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之现象自唐传奇、宋话本中就有,可只有到《红楼梦》中,诗词才真正成为小说中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中运用大量诗、词、歌、赋突出塑造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情趣,同时也推进情节、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小说原文已经证明《红楼梦》运用诗词以表达人物诗才、思想、性格和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2.
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而《红楼梦》中那些精彩绝伦的诗词曲赋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慨叹、伤情、迷茫。这些诗词不仅构思巧妙,切合人物身份,更是作者讲述故事情节的手段,有些诗词完全融于小说故事的情节中,如作者喜欢欲先隐写人物的未来命运,于是,这些诗词往往具有预示的叙事作用,可以说,读懂了《红楼梦》中的诗词,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第二十二条军规》多运用重复的叙事手法.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语言重复、事件重复和场景重复,这些重复在组织情节、塑造人物和深化主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重复手法,使小说情节连贯、人物突出、主题深刻,从而奠定了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文备众体”、韵散相间的伟大小说,又是一首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长诗。《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融汇了大量的诗词曲赋等韵文,这些诗词韵文是作者为作品中的人物代拟的,是刻画典型形象、预示人物结局的艺术手段。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韵文具有高度的个性化、情感化色彩,作者通过人物的诗歌创作和题咏、制谜等活动,借题发挥、伤时骂世,丰富小说情节、营造作品意境,预示与概括人物命运。因此,这些诗词韵文对深化小说的主旨,突出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丰富和发展故事情节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志清 《现代语文》2014,(2):143-145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称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的点睛之处,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情节更加明朗,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不能没有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或者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或者使情节发展更加生动,扣人心弦。通过细节描写,读者就能够体会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它是理解深入化的有效抓手。这也是好多文学爱好者喜欢看小说而不愿看根据本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的情节叙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丧葬描写,包括众多的人物死亡、繁复的丧葬礼仪以及宏大的丧葬场面,这些丧葬描写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金瓶梅》所构建的人物死亡与丧葬不仅表述了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而且在《金瓶梅》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方面也具有突出的叙事功能。具体表现在丧葬描写贯穿全书情节发展的始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叙事逻辑结构;《金瓶梅》宏大的丧葬场面也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提供了"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7.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作者借助多个视角展现了贾府的概貌及相关人物。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第三人称之下多种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明确曹雪芹多角度叙述场景、刻画人物、构思情节的方式,探究作者如此布局的巧妙之处,从而管中窥豹,明确叙事视角的转换对小说的重要作用,感受《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是对人物和情节在特定环境中发展的综合描写。诺贝尔文学奖惟一黑人女性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们之歌》中的场景描写精彩纷呈,大致可分为描写性、象征性和感知性三个方面。而对这些场景的悲剧性描写和处理,高扬了贯穿欧关思想文化历史几千年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骂"的艺术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人物的“骂”的描写,特点突出,内蕴深刻,形式多样,方法殊异。作者往往通过生动多彩的人物的“骂”来体现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关系,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作者的题旨,取得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10.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清代初、中期通俗小说中,除《七峰遗编》《海角遗编》《铁冠图分龙会》直接描写明遗民与满清统治对抗情节,而带有突出疏离意识的作品外,还有许多作品是通过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小说题材的选择倾向以及小说人物的塑造与具体情节描写等方面或间接或曲折地体现出此种意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题材选取上侧重明代故事的倾向与严肃的写作态度;二是赞扬高蹈出世的倾向;三是炫耀才学的倾向;四是大凡描写本朝人物故实就带有批判的倾向,而在道德要求上又不自觉地降低对作品主要人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评点中,王伯沆关于《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技巧,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而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共有六处,在人物、情节和结构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物塑造上,揭示了人物的潜意识心理,丰富人物形象。陀氏的梦境构筑技巧与弗洛伊德的梦境运作理论极为相似,小说中异想天开的非理性梦境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物的理性思想。在情节上,这些梦境描写具有复调性。梦境成为人物自我意识间对话的场所,人物思想的载体,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结构上,梦境成为建构小说双层结构的关键节点。小说在表层结构上呈现出信仰——叛逃——回归的圆形路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童年之梦和"末日之梦"成为这个圆形路径建构的首尾相接之处。在深层结构上则显现为具有未完成性的二元对立结构,陀氏将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的未完成性隐藏在小说最后的"末日之梦"中。  相似文献   

14.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细节描写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细腻、形象的描写,其特征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通过无数精彩的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请看小说中是如何写嘴的: 刘姥姥吃了饭……舔唇咂嘴的道谢.(第六回)  相似文献   

16.
母红梅 《语文学习》2023,(11):46-52
<正>一、执教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作品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悟,内容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厚。阅读小说时,关注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穿插其间的诗词韵文,可以说是情节的有机组成,也是理解复杂人物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造成喜剧性的重要因素。在小说《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喜剧性。这些语言既源于生活.又经过了作者曹雪芹的精心提炼,密切配合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节发展,增添了小说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小说往往是非常吸引人的。它有完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些立体化的场景常使读者沉迷于其中,不少人认为这就是阅读的全部。其实这种阅读忽略了作者这一重要因素。因为小说是作者表达自己观念的载体,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常或隐或显地表现在作品当中。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阅读,应重点放在正确分析,理解这三要素,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小说人物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肖像描写分析人物。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可见他外表的严肃、威严。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点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本质认识,表明作者的态度和对人物的评价。二、从行为描写分析入手。如《变色龙》中警官的的一系列动作,由“脱”军大衣到“穿”军大衣,活脱脱地展示出一个虚伪、狡猾的警官形象。三、从语言神态入手。语言是揭  相似文献   

20.
正多媒体计算机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它可以容纳相当多的范文、中外名著等,并且给学生提供优美词语、名人名言等汇编,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为他们更好地作文提供帮助。如对中国四大小说的演绎,可以是纯语言文字描写故事情节,更可以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把课本要求的或其它的一些重要情节,制作成影视片段,更加生动地再现小说中的场景、环境、人物等小说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