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环境美德伦理是新近涌现的一个重要的环境伦理学流派。与行为功利主义和康德义务论相比较,环境美德伦理在应对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特定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优长;当然,环境美德伦理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环境美德伦理的涌现拓宽了当代环境伦理学的视界,极大地丰富了当前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对环境的伦理关注的又一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美德是可不正当使用的吗?在美德是否可不正当使用这一问题上,涉及了对美德的理解、美德结构的把握以及完全美德与自然美德之分辨这样一些美德伦理的基本问题,因此该问题的探讨对于美德伦理研究甚或是我们的道德认知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环境伦理学这门“绿色学科”逐渐兴起,但因其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而陷入了实践困境。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用美德伦理的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而形成的环境美德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学脱离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2):15-21,72
作为一种现代学术背景之下的荀子道德哲学研究,本文自觉地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和参照.本文着重从"对人的理解"、"道德基础的建立"、"理智德性的凸显"以及"美德成之于实践"等四个问题入手,分析了荀子道德哲学的基本结构和脉络,揭示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取向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就中西比较的角度着眼,本文亦可视为在儒学与美德伦理学这两种思想传统之间寻求对话与会通的一个个案范本.然而,就整体而言,本文所理解的荀子完全是儒家式的,并且力图顺着荀子本人的思路展开叙述--至少就作者的主观而言是如此.质言之,本文中所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完全是作为方法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5.
为正确行动提供独特的解释说明是环境美德伦理学证明其合法性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为此,环境美德伦理学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拒斥正确行动概念及相关理论,将正确行动的道德标准还原为行为者的品格或行动动机的道德评价;二是,将正确行动理论视为环境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并根据美德和恶德概念来判断行动正确与否。前者确保了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独立性,却导致自身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后者对正确行动的解释说明要么陷入一种循环论证,要么导致行动的不一致性。环境美德伦理学中的正确行动理论虽然难以给人们提供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但它通过诸美德为人们解决道德冲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整体运思模式。  相似文献   

6.
美德是麦金太尔伦理学的核心概念。美德具有与共同体生活相契合的实践性、叙事性和历史性。麦金太尔对美德的崇奉和对启蒙运动以来道德筹划的批判,提倡回归共同体的生活,是现代性社会弊病的一种补偿性解决方法。他的美德伦理学说对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剖析道义论、功利论及契约论师德建设的困境,引出美德伦理学核心观点及其对师德建设的意义,提出基于美德伦理学视角,教师的育人之德根本意义上应该就是一种美德,美德伦理学对师德建设和养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德概念实在性、结构独立性和其行动的指导三方面的论战分析,可以确定,美德伦理学具备作为一种道德类型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有限度的。我们应确立美德伦理学在伦理学体系中的正确位置,正确看待美德与规则的对立,并促进美德与规则的协同,以便道德理论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走向实用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本质规定与必然归宿,其实现方式是通过第一性的环境美德指导人类的环境行为。由环境美德伦理学概念的合理性、自洽性可以确证环境美德伦理学何以可能。由于环境伦理语境下人伦美德的局限性,环境美德应实现对人伦美德的改造与扩充。环境美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美德影响环境行为,从行为者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作为伦理智倡导一种经过理性省察的伦理生活,他通过“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美德即知识”3个理性主义伦理命题,集中探讨了美德的存在形态以及美德的可传达性问题,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伦理学直接影响了其身后的以后至近代的伦理学发展的模式,他提问题的方式,他的伦理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化背景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itiatives to cultivate character and virtue in moral education at school continue to provoke sceptical responses. Most of those echo familiar misgivings about the notions of character, virtue and education in virtue – as unclear, redundant, old-fashioned, religious, paternalistic, anti-democratic, conservative, individualistic, relative and situation dependent. I expose those misgivings as ‘myth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cknowledging three better-founded historical,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concerns about the notions in question.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从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又红又专”、干部的“四化”标准等方面强调了“以德育人” ,江泽民同志从加强思想教育 ,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对“以德育人”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教化理性”,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认为在道德上,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14.
人之卓越就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在现代条件下,它意味着人要超越低层次的需要,走向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超越。人之卓越不是一种品质,而是实现活动。物质主义造成了卓越的扭曲,官僚体系束缚了对卓越的追求,相对主义带来了自我的封闭,民主政体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众的平庸,这些都是造成人之卓越丧失的现代根源。让学生接受卓越的教育,学过卓越的生活,对他们的卓越表现给予承认,并培养他们苏格拉底式反思的品质是可能的教育出路。  相似文献   

15.
人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的核心,生活是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在生活中劳动着、创造着、追求着,必须遵守生活内在的逻辑或规则。德育生活化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使人在学会适应生活中实现超越,把德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蕴涵丰富道德资源的生活,通过生活引导人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相一致,社会亦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促成师德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亦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师德修养的内涵入手分析论述当前加强师德修养的必要性、目标与方法,以及师德修养应当达到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7.
德性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文化的德性内涵丰富宽泛,文化的德性培育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受古代德治理念以及伦理型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固然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知识的传承和传播,但更为强调教育的目的旨在修身和立德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由此中国古代教育也呈现出鲜明的以“成德”为轴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德性伦理走向自然,遭受了最具"环境伦理特色"的责难:它持有或导致危险的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术语意味着极为不同的观念和主张。以德性伦理的路径探讨和应对环境问题,蕴含着一种合理而且必要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切,而且能够引导人们超越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