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渗透吸水是植物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理解渗透作用原理便成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来突破重点,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后,明白了植物根系是通过渗透作用原理来吸收水分的。但爱思考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盐碱地或海滨植物是如何从高浓度的土壤溶液吸收水分的呢?  相似文献   

3.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尽管课本上也安排了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但是由于受注人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多数教师还是通过以讲授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的,实验也是按照课本计划好的实验程序进行的。这样的处理尽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笔者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案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材内容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在这部分教材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我自行设置了一道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教参中告诉我们,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如何能证明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三种亲水性物质亲水能力的大小呢?”  相似文献   

5.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渗透吸水”既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又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如果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是很困难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改进渗透作用原理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模式是:下面以“水分代谢”为例说明模式的各个环节。1.设疑围绕教学内容,用投影片出示备课中编制的教学目标2.观察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出示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例如:观察渗透装置与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原理。提问:①植物为什么能从外界土壤中吸收水分?②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过程。3.阅读是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过程。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可编制投影片对学生进行提示。提示重点、难点:①重点:渗透吸水。②难点:渗透吸水的原理。4.探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复习课为例,展示了复习课应该具备的环节和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方法,本节课主要以基于实验分析和问题讨论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课堂主题,较好地达成了复习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渗透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处安排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原装置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Ⅰ)”一节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及方法,分析了该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雄军 《生物学教学》2005,30(12):27-28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第一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教材,介绍了植物的根适应吸收水分的特点;植物运输水分、有机物的途径以及导管与筛管的作用。并安排了根毛的观察、水分在茎内导管中运输的观察两个演示实验。由于大多内容属于微观水平,学生又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为了让学生真正感知、深刻理解,将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静 《生物学教学》2007,32(2):39-40
本文介绍了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教学中将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尝试,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在对高中《生物》教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材上只有观察渗透作用传统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对“水分的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感性认识,拟引导学生再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体积大小一样的萝卜块,分别放在装有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的两个烧杯中;第二个实验是教材上的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个探究实验的设计是自行增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因为要做实验,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学生看到那么多的实验器材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13.
杨振峰 《生物学教学》2008,33(11):33-34
1.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说明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并简单介绍了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用途——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完整地展示了从吸收水分到利用水分的过程。这一安排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也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物(必修)“水分代谢”这一节,是第二章“生物新陈代谢”中的第一节。学生在学完了第一章“细胞”后,进入难度加大的第二章学习。因此,学好这第一节,对学生增强信心,学好后面的生物学知识其重要意义。 在讲授这一节时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一、讲清水分代谢、植物吸水与细胞吸水的层次关系及其不同特征 水分代谢是指绿色植物在生命活动中对水分的吸收、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植物吸水是绿色植物水分代谢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牵涉到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及其最活跃的部位(根毛区的表皮细胞)等,而实现植物吸水,首先要靠细胞吸水。与细胞吸水有关的是吸水的方式及其原理。不同的细胞,吸水的方式不同。不具大的液泡的细胞(干种子细胞,根尖  相似文献   

15.
李强 《中学生物学》2004,20(2):20-23
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吸收作用的原理非常抽象.为了加深学生对吸收作用原理的理解,本人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中,就"吸胀作用和渗透作用的原理"问题,分别用实验法和讲授法对高二〈5〉和高二〈6〉班作了实施对比,课后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并对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作了统计分析,从而对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法和讲授法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中的"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对渗透作用不易理解,总是模棱两可;学生很难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与渗透作用联系起来。笔者多年来采取"实验—现象—思考—分析—结论"的探索程序,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和思考题的教学方式突破重难点,同时也培  相似文献   

17.
1教材分析 经历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章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学习后,学生对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已全面理解,但对水分是如何进入植物体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利用情况却模糊不清,本节以高等植物为例,让学生明确植物吸收、利用和散失水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是新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植物根毛是怎样吸收水分的,教材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过程如下:将两块大小和质量都相同的条状萝卜分别放入20%Na Cl水溶液和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萝卜条的质量和形状,通过质量的变化和形状软硬的变化来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然而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19.
时间:2007年10月31日上午第四节课(45分钟) 地点:石家庄二中高二年级8班(理科重点班)内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新授课课堂背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一节需要辨析的概念多,实验原理描述较复杂,且本节内容与初中知识联系紧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节知识,还得把学生已经遗忘的相关初中知识补充进来,经过权衡,决定这节课只讲水分的吸收,不讲水分的利用,以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的自然课。课文以小林探究植物怎样喝水为线索,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的科学,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但这位教师却紧扣如下一些词句教学:“小林非常高兴——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不灰心——小林问老师。”在课堂小结时,老师还特意与同学们讨论了“应该怎样学习小林虚心好学、勇于探索的品质”的问题。而对应该掌握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