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论构成画学理论体系,“无法而法”方法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一画”之道同源同体,一以贯之,又与“一画之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将老庄道家哲学思想落实在绘画艺术理论及其方法论阐发上,形成以“无法而法”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笔墨技法的道—法—技理论构成,贯穿渗透在其“画道”“画法”“至法”“洪规”“大法”“了法”“变化”等范畴、命题、观念中,构成其方法论系统及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及画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石涛的“一画”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其所说一画是万物生成演化的根本法则。作为法则,它是充满灵气之法,自由之法,变化无迹之法。而其实质则是形神统一体、天人合一体、内在生命力及其表现统一体。石涛将其引申为审美创造法则,以指导人们如宇宙创生那样创造出活生生的第二自然,对中国美学理论建树甚巨。  相似文献   

3.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4.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认为,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二是以“造化”为师,遍游名山大川的实践艺术观;三是禅宗“超佛越祖”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石涛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出发,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各方面作了精辟论述。而其中的“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概念,代表了石涛绘画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一画说"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理念,也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绘画美学思想。他把"一画说"建立在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认为绘画创作法则同天地造化万物的规律是一致的。"一画"的根本法则就是自然,并贯通于一切具体法则之中。这在那个泥古复古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很具有理论创见的,并且有救偏补弊的功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石涛美学思想的探讨,应以其《画语录》为主要对象。而《画语录》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则为“一画论”。深入剖析“一画论”的本质,即可看出石涛美学思想的核心为宇宙画学同一论,并由此可见其国画艺术的创作论思想。因此,研究“一画论”的丰富内涵,对于全面把握石涛的美学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李灵红 《考试周刊》2009,(31):43-45
“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本文从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与宇宙的关联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一画”是一气流行表现于绘画与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与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9.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10.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1.
对石涛美学思想的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和论争,因为石涛在《话语录》开篇就提到“一画”,而“一画”的命题也贯穿于整个《话语录》中。究竟“一画”是什么?已经成为研究石涛艺术思想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差不多每一位研究“一画”论的学者都会在研究中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面对如此纷纭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石涛的生活跌宕起伏,入世、出世、顿,浯,对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兼容并蓄,所以“一画”论中的“一画”是具有多义统一性的。  相似文献   

12.
"文气"说的古典文论价值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说几乎贯穿中国古典论的始终。它涉及到学本体论、学主体论、学鉴赏论、和学风格论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论价值究竟如何?章将从“气”与学的本原、学的主体、风格以及学审美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手画"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随意性活动,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关注点展开学科教学引导,为学生准备丰富"随手画"学习机会,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组织、训练设计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随手画"操作过程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随手画"是一种无意识美术学习,其训练效果会更为丰富,教师给予有意识设计和组织,势必能够为美术学科教学注入丰富活力,对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综合素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以“言意之辩”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外等理论命题的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论的现代转换及其与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哲学的对话性接轨。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宋代画论的理论语境,细读苏轼的具体表述,苏轼的绘画理论自成体系,作为早期的文人画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本体论、创作论和审美风格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17.
人的修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中国哲学主要的思考内容,其中儒家哲学开创者孔子的修养论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儒家哲学一切思想基础的开端,又是整个中国哲学价值观的根骨,可以说孔子的修养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功夫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尝试诠释孔子修养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9.
熊十力一生所致力者在于建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因此宗教问题不是其研究的重点。不过,对于在近现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佛教和基督教,熊十力亦有很深的见地。"体用不二"是熊十力哲学的宗旨。因此,他以"体用不二"来评判各种宗教,并形成为其宗教观:其一,宗教诉诸于感情,哲学诉诸于理性。其二,宗教基于"体用二分"立教,此乃宗教之根本特征。其三,宗教与哲学一样具有"本体论",但其本体论最终会被哲学本体论所取代,即哲学将取代宗教。  相似文献   

20.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在词学中,亦是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范畴,而对词论中尊"雅"观的研究却总是散落在整个美学、诗学或词史、词派等的研究中,文章主要梳理当代词论者对中国古典词论中尊"雅"观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从整个古典美学或文论的角度;从词学理论的角度;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雅词进行分析的;词体雅化理论与学术思想结合进行研究的;从此四部分中抽离对有关词论尊"雅"观的研究以突显其研究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