸”。确实,作为人民日报一名驻地记者,能经历并报道这场大决战,是非常幸运的。今年6月武汉进入防汛抗洪以来,我就开始跟踪报道。两个多月中,我...  相似文献   

12.
我个人的事迹本来不值得一提,但回忆我在几个报刊的经历,也许可以提供华侨新闻界一点历史资料。棉兰南洋日报和新中华报在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九二八年,我到荷属东印度(印尼)苏门答腊火水山中华学校担任教师,并兼任棉兰南洋日报的特约评论记者。每星期为它写三篇评论,刊登在社论的地位。南洋日报虽然所处的地域比较偏僻,销路主要是在苏门答腊东部日里州一带,但是每日出版四大张,具有大报的规模,而且它的设备在当时南洋华侨新闻界是比较先进的。例如,当时很多华侨报纸所用的铅字主要是花生仁大小的四号字,一大  相似文献   

13.
1921年10月,我出生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北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那时候家里很穷,10岁我就成了孤儿.1947年冬天,国民党来村子抓壮丁,我被抓去在国民党部队训练3个月,然后从武汉经南京、上海到达辽宁锦州,在辽沈战役的锦州会战中国民党打败了,我和其他的士兵们一起弃暗投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相似文献   

14.
(一) 先修“第一課” 1946年冬天,经过宿北、鲁南战役后,蒋军沿着徐州,到連云港的陇海铁路线,摆开了八十四个旅的“一字长蛇阵”向山东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这时,我被调到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工作。当时我对于前线记者工作,还不熟悉,而且志趣也不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12日,我应《湖北农民报》邀请前往武汉出席在那儿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年会,专题座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还参加了《中国农民之歌》的电视文艺晚会.这次武汉之行,使我真正懂得了当个土记者的光荣,当好土记者的不易。  相似文献   

16.
徐州地处苏皖豫鲁四省要冲,又是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的汇合点,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抗战初期,从1938年2月中旬起,到5月中旬徐州被日军四面包围为止,我由汉口《新华日报》派遣,一直在这里采访第五战区战讯。当时的徐州是中外记者的活动中心,除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设立中央社徐州办事处以外,其他各报的战地记者部分散住在城里的小旅馆中。我和《大公报》记者范长江、高元礼同住在万里饭店。外国同业如苏联塔斯社记者罗果夫和译员张郁廉女士、美国合众社  相似文献   

17.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陈诚 《兰台内外》2011,(3):51-52
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4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相似文献   

19.
良师益友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一九三八年的汉口。这年春天,全国记者云集武汉。为了团结广大青年记者,三月间,在党的领导下,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长江同志是主要组织和领导者。秋天,武汉外围吃紧,蒋军步步退缩,武汉的失陷,已在预料中了。“青记”决定撤离武汉,一部分同志去重庆,一部分同志去长沙,我是第一批到长沙的。长江与陈侬菲同志等也先后来了。会址设在都正街,房屋虽简陋,但大家在长江同志领导下,情绪很高。出墙报、开座谈会、出版会刊《新闻记者》。那时各报从战场上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新华日报》派我驻徐州做记者期间,地委书记刘锡庚同志曾多次向我讲述过他在延安《解放日报》当过记者。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鼓励我在采访活动中要注意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发现新情况新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