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虽创立于隋唐,但其时制度并未完备.只有到了宋代,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立法至为详善,并为后世明清两代所继承.所以,宋代在中国科举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人士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仅否定废科举,而且主张恢复科举制;第二类是对废科举提出质疑,认为废科举是因噎度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第三类是不否定废科举但充分肯定科举制。本文认为,科举制应该平反,废科举则是历史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不等于否定废科举,更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科举制尽管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3.
唐代科举是中国科举制成型期,在此期间把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具体的条例明确地规定下来,使科举成为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在整个科举史上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科举,就科目来说种类繁多,及第者和落第者的情状万千,及唐代作为科举制的发展时期具有它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与社会制度,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及人文思想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存在是由于其制度本身,科举的废除则是时代的产物,而为科举平反指的是纠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科举制理解上的偏颇与扭曲以及对待科举制的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的太学制与科举制在发展演进中衔接碰撞、互动影响。着眼于太学内部考察,太学制度的演变源于科举改革的背景,太学科举化趋势明显,科举制对太学解额及免解制度、教学与考试内容、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具有强大导向作用。随着兴学改革中太学影响日盛及对科举制的悖反,朝臣围绕太学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优劣之议、太学取士与科举取士的存废之议、释褐状元与科举状元的名望之议集体论辩,推动北宋教育改革发展。徽宗朝由诏罢科举取士到诏罢天下三舍取士,历经17年特殊时期,从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改革现状等考论其缘由,对深入论析太学制与科举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科举实行时间短,规模较小,不是元代选官的主要制度.其文化根源是:宋代以后科举文化流弊众多;蒙古统治者主要采用由吏入官的选官之法;蒙元最高统治者不重视科举;元朝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民族崇尚实用主义;元代疆域辽阔,统治者不可能将在汉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科举制运用于所有的被征服民族和地区.其中,元仁宗废止了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这一规定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科举取士制度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也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批判的结果,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的勃兴。科举一经产生即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对科举制与教育关系审视的同时,今天应注意改变功利的教育观和考试观,树立科学的学校评价观。  相似文献   

8.
书讯     
《科举制与"科举学"》出版 《科举制与"科举学"》一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刺的兴废,内容有: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唐代秀才科的存废、唐代俊士科辨析、八股文百年祭、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第二部分是科举制的影响,内容有:知今通古看科举、多学科  相似文献   

9.
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科举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科举制的终结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并不是主张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宋代科举制在防弊措施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法律和制度.本文从考生、考务人员、学校教育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宋代科举的防弊特点,并结合高校考风现状,提出提高作弊成本、建立诚信档案,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完善立法,开创以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体系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为当代高校考风建设启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关注、了解现实考试改革问题,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以往科举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以往人们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舱,是误解了科举制。在科举制废止近百年后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科举制。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最低限度我们可以说科举是一项不坏的制度,即“非恶制也”。“科举”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语,远非以往的“恶谥”那么筒单,我们不应将其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该把“科举”当着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12.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  相似文献   

13.
自隋初迄清末,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期间,该制度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对社会文化、思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明话本小说“二拍”中多篇婚恋故事即以科举为背景,向我们形象的展示了其对于婚恋文化的影响。科举制明显作用于社会婚恋习俗,并将传统婚恋观念导入其控制之下,使与科举关系密切的女性皆以“科拳成败”为标准,形成普遍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实施了1300年的科举制,在1905年9月2日被终结。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题,学术界日益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科举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进而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  相似文献   

15.
“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举是我国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历时一千多年。本文通过苏洵、陆游、李时珍、蒲松龄等有才之士屡屡科举不第情境的阐述,说明科举制选才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除了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科举经费之外,还下放一定的权力让地方政府管理部分科举经费。具体而言,一方面地方政府采取效率制度和宾兴礼仪两种型式管理奏销的科举经费;另一方面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尽可能地将官员、士绅和商人等社会各阶层手中的闲散资金转变为外销科举经费,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奏销科举经费在维护科举制运作过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蜡烛与明清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科举考试用烛可分为科举考场用烛及科举考生用烛.明代乡、会试科举考场用烛数量可观,用烛品种丰富,用烛场合较多;清代会试考场用烛量大,清政府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会试考场给烛方式及数量作具体规定,使其更为完备.明代考生用烛既承袭旧制,亦有所创新,体现明代科举制的与时俱进;清前期科举考生用烛并不规范,但经乾隆一朝整饬,考生用烛规范性达到顶峰.令人深思的是,清政府虽对科举制多有改进,然而不过是对譬如用烛制等无关紧要方面的调整,厘革始终未触动科举制的实质,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科举制终难逃走向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项历史意义重大深远的制度,其诞生之后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教育视角重新审视科举制,批判其不合理之处,继承其优点,为今天的教育考试提供借鉴,是我们对待科举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0.
"全国第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7月6日在黑龙江大学隆重召开. 与会代表在大会和分组讨论会上,从各自角度畅谈了中国"科举制与科举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热切地展望了"科举制与科举学"研究的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