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2.
面对共同的采访内容及题材,如何在同城媒体记者集体采访中巧抓独家新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讲得很形象,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用多向思维分析、取舍,寻找独特的视角,要看别人没看到的.要写别人没想到的。  相似文献   

3.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4.
杜新华 《新闻窗》2009,(6):73-74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将这句名言用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是否可以这么说,“不想创精品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5.
有些通讯员总要在来稿上附上要求编辑照顾编发之类的话。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把压力变动力,把功夫用在提高稿件质量上,用在发掘“重大活动”的宣传价值上,而不能靠向编辑“诉苦”来谋求上稿。从寄给我个人的稿件看,除少数确实不错,是作者针对编辑的版面而写外,其余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具备宣传价值,但文字粗糙,陈言连篇;另一种是无宣传价值,或者是“马后炮”,或者是没有深度。由此,我不禁想起清朝袁牧所作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警语名句,我们在写作上应提倡“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认真态度。对属于抓准了问题、事迹过硬但没有写好的,作者应从立意、选题、结构、文字表达上下苦功,做到不满意的稿件不给别人看。编辑好比理发师,如果面对的都是杂乱无章的“头”,对每篇稿既要“梳”又要“理”,那么,时间不允许不说,每篇稿都要动脑修改,思维也有限。所以说,通讯员应当养成从严写稿、投稿的习惯。 不可否认,对来稿多但质量一般的,为鼓励其写稿积极性,编辑有时从中挑选出略好的作反复修改后当“配角”编发的情况也是有的,但那是少数。  相似文献   

6.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7.
老实说,我没想到当众多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位典型人物的时候,在我们的新闻摄影方面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往往早发生过了,轮到宣传的时候,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至的摄影记者们只好靠摆拍的几张照片来满足需要。这种照片,美则美矣,但内容难免经不住推敲,所以,编辑们一般用于给文章插图或压题。但是,4月17日,工人日报一版用半个版的篇幅发表了我拍摄的组照《第一只眼睛看徐虎》,打破了以前在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中文字记者“包打天下”的惯例。报道见报后,中宣部领导评价:“拍得不错。”不少读者也来信、打电话对这组照片从拍摄到文字说明给予肯定。中国劳动报、人民画报、羊城晚报、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看了后,也分别用同篇幅转载了部分照片,有的企业还把剪报复印放大后挂进了橱窗宣传栏……  相似文献   

8.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新闻的“新、快、早”等方面下工夫,而且还要练就“慧眼识珠”的本领,注重辨析从形式上看已经快起来的“新闻”背后是否潜藏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并要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澄清。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特别是编辑.稿件的标题制作得好不好,是衡量他是否称职、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尺度。何为“好”?当然是准确、简洁、生动。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工作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是很有些“门道”要讲究的。我认为,其核心的“门道”就是在标题制作中,要把握好“准”和“亮”的统一。下面结合一些不同报纸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在标题制作上的差异,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其编辑制作标题的能力水平可以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1.
生活如舞台。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反常、意外、误会、巧合等等,有时表现出浓厚的戏剧色彩,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刊载于《亚洲华尔街日报》上的电讯《朝韩两国间非军事区是动物的避风港》用轻结构表现重主题,就给人这样的感受。 电讯从一场误会写起,用了三个多自然段来叙述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你看,在朝韩边境的非军事区,亦即两国的战火隔离带,一男子“蹲伏”在灌木丛后面,用望远镜“眺望”戒备森严的北方,又不时对着录音机“低声细语”。他一定是早被盯上了,一队韩国士兵突然跳出来将这个可疑男子团团围住。男子抗议,但士兵们当…  相似文献   

