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巴金的《随想录》是当作"遗嘱写"的,这个命题使我们感到一种真诚的肃穆和神圣的氛围.《随想录》摒弃虚假与矫情,反对欺骗与花言巧语.人与历史的关系是《随想录》的基本话题,集中为对"文革"的思考.巴金的理性精神不仅表现为彻底否定"文革",而且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重获文化良知.  相似文献   

2.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寒夜》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笔触深入典型人物的内心空间和道德范式,刻画显得生动而有力度。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巴金的创作中县有重要意义:它一方面体现了巴金在创作技巧上的成熟,另一方面也延续了巴金创作中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相比《激流》时期的作品,这种思考更具穿透力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伤逝》与《寒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双璧。鲁迅和巴金在作品中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命运的描写和思考,达到了各自时代的高度。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作品所涉及的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而且揭示问题的方式——组织矛盾冲突的形式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而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这使我们能够通过对其中一部作品的研究来加深对另一部作品的理解。通过这种互为参照的方法,可以从作品中读出启蒙主义的局限,女性解放的悖论,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等。近期,我们组织博士生进行了一次《伤逝》与《寒夜》的专题讨论,讨论后由主持人对主要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归纳,再分头撰写文章。现在把成果发表出来,以表达我们对鲁迅和巴金这两位文坛巨匠的敬意和纪念。  相似文献   

6.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就广义而言,鲁迅的《伤逝》、巴金的《寒夜》主人公均为知识分子,从时间上看后者可谓前者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知识分子家庭都从最初的甜蜜走向了分崩离析。其悲剧的根源是处于不同层面的知识分子在梦想上的分歧与变化,两部作品的不谋而合实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彼此梦想的误读,渗透着作者对知识分子无法建立自己的理想家园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憩园》是巴金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本之一。从人生意义上说,它所表现的是一个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人到中年时,对家园、婚姻、事业、生活出路等问题的一系列思考。本通过细致的本分析,并将其与20年代中期鲁迅的有关作品进行对照,为进一步认识巴金40年代创作的意义,全面理解20世纪前半叶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提供了新的角度与证明。  相似文献   

9.
师彦爽 《文教资料》2011,(12):29-30
在十九世纪英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对于婚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追逐地位与金钱的时代,天生在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女人只有通过婚姻这条路来增值自己,到底要作出怎样的选择,是选择有地位与金钱的男人,从此做一个"贵夫人",还是衡量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真心的爱人,这是这个时期许多的年轻貌美的姑娘们要面临的选择。本文对比这一时期的两部经典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玛丽·巴顿》的女主人公的婚姻观,以及她们最后的选择来加以阐述,解读真正的幸福归结于一个正确的选择,而这个正确的选择也标志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形象在家庭中的逐步改变。  相似文献   

10.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1.
熊兄弟     
EverywhereIturnIhurtsomeone.Butthere’snothingIcansaytochangethethingsI’vedoneI’ddoanythingwithinmypower.I’dgiveeverythingI'vegot.ButthepathIseekishiddenfrommenow.BrotherbearIletyoudown.Youtrustme,believedinmeandIletyoudownofallthethingIhidfromyou.Icannothidetheshame.andIpraysomeone,somethingwillcometotakeawaythepain.There’snowayoutofthisdarkplace,Nohope,nofutureIknowIcan’tbefree.ButIcan’tseeanotherway,andIcan’tfaceanotherday.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伤害了你可我无法改变我所做的一切我已…  相似文献   

12.
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将传统文言与通俗口语巧妙结合,成为汉译佛经雅化的典范。本文刺取"兄弟"一词,对其独特的兄妹一义的表现、成因及相关情况作考索,为语文辞书编纂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兄弟袋     
一个农场主有一大片成熟了的麦田。他从村里请了一个穷人为他收割这块麦田。"我得割多长时间?"这个穷人问道。"到天空完全没有亮的时候。"农场主举手指着天空说。  相似文献   

14.
Brother Bear     
KenaiwhohasbecomeabearisverysadafterKodatoldhimabouthismother'sfightwithhim.AtthistimeKodaiscom-ing……Koda:Wherehaveyoubeen?Youlookhor-rible.Mymomsayswhenyoueattoomuchfishyoushouldjustliedown...Kenai:Koda,there’ssomethingI,uh...youknowthatstoryyoutoldmelastnight?Well,Ihaveastorytotellyou.Koda:Really?What’sitabout?Kenai:Well...it’skindofaboutaman...andkindofaboutabear,but...mostlyit'saboutamonster...amonsterwhodidsomethingsobad. KenaitoldKodathathehadkilledhismotherKenai:Koda,Idi…  相似文献   

15.
16.
17.
那样的哥哥     
我们常常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关爱。当然,我们也愿意付出我们的爱,希望我们的爱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网络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网络交际中的词语和符号,网络流行语言被广泛地使用.在网络的催生下,源于文化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哥”被广泛复制,“××哥”为题目关键词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中层出不穷.他们不断创新,快速传播,达到了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因此有必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而语用顺应理论对“××哥”的泛化能够予以较好地阐释.  相似文献   

19.
余华新近的长篇小说《兄弟》(上部)是一篇关于文革的历史叙事。小说在欲望的压抑与话语的狂欢中描绘了人生的苦难、屈辱和温情,展现了死亡、暴力和血腥以及尊严、人格和命运。本文从偷窥与惩戒、苦难与温情、叙述与话语三个视角,对这一主题意蕴复杂的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Molly lived in a small town by the sea.Shewas the only girl on her street.And the otherchildren were all boys.She could play with no-body after school and always felt lonely. When she was nine years old,another girlJoan came to live in the house opposite(与……对面的)hers.On the first day Joan and her fami-ly moved there,she visited them and knew Joancame from New York and they were both thesame age.Joan went to the same school as Mollyand was in Class One,Grade Two,too.Soon shemade friends witn her and they helped each oth-er.Joan had two brothers.The four children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