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浮桥与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文定厥样 ,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不 (丕 )显其光”之句 ,说的是公元前 1 2世纪 ,周文王亲迎于渭水之滨 ,娶太姒为妻 ,为此特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这是我国建造浮桥最早的记录。浮桥使用于军事最早文献记载的是公元前 5 41年 ,秦公子钅咸投奔晋国 ,被滔滔黄河挡住去路 ,就在临晋故城西南蒲津关 (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 )架设浮桥 ,堪称第一座黄河大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用于军事目的的浮桥还有下面这几例 :公元 3 5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讨伐割据西南的公孙述集团 ,在彝陵 (今宜昌附近 )架设浮桥 ,使大军神速越过长江天堑。这…  相似文献   

2.
关中东部,黄河天堑断其东,在黄河西岸又设临晋关,此关位于长安东北方的临晋道上,因而成为关中东北方的重要关塞。由于临晋道要经过黄河,所以在临晋关外的黄河上历代多设浮桥,而尤以唐蒲津桥著称于世。正因为临晋关是关中重要关塞,所以在此一带多发生战争。本文就以上问题作考证论述。  相似文献   

3.
河桥,即黄河桥。中国古代在黄河上建桥有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五四一年,即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当时,秦国为了通秦晋之道。“造舟于河”,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建起了第一座见于文字记载的黄河桥。尔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政府都曾在黄河上建桥。然而,由于黄河落差大,水流激,而且河床经常改道,在黄河上建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宋以前的各朝在黄河上修建的桥梁都寥寥可数,就是极为繁荣富强的唐王朝,据文献记载,也只有三座黄河桥。入宋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特殊军事形势的需要,北宋政府修建的黄河桥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前代,而且,地域分布之广也为历  相似文献   

4.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北关街,横跨沁河,贯通古城南北,曾为京畿之门户,史称“三辅锁钥”[1]。据《广平府志》[2]、《邯郸县志》[3]记载: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木 桥常遭水冲,交通极为不便。明朝万历四十 五年(1617年)秋八月,邯郸知县王日善刚到 任三日就出资筹款,并主持改建为石拱桥 (图1),次年夏四月竣工。桥名出典于《庄子· 秋水》:“且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 耳。”意思是说,燕国的寿陵有一位少年听 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桥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涓涓细流到浩浩巨浸,川流纵横,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建了风姿万千的桥梁。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陕西西安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遗址就有简陋的木桥。而据《诗经》记载,在公元前1134年周伯姬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当时周文王为娶亲,曾用船在渭水造过临时性的浮桥),这应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华最早的浮桥。中国古桥的造型优美,巧夺天工,并与自然环境非常和谐统一。“户沟晓月”、“灞桥折柳”、“断桥残雪”等一幅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桥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充分展示了我国…  相似文献   

6.
桥啊桥     
俞剑明 《课外阅读》2010,(16):28-29
兰州有座“黄河第一桥”。 5464公里长的黄河,水流湍急。多少人曾尝试在这个天险上架桥,但都失败了,以至有了“天下黄河不桥”之说。人们只得无奈地靠羊皮筏和小木船,在汹涌的波涛中划桨摆渡。明洪武年间,在宋国公冯胜指挥下,总算在兰州架起了一座浮桥,  相似文献   

7.
<正>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1956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8.
桥者,乔也,在古语中意味着高而远的桥,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中国的进步,带动了桥的发展,而桥本身也反映与见证了中国的变迁。因此,桥的内涵与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从古至今,桥也是文人墨客十分喜爱的抒情对象。  相似文献   

9.
五代后梁龙德三年,晋王李存勖于魏州登基称帝,史称后唐。此后,后梁、后唐以今开封市和河北大名县为大本营,以滑州和黎阳、南北德胜城、杨刘城以及"新城"四个战略据点为依托,隔黄河南北对峙。双方投入数十万军队,展开了剧烈的攻防战,尤其以杨刘城争夺战更为频繁和激烈,凸显了杨刘城在后梁、后唐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然而,杨刘城的历史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遗址至今尚无确切论定。世人误以为杨刘城在今山东东阿县杨柳乡,此说经不起考证和推敲。据新、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刘城遗址当在今山东莘县与河南南乐县交界处,为隔今徒骇河相望之杨寨村和刘寨村的统称,不在东阿县杨柳乡。  相似文献   

10.
造船业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算起,到现在已经有7600多年。据史书记载,在大禹治水的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能够造船。公元前16世纪时,船就被商朝用作运载军队的工具。公元前1027年武王伐纣时,曾用47艘大船运送军队、战车渡过黄河,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即春秋时期,南方的吴国、越国和楚国都曾造过战船,并抽调官兵  相似文献   