12.
编辑在整个编采业务中位置极其玄妙,如果把最终成品视为菜肴的话,用厨师来形容编辑就再恰当不过了:总编是“厨师长”,主编是系列“主厨”,责编是具体操作“厨师”。看他们什么?既要评厨师对用餐者所需所求而开列的宴席菜单,又要看整体荤素搭配、口味补调,还要品每一道菜的创意、内涵和外观。内涵是看营养价值与味觉感受,外观是看观赏性与诱使因素。翻译为新闻术语则为策划、处理、制题等业务功底。下面我们分别从今年评为优稿者身上剖析一下编辑工作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3.
周能兵 《新闻实践》2006,(12):36-37
这是新华社发的一则消息:泰国士兵接到最新命令:要保持《微笑》。我认为,稿件写得很精彩。泰国士兵接到最新命令:要保持微笑新华社专电:泰国士兵接到最新命令,内容是“保持微笑”。“民众全力支持士兵们”,陆军电台23日说,“人们带孩子来  相似文献   

14.
我对记者这一行业一直很向往。当我在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听到、看到感人的报道,便会由衷地佩服被老百姓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他们的作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们心中产生凝聚力,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新的信息。随着自己进入新闻单位从事档案工作,读的、看的、听的多了以后,便渐渐变换了看新闻的角度,开始用档案人的眼睛看新闻。  相似文献   

15.
乔治·布什的雄辩能力先前鲜为人知,然而他去年夏天在共和党的会议上的讲话,已经奠定了他语言表达方面的名声,至少是在演讲写作时运用的套话方面。例如,布什恳请与会者“请看我的嘴唇”,祈求“万道光芒”的光明世界,并且应诺要实现一个“更善良,更温柔”的国家,记者们无不为这类语言感到厌烦。“请看我的鼻子”,这是国家广播公司的评论家约翰·切赛勒去年11月谴责秋季竞选中的污浊气氛时所说的话;“请看我的嘴”,这是洛杉矶时报一个标题,  相似文献   

16.
从内容上来说,头条新闻是媒体的“核心”;从作用上来说,头条新闻是媒体的“支柱”;从业务上来说,头条新闻是媒体的“形象”。记要争取写头条,就像士兵要争取当将军、演员要争取当主角一样,天经地义,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7.
杨德超 《青年记者》2009,(14):43-43
去年大蒜行情一路走低,我和一位同事到金乡采访了解大蒜价格。到了村里,村民知道省报的记者来了,很多都围了上来,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明年大蒜价格会怎样?”蒜农们眼里满含期待的目光,成了压在我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反映基层农民的心声,做农民喜欢看的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2005,(11):68-68
第15期新闻函授学习已近尾声,各个学员的心理反映也不尽相同。有的以无比欣喜的心情盼着早日为函授学习划上句号,以便用初出茅庐的热情奔赴采写第一线;有的则以愧疚的心情极不情愿地等待着结业,并随时等待迎接今后采写实践的惩罚;有的对这种结业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反正学好学坏都无关大局,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上稿多少。这些心理反映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带有某些盲目性,而避免和克服这些盲目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来个“回头看”。特别是作为本期函授学员,在即将结业的时候认真对自己的函授学习来个“回头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曲桂华 《记者摇篮》2004,(10):54-54
随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报走向市场已是指日可待。企业报要想在竞争中依靠自身的力量生存于强手如云的报林之中。必须从坚持“三贴近”,增强报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上人手。曾经因拍摄《倒下的士兵》、《诺曼底登陆》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照片的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这是他成  相似文献   

20.
用眼睛看东西,要讲常识,讲规则。无条件地“看”,明明看不到的却硬说看到,那则是眼睛的滥用。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滥用的例证比比皆是。在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同样能发现不少眼睛滥用的例证。仅举两例:一、乡间采风,“笔者抬首四望,看到3万多亩花生绿波荡漾”;二、采访一家企业,“笔者刚到工厂大门前,但见一辆载有3000件摩托车架的货车从厂内开出,驶往东南亚销售。”这都是让人“看”得惊诧的文字表述。在这里,眼睛功能被人为提升、夸大;在这里,看的规律被扭曲,眼的功能被神化。从常理判断,上述对“看”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属于语文改错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