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是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比起时政新闻、娱乐生活新闻这类有相对固定受众群体的新闻类别,更容易被农村读理解和接近的农业经济新闻也有了一个广阔的受众平台,让从事农业新闻报道的记们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作为党的喉舌,报纸、电台、电视台必须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笔头、话筒、镜头对准“三农。作为辽宁电台新闻台的记者,近两年来,我参与采制了多篇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通过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我亲身体验到了农民的苦和难,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为农民说话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树立贴近农民的主动意识在新闻界,经常有人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那里的问题多,“活鱼”也多。然而,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讲,由于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习惯了“泡”会议,“跑”活动,再加上农村路远、道颠、环…  相似文献   

3.
寻找农民     
当我读着新华社老记者、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冯健同志洋洋万言的《中原“金三角”纪行》,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也很是不安。老记者老前辈有他们地地道道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作风,好精神,是表率也是楷模,所以激动和兴奋;不安的是,象他们这样的记者现在似乎不是很多,真正从脚板底下来的新闻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特别是从广阔的农村,朴实的农民哪儿来的。看一张报纸,往往要去寻找农村,寻找农民;有的报上虽有农村、农民,一般也是“大路货”居多,缺少农民的声音,更缺乏农村中能打动人的新闻。 中央级农民报纸,有家大报有农村经济专版,地方报纸同样有农民之友、农村新事、村边地头之类的专  相似文献   

4.
偶然翻开我的刊稿登记本,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稿件。粗略地估计,我写的稿件有三分之二是农业题材,其中,新闻稿件90%是农业报道。农村、农业、农民才是我写新闻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通讯员写稿,要走出农村、农业、农民题材没啥可写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2001年1月1日,伴着安徽省委沉甸甸的嘱托——在安徽这个农业大省,办好一份面向农村、农民爱看的报纸,《安徽日报农村版》在江淮大地上破土而出。11年来,作为全省唯一专门服务“二三农”的报纸,《安徽日报农村版》秉承“为农民说话,帮农民办事”的办报理念,努力做好新闻在江淮大地上深深扎根,逐步成长为全省农村地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报纸。  相似文献   

6.
“三农”报道受益于政策形势,得到媒体的重视;而关于地市党报如何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提升、农村面貌改善鼓与呼的探讨和论述也屡见不鲜。但笔者认为,地市党报毕竞是综合性日报,而不是农业类专业报纸,因此其受众并不仅仅是农村的读者,还有很大部分是城市的居民。城市受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三农”新闻,这一点往往为一些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所忽视。事实上,“三农”新闻如果适当地从城市受众的视角出发,不但有助于地市媒体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而且对进一步服务好“三农”工作也有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确立,人民群众对报纸宣传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宣传为主的农民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读者的要求,有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农民是农民报的“上帝” 一张报纸必须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读者是报纸的“上帝”。这是因为,相对稳定的读者群,既是报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基础。 农民是农民报最大的读者群,这本来是确定无疑的,可近几年有些农民报却出现了一种“弃农”、“嫌农”的倾向:在报纸上,“农民写、写农民”的东西少了,真正让农民关心的报道也不多;有些农民报干脆更名为“经济报”、  相似文献   

8.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9.
马骏 《记者摇篮》2005,(5):60-60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新闻进入了兴盛时期,农民对科技新闻的关心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农业科技新闻虽然属于专业新闻,但是在新闻领域里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广袤的农村拥有相当多的读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农业科技新闻已经成为新闻领域的重要力量。那么如何采访好农业科技新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编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给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标一个准确、鲜明、生动、简练,能够吸引人的好标题。作为农业类报纸的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上除了把握新闻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还要着眼于突出农民报自身的特点.时刻想着农民是我们的主要读者和消费者,按照“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努力把标题做好、做活。做出让农民喜爱的标题做得适合农民的口味。  相似文献   

11.
高峰 《青年记者》2003,(3):26-27
农民报从其定位来说,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性报纸,读者群主要是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为主。应该说,农民报的根是深深扎在农村这片沃土里的。报纸的报道对象是众多勤劳朴实的“泥腿子”,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农民报新闻线索、素材、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城市、市民的  相似文献   

12.
曹玉林 《新闻界》2001,(5):70-70
我十分热爱新闻事业,走出校门就当了乡里的新闻干事。1985年至1988年,我曾在县广播电台当过专职记者,去年6月份,我又从农业部门调进报社工作,这当中虽然间隔12年,但由于我对新闻事业一往情深,且又在农业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因此,从未间断过新闻写作,并有大量“农村稿”见诸各级新闻媒体。我的体会是,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心系农民,想着农民,多为农民鼓与呼,只要时刻牢记,就有写不完的“农村稿”。归纳起来有三点做法:一、勤学农村政策。这是写好“农村稿”的根本。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8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2000多种报纸中只有二三十种是面向农村的.总发行量只相当一份办得好的都市报的发行量:我们绝大多数报纸近几年都在“都市化”,大中城市报刊大战越演越烈.农村却出现了“报荒”,成了“信息孤岛”.农民在享受新闻信息方面被边缘化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贴近“三农”———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射阳报社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三农”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县市报是最直接面对“三农”的报纸,担负着最直接服务“三农”的任务。因而,贴近“...  相似文献   

15.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6.
区县新闻是市报版面中的组成部分。在重庆市不少地方,区县的工作重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富裕农民群众,稳定农村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从这点上说,区县新闻就是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报道题材的新闻,它是重庆市报纸版面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市报刊发区县新闻,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那张伴我写稿近30年的写字台,在一个抽屉里,装着满满当当的好新闻证书,大致数一数,有40多份。其中获河北省报纸系统新闻一等奖或相当于省新闻奖一等奖的共10件,二、三等奖20余件。 翻一翻这些带有“泥土味”的作品和获奖证书,想一想采访时的情景,更感到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讲话精神,入脑入耳,格外亲切。作记者,尤其是负责搞农村报道的记者,若能多深入乡村、多亲近农民,从广大农民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就能写出一批既使农民满意也能为报纸增色的新闻精品来。 我是1969年…  相似文献   

18.
好新闻年年评,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有的报纸每年上的好新闻多、档次也高,而有的报纸却上的少、档次也低?为什么有的记者、通讯员几乎岁岁都有好作品获奖,而有的记者、通讯员却与好新闻“无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深思。5月上旬,我有幸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好新闻评选活动,受益匪浅。最近,我又对评选上的113篇好新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深深感到:这些好新闻来之不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深入”才出好文章“评上一两篇好新闻,有啥了不起,我要是碰上了好的机遇,照样写得…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我国是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在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三农”新闻报道,是党和政府农村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在农村中历来处于中心位置。但如何将植根于广阔天地里的大量特点鲜明、价值含量高、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挖掘出来,并写活写实写精,写得掷地有声,一直是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力图攻克的“难点”。《新华日报》“市县要闻”版虽然也立足于地市县区的报道,但许多稿件在强化接近性、可读性,改进“黑板报式的表扬报道”方面狠下了功夫,从中可以感受出编辑、记者们的良苦用心和探索精神。 农村新闻要见“人”见“事”才能“鲜活”。时下不少有关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构成新闻事实的主要成分不是人物、不是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