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学校场地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社区发展模式;并对不同层次居民、不同时间带开放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认为学区体育是打破学校与社区界限,推广终身体育的较好形式。  相似文献   

2.
依托学校体育构建社区体育体系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仅是面向在校学生,而且要将学校体育的功能扩大化,去影响社会。立足这一观念,文章分别从当前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在服务社区体育建设上的优势以及依托共建的双赢局面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依托学校体育构建新型社区体育体系的原因,希望能够对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有所贡献,使二者在相互依存、相互扶助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身体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技巧,从而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最终树立终身体育观。社区体育是指在一定的社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属于社会体育范畴,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群众体育的前奏曲,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为今后能更好地开展群众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从两者的概念和功能上来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处理好两者问的关系,能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共同推进社会体育水平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洋 《体育世界》2009,(11):40-42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提高的21世纪,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终身体育思想是长远的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本文在阐述了学校体育基础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儿童和青少年良好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形成,都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综合教育影响的结果,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内涵与意义出发,分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结构变化;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促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功能的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对体育改革有深刻的影响。但现实是学增体育与终身体育严重脱节。在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体育如何与终身体育接轨。本文认为,必须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拓人们的体育思路。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对未来学校体育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体育中落实终身体育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学生参与动机、竞争心理压力和运动参与三大工程三个微观角度,以及小学体育课程组织、素养评价和社区俱乐部三个宏观层次,对小学体育中如何落实终身体育进行系统分析,以期能在实际操作中,对学校体育如何落实终身体育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探讨体育教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本就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探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用终身体育观来指导学校体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光辉 《体育科技》2001,22(3):87-90
阐述了什么是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观,分析和讨论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用终身体育观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期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各有优势和不足,二者适时结合,将形成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又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及特点。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隐性课程建设的设想,应以培养人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Public schools in the US are increasingly charging ‘pay-to-play’ fees for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lthough these fees can cause reductions in participation, particularly for children from lower-income families, pay-to-play has become a legitimate practice within the field of public educ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what leads some school districts to abandon sport participation fees, despite the trend in adoption. In particular, using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we investigate why and how school districts eliminate pay-to-play. We found that the decision to terminate pay-to-play in the ‘Ellis’ district was shaped by the community culture and district leadership. Our findings are supported by data on surrounding school district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s on institutional change; privatization of health,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board decision-making. The findings also shed light on the local context of pay-to-play—a policy that ha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equity and youth health and wellness.  相似文献   

13.
与社区体育相比较,学校体育具有教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雄厚、体育设施完善、科研成果丰富等多方面的优势。学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教育与研究,不仅能加快社区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区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也有重要作用。行动研究是学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研究的好方法,其要点一是必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或体育协会的大力支持;二是最好借助于社区体育活动队完成行动研究;三是体育教师必须与体育科研人员和社区体育活动队队长很好合作;四是体育教师要尽量深入到社区体育锻炼人员中去;五是实验研究与个案研究并重;六是注意研究的动态性;七是加强与卫生工作的协调配合;八是加强与文娱活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20,23(5):925-936
One of the primary justific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sport is the presumed association between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belongingness. However, concerns regarding school sport values have called this association into question. 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school sport as a single entity, with far less consideration for the different policies available to guide sport management and delivery in the school context.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belongingness under two sport policies (i.e., interscholastic and intramural).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is is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underpinning this connection in both policy contexts. Results indicate differences across policy contexts related to the salience of perceived sport and academic competence. The discussion highlights intriguing implications for sport administrators regarding school sport policy, particularly as it pertains to promoting school belongingness.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当今学校体育中存在各种异化现象:学校体育竞技运动化、教学过程过多的注重技术,采用模式化教学,使学生成为学校体育的"工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体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由于理论上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使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步履维艰。结合后现代主义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生活世界做了新的阐述。同时从学校体育现存的现状出发,指出学校体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适能与健康教育应是目前高校体育关注的重点,但高校体育基本是以单项或多项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导的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与健康相关联的适能内容的教育,难以达到培养终身锻炼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发展新的课程模式,增加更多以个体为导向、知识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本研究是以行为理论作为学习的依据,探讨运动教育与适能教育的交互组合课程模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课堂和课外活动的动机,促进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塑造着一个大学形象。本文就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弱势群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推进高校弱势群体素质教育,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8.
城镇社区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一种氛围,吸引居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而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和体育对“人”的价值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构建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并以此为指导,融合乡土文化、时代要求等多种要素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体育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访问座谈、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香港体育的现状作较全面的分析。结果发现:回归后.香港体育仍主要由体育社团管理;学校体育有颇大改观;社区体育发展较快,竞技运动水平有较明显提高;对外体育交流日益频繁;学校体育场地缺乏;体育科研重视不够。香港回归祖国及2006年亚运会的申办为香港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明确目标,实施全民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根本途径。为此,在体育领域只有积极推进全民终身体育学习,才能将党中央精神落到实处。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确立全民终身体育学习体系的基本思路,规范全民终身体育学习测评活动,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育测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