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考查应以课外材料为主,阅读应着手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文科应严格控制客观题型的比例。这则中考阅读题在此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说,第1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听话能力,即学生理解言外之意的能力。第3题主要考查领悟能力,是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比较切合考生实际,体现了阅读的一般思维过程。第4题前三空考查的知识点虽是语法即复句的关系,但落脚点仍在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能…  相似文献   

2.
2000年3月13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试卷结构应简约、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处理好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试题量要适当,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出偏题、怪题和计算、证明繁琐或人为编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有关中考改革的意见指出,语文阅读要“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今年的阅读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精神。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2000年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并对试卷的结构、题型的设置及难度的控制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今年宁夏和武汉两考区的中考试题,出现了一类没有“阅读材料”的“阅读题”,其命题思路和考查方式令人拍手叫好。其实,此类题属于课内阅读题的范畴,要求考生动用平时课堂阅读的积累和知识能力,在没有“阅读材料”的情况下,依据相关课文内容,进行回忆性自主答题,使对课文的考查更加机动灵活,富有创意。一、无“阅读材料”题更好地兼顾了课内阅读许多考区阅读部分的“阅读材料”全部选自课外,目的是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但这种考查方式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那就是老师和学生有可能丢开课本,在课外习题中训练“题海战…  相似文献   

6.
回眸2004中考     
2004年的中考已尘埃落定,综合来看,各省市的语试卷虽然在试卷结构、分值比例、考查内容等方面略有差异,但基本为“积累和运用”“阅读理解”“作”三大板块,减少了对死记硬背的内容的考查,增加了阅读理解和作的分值。阅读以课外学材料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在稳中求新、  相似文献   

7.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以课外材料为主,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理解、迁移和感悟能力。这是中考命题的必然之趋。2002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具有鲜明的特色,摘录一题试作评析。一、所选材料的显著特点一是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时下,买彩票几  相似文献   

8.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须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相似文献   

9.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它把学科能力的考查推向了更为重视“运用”的高层次,最能考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有利于高校选拔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教学大纲),因此,语文试题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纵观各地中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简称“中考”)的语文试题,不难发现中考试题的发展轨迹: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发展,孤立的语文知识题为综合的阅读能力题所代替,考试的重点始终放在考查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朱玲娟 《教学月刊》2006,(12):53-55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是当前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整卷150分中约占15%的比分。文言文阅读相对来说题型变化较少,主要从理解和积累的层面去检测,因此通常被认为是中考语文的“抢分题”。又因为文言文阅读检测材料课内外兼有,往往是课内、课外各一段(篇),而即便是来自课外的阅读材料也是与《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推荐篇目“程度相当”.适合学生阅读,而且常常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考查对课内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举例来说,《200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嘉兴卷)》文言文阅读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共性的特点: 从材料选择上看,课外语段基本上取代了课内语段,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材料、关注社会热点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表现浓郁地域文化的材料比例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从题型上看,客观题比例明显下降,主观性试题成为现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从考查点上看,《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内容成为试题的核心考查点,绝大多数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注重对语言的品味赏析,注重学生的欣赏感受,注重对作品的延伸拓展。在试题中,力求体现学习过程、力求考查方法和学习习惯、力求展现学生阅读个性的探索性试题成为最近一两年阅读考查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唐荣缵 《中学文科》2004,(3):24-30,46-47
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的特点是:选材以课外为主,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包括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程度和速度,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证、论据,了解其基本思路,领会语言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达;在此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有一段明确要求,"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应以课外文字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碍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中考试题中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强化。就作文命题而言,要求能够更充分反映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真切感受,鼓励学生以"我"手写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各类语文综合测试阅读理解题所占比例大,而且阅读材料都取自课外,对速读提出了更高要求考查的视点较多地集中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内容概括、信息提炼、语言品味、再造利用等方面。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或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环境;或剖析生命的价值,颂扬向上不屈、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或歌颂无私的爱,揭示生活的哲理等等。语文对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如此之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可一些学生对课外阅读倍感头痛,如何提高现代文课外阅读理解能力,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些规律和要求可以对学生加以指导。首先,学会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阅读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课内的几篇文章了。遵照教育部“中考改革意见”中关于中考阅读考试“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的精神,近两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课外文字材料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课外阅读能力的考查已成了新的亮点。这样做能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质,充分体现关注学生文学素质和文化内涵的新的教学观念。那么,如何解答课外阅读题呢?准确解答课外阅读题,须把握好“读、抓、扣、联、结”五个字。1、读——解题的基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外文字材料拿在手里,顿感生疏,更要反复读…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阅读应以课外字材料为主”的意见,2000年江苏盐城市中考语试题中现代阅读部分,从说明、议论、散的阅读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三道题的阅读材料全部选自课外,赋分占总分值的30%,突出了对学生运用课内知识阅读课外读物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8.
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归纳内容要点”着重考查在理解基础上深化了的分析概括能力。近十年中,此类试题稳定于文言文阅读试题最末一题,出现率为100%。文意归纳题的题型有下列两种。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科》2007,(4):29-41,46-47
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英语卷中信息量最大、考查能力最多、比分最重的题型,既考查学生对所给文章的整体理解,也考查其对某一片断的理解。从2006年全国中考阅读理解题分析,所考查的题型、体裁及题材主要有: 1.根据短文内容或所给材料选择最佳答案。  相似文献   

20.
赵光红 《学语文》2013,(3):47-47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依然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阅读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领悟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如何在短短几个月的复习中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制定切实有效的备考策略是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