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亦是理论界的共识,特别是伴随市场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迫使我们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全新的理论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一、转变教育观念.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完成转轨的首要条件。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出发,让学生的道德文化、智能、身心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适应未来,驾驭生活的能力。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3.
前言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个概念。提出素质教育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对应试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和意义。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先进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有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博弈。在博弈各方均是经济人、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资源有限,以及实施"单向度学生评价"的现实情形下,基础教育势必处于难以摆脱的应试教育"囚徒困境"之中。基础教育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制度需求是在教育评价上有新的改革,即实施"多向度学生评价"。"多向度学生评价"不仅有多元智能理论意义上的横向指涉,而且有纵向时间方面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目的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从中总结出"学会"的方法和规律,最终达到"会学"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光华 《中学文科》2007,(10):31-32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技术、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全面素质的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德育和智育高度统一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许多学校一直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知识课来看待。为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应把素质教育引进思想政治教学之中,那么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政治教学中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呼唤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拔尖创新人才"的辈出,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大量合格人才的涌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诠释了新时期大学人的本质特征,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培育大量"四有"新人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必须是熟谙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家,是一个善于"扶"、又善于"放"的引儿学步的善导者,是一个不被凝固的程式所拘囿,而能够按照各个阶段学生特点灵活地处理教学环节的指挥员。无论"扶"或者"放"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明确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思想政治教育。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为教师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变单纯地知识传授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中国梦"的实现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出好人才。  相似文献   

9.
董玲玲 《考试周刊》2013,(30):92-93
尽管英语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英语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五必须"。  相似文献   

10.
冯镇湖 《教育导刊》2002,(11):56-57
一、开展"导创"教育模式实验背景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竞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导创"教育模式正是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而构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新教育理念.现代素质教育不但要求教师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等,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应试教育"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所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有向"应试教育"挑战的勇气,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与“经本”博弈——素质教育何以步履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登华 《教育导刊》2007,(12):12-14
素质教育彰显“人本位”的理想追求,体现了对人的人文关怀;应试教育则反映中国现时“经济本位”的实际需要.适应了现代化先行国家自19世纪初以来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素质教育的理想追求与应试教育的现实适应性二者之间,存在跨越世纪的发展鸿沟。这种鸿沟,导致在“人本”与“经本”的博弈中,应试教育占有明显的阶段性优势,加之素质教育自身存在着先天和后的缺陷,从而使素质教育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3.
李宁 《农村教育》2005,(6):34-35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文章可谓是铺天盖地.确实也有不少就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深入地阐述.笔者就自身的理解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总得来说就是:应试教育不能全盘否定.但原有的模式一定要改:  相似文献   

14.
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应试教育”日益成为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严重障碍;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教育模式的转变,探讨了素质教育概念的涵义,阐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本质特征,从“应试教育”诸多弊端的分析中,得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我国高校继续刮起的"抢状元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做什么?教育是为了"育才",而不是"制器";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的"尖子"或"状元";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和幸福,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为此,教育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坚定不移地推行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教育必须有清醒的生命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教师应成为尊重学生、引领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的探索者;高考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和指导下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应试教育"是教育在社会各种利益和力量的作用下扭曲、异化的实践。"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教育考试是维系教育公平的底线。"片面追求升学率"会导致教育异化为应试教育,但升学率依然应该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不能把"升学率"推向"素质教育"的对立面,甚至不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关系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素质教育教学新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关键所在。围绕"九五"课题《小学生素质和谐发展》,我校进行了"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一 基本思想1 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教育三性原则(全面性、全体性、主动性)要求我们必须确立"学生主体观"和"主动发展观",以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宗旨,构建培养主体精神,塑造健全…  相似文献   

19.
钟启泉 《中国德育》2012,(17):10-14
素质教育虽然开展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得“差生”批量产生。解决“差生”问题,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革新教育观念,培养“淘气包”脑袋,培育儿童的“规范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从发展观的转变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发展观的转变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目前,以实施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展开。教育行为的转变要以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为前提,因此,弄清“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源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