11.
《宋会要辑稿》兵七之三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和卷十六、《宋史·南唐李氏世家》、《玉壶清话》、《能改斋漫录》等书都记载了宋代在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闰十月至十一月采纳江南进士樊若水“请造浮梁以济师”的建议,在采石矶(今安徽当涂采石矶)长江江面上修浮梁一事。这些史料已被史学界发掘并引用。1983年第4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刊登王曾瑜先生的《宋代横跨长江的大浮桥》一文,就根据以上史藉和现代水文资料,详细论述了采石矶上建造浮桥的经过,桥的构造、宽度及“济师”的作用,并说:“在世界古代史上,建造如此长跨度的  相似文献   

12.
浮桥     
11二船放弃搏浪的双翅让船放弃浪迹江湖的野心让船忘记赛跑和自我手挽手肩并肩站成一排这便是浮桥的由来浮桥说到底还是船‘已没有粗暴的墩在河的体内钉下永久的痛更不会对着水高高在「浮桥是世界卜最体贴水的桥水涨得再,高也不会把最懂得水的浮桥淹没浮桥说到底是一群团结一致的船浮桥@周锦晖 @晓波~~  相似文献   

13.
在我家附近,赣州市宋城公园的古城墙边,有一座从宋代保留至今的古浮桥———建春门浮桥。这座桥是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知军洪迈在贡水上架设的,沿用了800多年。现在,它仍横卧在建春门外的贡江之上,成为赣州现存宋代文史古迹之一。站在离建春门北面不远的涌金门城墙上,往东南方向望去,我们可以同时看见两座桥:一座是东河大桥,另一座就是近处的古浮桥。在雄伟的东河大桥的映衬下,古浮桥显得矮小,就像我站在篮球明星姚明的面前一样。但也正因为有这座“现代桥”的衬托,古浮桥才显得更加古老而富有神韵。每当雾气笼罩江面时,东河大桥便不…  相似文献   

14.
《明史·河渠志》是研究明代黄河、运河及其他河流、水利等方面的重要文献,通过详细的记载,可以看出运河在明代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黄河、长江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长期持续的修缮、维护情况,同时,对沁河的河患及其疏导作用也有所记载。而该志也存在记载缺失,其"运河"部分缺乏对一些重要诏令与奏疏的记载,"沁河"部分没有记载一些重大河患与修缮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史源中存在记载缺失,二是对史源的不合理节录,三是记载史实方法的局限性导致记载缺失,四是篇幅限制导致的记载缺失。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别名多种多样,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华,中国别名之一。最初,中华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部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文化盛美,故称之为中华。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之地,皆称“中华”。《三国志·魏书》云:“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晋人桓温《请还都洛阳疏》云:“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相似文献   

16.
桥,是架设水面上接通两岸而利通行的建筑物,《说文解字》中指出其本义为水上梁,梁即桥梁。古往今来,桥引来了无数诗人的低吟高唱,合奏出了一曲精彩的桥梁交响曲。桥在古诗中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通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最早的联结船舟为浮桥的桥,就架设在诗经的《大雅·大明》一篇之中。  相似文献   

17.
明嘉靖元年《怀庆府创建沁河浮桥记》记载了怀庆府知府、洪洞韩士奇于明嘉靖元年创建沁河浮桥的过程.它是一份失载的涉及明清时期怀庆府桥梁建筑史的珍贵文献,也是一份失载的涉及沁河桥梁建筑史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怀庆府桥梁建筑史以及沁河桥梁建筑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的分段,应根据材料安排的线索和方法来划分。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人物活动的时间推移来分段。如《李闯王渡黄河》按故事情节发展分三段:①李闯王准备渡过黄河去解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②黄河没上冻,闯王愁得白了头。③船夫搭浮桥,闯王胜利渡黄河。《卖火柴的小女孩》按情节的发展分为三段:①大年夜赤脚在街上走,不敢回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地名,了解这方面的常识,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1.名山大川。名山,古人"五岳"之说,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这些山至今还享有盛名。大河,最著名的就是黄河和长江,上古时,"河"、"江"不是泛指的名词,而是专有名词,专门指黄河、长江。《愚公移山》中的"河阳"之"河"就指黄河。2.行政区域。古代有"九州"的说法,这是上古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据《尚书·禹贡》记载,它们是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愚公移山》就提到"翼州"、"豫南"(豫州南部)、"雍南"(雍州南部)等地名。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最古老而且规模最大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完成于隋炀帝。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二千七百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北大运河分成四段,其中沟通黄河、淮河的通济渠段是隋唐大帝国的经济命脉。关于通济渠的开掘,《隋书》上有简略的记载。《隋书·食货志》载:“(隋)炀帝即位……始建东都……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隋书·炀帝本纪上》又说:“大业元年(605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在洛阳)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